赵文明 张永利
《黄帝内经·灵枢·九针十二原》[1]中记载:“粗守形,上守神,神乎,神客在门……粗守关,上守机,机之动,不离其空。空中之机,清静而微,其来不可逢,其往不可追。”笔者认为这一段是《黄帝内经》讲针刺方法最精华的部分,《灵枢·小针解》还特意做了注释:“粗守形者,守刺法也;上守神者,守人之血气有余不足……粗守关者,守四肢而不知血气正邪之往来也;上守机者,知守气也。”但由于时代的变迁,语言文化背景的改变,现代对于“粗守关,上守机”的理解不一,甚至有很大差别。笔者认为,《黄帝内经》属于中国古代哲学范畴,其内容与道家思想关系紧密,因此,研究《黄帝内经》需与道家思想互参。为了深入探究“粗守关,上守机”的含义,使经文能够更好地指导临床,笔者不揣鄙陋,结合道家思想探讨其含义,不当之处,敬请同道指正。
“粗守关,上守机”中所谓的“粗”,是指的粗工、下工,就是医术不高的人;所谓“上”,就是上工,医术高超的人。当然也可以理解为“粗”是学习针法的粗浅层次,“上”是学习针法的高级层次。那么“关”和“机”又如何理解呢?古代“關”的本义指门闩,《说文解字》中解释为“以木横持门户也”;“機”的本义是指“弩机”,《说文解字》里注释说:“機,主发谓之機。从木,幾声”。门闩和弩的外形有相似之处,主体都是木制的长方体,但是区别在于门闩是实心的,而弩是中空的,中间有一个长条形的凹槽,可以放置和运行箭镞和弩机。弩是古代利用机械力量射箭矢的一种强弓,“机”是装置在弩的木臂后部的机械发射装置,可以在弩臂后端的空槽内移动。当然在《黄帝内经》中这都是比喻,“关”比喻包括人体四肢五脏六腑等在内的形体,“机”比喻人体以及人体中的经脉和各种通道,其中可以运行神、气、血、津液等等。这在《小针解》中有解释:“粗守关者,守四肢而不知血气正邪之往来也。上守机者,知守气也”。《黄帝内经太素》[2]则解释说:“機,弩牙也。主射之者,守于机也。知司补泻者,守神气也”,也就是说,上工在针刺的时候并非仅仅刺激患者的形体,而是能够直接专注在人体气机的运行,能够直接“调气”“调神”。《灵枢·九针十二原》也指出穴位是“神气之所游行出入也,非皮肉筋骨也”,也说明针刺治病是通过刺激穴位来调节人体的“神气”,而不仅仅是刺激穴位局部的“皮肉筋骨”。所以,笔者认为,《黄帝内经》中讲的“关”和“机”,其实是通过古代常用的两个器物,来讲述针灸治疗中的两个不同层次。
《黄帝内经》大约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而道家代表人物老子也大致生活在那个年代,道家学说在古代又称为“黄老之学”,所以我们可以从老子的作品中寻找一些相关的论述,来印证和加深对于“空”和人体气机的理解。老子认为道是虚无的,无形无相的,但是道的作用是无限的,如《道德经》[3]第四篇讲“道沖,而用之或不盈”,意思是道是虚空的,但它的作用却是无穷无尽的。又如《道德经》第十一篇:“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意思是三十根辐条凑到一个车毂上,正因为中间是空的,所以才有车的作用;揉合黏土做成器具,正因为中间是空的,所以才有器具的作用;凿开门窗盖成一栋房子,正因为中间是空的,才有房子的作用。因此“有”带给人们便利,“无”发挥了它的作用。就是说,由于“毂”中间是空的,是“无”,所以安在轴上这个车轮子才可以转起来,如果中间不空,是实的,那车轮怎么转动呢?所以这中间的“无”(空)是最重要的,有了这个“无”车子才能够运行。后面的陶器和房子也是这个道理,由于里面的空(无)才有了陶器和房子的作用,这是老子取类比象所做的比喻,其含义是在讲虚无的“道”。那么归结到人体,道家认为人体内也有很多中空的通道,所以气血才能够周流,魂、神、魄、意、志才能够出入游行,人体才有生命力。所以《黄帝内经》中引用弩机的比喻应该与老子讲的“道”的含义是一致的,因为里面是中空的,所以有了“道”的妙用。也就是说,因为人体有血脉、经脉、络脉等空的通道,所以神、气、血、津液才能够传输和运行。
我们结合现代解剖学的知识,可以对“粗守关,上守机”有更深的理解。人体并不是一个实心的肉体,而是一个不断运动的、变化的、有机的生命体,里面有很多中空的通道,还有很多孔窍,比如呼吸道、消化道、泌尿道、血管、淋巴、汗腺等等,里面在运行气体、食物、尿液、血液、淋巴液、汗液,以及生物电、能量流等等。人体的五脏六腑都有其各自不同的生理功能,里面有不同的物质或者能量在流动,这是人体各种生理活动能够正常运行的基础。针灸治疗疾病,正是通过针灸刺激,改善脏腑的功能和各种通道的工作状态,改善各种物质和能量的运行状态,从而治疗疾病,而不是仅仅把针插进肌肉里面。所以针灸师在用针灸治疗疾病的时候,针虽然是扎在肌肉组织里,也就是所谓的“关”,但是医生的内心,要知道调整的是人体五脏六腑的功能状态,调整神气的游行、气机的升降、能量的流动,也就是所谓的“机”。近代许多有成就的针灸大师在讲针灸治疗的时候都强调体悟气机、调整患者的气机,才能取得卓越的临床疗效,如贺普仁老师学针灸时曾拜名师学习八卦掌,体悟人体气机的运行,并将针灸与武术结合,成为针灸界的国医大师。贺老师认为“搞针灸不练气功,等于医生白费劲,病人白受苦”[4],所以他强调“加强我们针灸医师自身的内功的修炼是非常必要的”。再比如郑魁山老师也非常重视针灸的调气、守神,他认为“练习气功是针灸医师的一项基本功”,并且在行针时要做到“心神专一,从而内养精气,手不离针,等待气至,体察针下气时,不要失掉时机”[5],这正是“上守机”的一种体现,所以他的疗效卓著,成为一代针灸大家。当然“气功”一词出现并流行于上个世纪,其实是从道家或者佛家演变而来的一种导引方法,使我们能够认识和体悟体内气机的运行,两位前辈只是借用了这一名词,我们无须过于在意其名称,只要重点了解其内涵,学习其方法,理解《黄帝内经》中这一段的精要,提高临床疗效即可。
中国古代哲学非常重视“空”和“无”,人体的气机、经络、腧穴等等都与之密切相关。但是要体悟患者的“机”并不容易,要调整“空中之机”则难度更大,所以《灵枢·九针十二原》中说:“小针之要,易陈而难入”,就是说针法易学而难精,需要施针者有一定的修为。那么,我们怎样体悟“空”和“机”呢?老子在《道德经》中提出了“致虚极,守静笃”,也就是使自己放松虚静下来去体悟;庄子在《南华真经》中[6]提出了心斋:“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听止于耳,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也就是说,使自己的精神专一,不是用耳朵听,也不是用心听,而是用自己的气机去体悟患者的气机。所以我们古代先贤和近现代针灸家都强调给病人做针灸之前,首先要放空思想,把自己心中的种种欲望、思虑、烦恼都放下;然后放松精神、神志专注,认真地体察气机的运动,才能达到“调气”“调神”的效果。笔者在针灸临床中,也做了一些尝试,例如在针刺足三里治疗胃部疾病的时候,针刺入足三里穴位,然后精神沿经脉到达胃脘部,使胃腑经脉畅通,则胀满、疼痛等症状可迅速缓解;用印堂穴治疗腰痛时,将针刺入印堂穴,然后精神向下到达腰部,并嘱患者适当活动腰部,使经脉之气疏通,常收到佳效。当然这只是笔者的一些临床体会,如果进一步提高疗效,一方面要淡泊名利、提高我们的精神素养,另一方面要象胥荣东老师等[7]提出的那样,针灸师平时应该进行“导引行气”的训练,体悟人体气机,才能调整患者的气机,提高临床疗效。
总之,“粗守关,上守机”有很深的含义,对针灸临床有很大的指导意义。但是因为时代久远,所以需要与当时的历史背景、文化背景相结合,同时要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道家思想,才能深入理解经文中的含义,指导自己的临床实践。学习针灸,除了要深入理解经典著作,还要用心体悟人体气机的运行,并且用针调节和纠正其不正常状态,使之尽快恢复正常,努力使自己成为“上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