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水乡婚礼

2019-03-20 12:32李建荣
江苏地方志 2019年1期
关键词:东家新郎男方

◎ 李建荣

1995年之前,苏州乡村的婚礼,还保留着比较传统的模式,结婚的交通工具主要是船。在世俗观念中,男女青年领了结婚证若未举行婚礼,就是未婚同居,尽管他们拥有法律意义上的《结婚证》。农村里的婚礼讲究排场,场面非常热闹。

男女青年同意结婚了,男方就请人挑好黄道吉日,将结婚日期告知女方,并捎上一份彩礼。彩礼根据男方家庭的经济情况和当时的行情,确定彩礼的数目。如果结婚那天是艳阳天,自然皆大欢喜,如果是个落雨天,就叫“落发落发”,讨个好口彩。女方在结婚前置办嫁妆,家具有请木匠做的,也有去家具店买现成的,三门橱、五斗橱、浴盆、马桶之类。男方送去的彩礼钱不够用,女方往往还要贴进去不少,因此,过去生女儿的,会被人说成生了个“赔钱货”。

风水轮流转,如今,家有儿子,人称“建设银行”,至少要有一套商品房作为婚房,还要装修、购车、置办婚宴等,几乎掏空了“六个口袋”;而家有女儿,人称“招商银行”,掌握了主动权,可对男方的条件挑挑拣拣,若无房子、车子、票子,那“娘子”和“孙子”就渺茫了。这种“唯物主义”,使真正的爱情往往难成正果。

婚礼上,除了繁文缛节的仪式,最热闹的就是吃喝了。三亲六舅,扶老携幼,大快朵颐,谈笑风生。酒不是白喝的,要给东家红包,这是人情钱,礼尚往来。有时一顿要请三四十桌,屋里摆不下,就在屋场上搭个篷,可遮风避雨。有的还分两席吃,娶亲的敲锣打鼓出发,头席开吃,等到新娘子娶回来,头席差不多吃罢,其他人就重新开席,喜欢喝老酒的,直吃到晚饭时分。

隔壁乡邻和相近的亲眷,每家出人相帮,隔天就开始忙碌起来,拣菜、洗碗、摆桌、端盘等,忙得不亦乐乎。桌椅从同村人家借来,砌起来的几口大灶炉火通红,锅里的蹄髈香味弥漫。通常,男方的中餐是婚宴正酒,菜肴丰盛,满满一桌菜有二十几样,多的时候有三十几样,压席的大菜是一只红烧蹄髈和一碗鲜美的鸭羹汤。女方的晚餐是婚礼正酒,新郎、新娘下午结亲后要回女方娘家,他们吃到的两餐都是正酒。

结婚当天,东家大清早就去镇上买菜,新郎和新娘则去做美容。新人的打扮比较简单,新郎、新娘全身上下换上新衣,相约去理发店,新郎吹个风,新娘做个发型,头发上喷上彩丝,脸上涂点腮红。俩人神采飞扬的样子,在证明他们今天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

男方河滩边停着一条迎娶新娘的堂船,船舱上用翠竹和草席搭好一个篷,前面写着“喜迎新娘”,两边是一副婚联。船头放上几盘鱼、肉、糕、馒头。堂船由年轻力壮的亲友负责。迎娶新娘之前,先接女方的老娘舅和媒婆到东家,然后和新郎一起迎娶新娘。

女方家的河岸边停着一条行嫁船,嫁妆装了满满一船,任由观众对嫁妆评头论足。掌舵行嫁船的,一般是堂兄弟,没有兄弟的就请叔侄一辈。摇行嫁船是个肥差,可以得到几斤喜糖、几条好烟和一个厚厚的红包,还能在到达男方家后“搭搭架子”,搬东西时故意把贵重一点的嫁妆扣留不搬,男方就会来人乖乖送上好烟好话,满足他们的要求。搬嫁妆有个讲究,先掮铺盖到新郎家门口,老东家接过,才能再搬其它嫁妆,女方家的相帮不能冒冒失失踏进新郎家的客堂。

新郎到新娘家,先吃一个闭门羹。新娘家大门紧闭,不让新郎一丛人进入。新郎家的人要在门前锣鼓喧天敲三遍,女方家才会开门把新女婿迎进客堂,然后吃茶吃点心。席间,专门有一桌办理“交接”手续。女方家会狮子大开口,向男方索要各种礼钱,名目繁多,但男方家也是有备而来,不慌不忙地和女方家讨价还价,最后一一满足女方家的要求,把红包奉上。有的新娘子会当场提一些附加条件,比如指定要多少规格的金耳环、金戒指、金项链什么的,怕进门后得不到,临上轿时先到手为强。男方大多会满足女方家的胃口,也有个别谈不拢而弄僵的,新郎拂袖而去,双方不欢而散。其实,来日方长,何必为了一点眼前利益,伤害了彼此的感情呢?新娘子临出门时,要和母亲抱头痛哭,说是这样的女儿嫁过去才会享福。送嫁队伍中,有伴娘和几个小姐妹,还有女方娘舅等一些亲友。

男方好不容易把新娘子娶回家,已是晌午,不少人已饿得咕咕叫了。听到堂船回到村口放的爆竹声,几乎全村的妇女都拥到河边,争先恐后来看新娘子和行嫁船上的嫁妆。堂船靠岸,搁好跳板,新郎家的兄弟来抱新娘子上岸,直把新娘抱到床沿坐下才放手,中途是不能放手落地的,否则会被人视为不吉利。床上整齐地叠着几床新做的棉被,还放着一盘糕和五谷、红枣等。新娘忐忑地坐在床口,期待新郎用秤杆挑开头上的红方巾。大红喜字在烛光下流光溢彩。

新郎、新娘回到客堂,拜天地,敬父母。他们在众人的欢笑声中,在司仪的祝福声中,一鞠躬,二鞠躬,三鞠躬,饮过交杯酒,完成了拜堂成亲的仪式。小孩子在人群里钻来挤去,一边向长辈索要喜糖,一边和小伙伴比赛谁得到的喜糖多。

酒席上杯箸不停,大家喜笑颜开。新郎敬酒,新娘敬烟。白酒黄酒红酒,各有所爱。有时还要干杯,不胜酒力的新郎会找一个酒量好的朋友帮忙护驾,要不然喝醉了会在婚礼上出洋相。新娘子敬烟时,有的人咬着香烟吹气,新娘的打火机就是点不着烟,旁边还有人起哄,直让新娘子哭笑不得。

下午,新郎、新娘要见礼,就是拜见新郎家的长辈亲戚。向长辈敬礼,称呼一声。长辈会掏出一个红包,放进旁边的礼篮里。关系亲近的舅舅、伯伯、叔叔和有钱的长辈,给的红包厚一些。这是新婚夫妻得到的第一笔可观的收入,是他们未来生活的保障,甚至是他们婚后开创事业的本钱。长辈夫妇若有一位已过世,旁边的椅子上就放一盘糕代替。见礼后,还要去同村的亲戚家,点花烛去拜见,若是谁家你没去,会被人误会新郎家瞧不起他们,婚后和他家的关系就不好相处。

临近傍晚,新郎、新娘要回门,去新娘家吃晚饭。照旧是一番吃喝嬉闹。夜里九、十点钟,新郎、新娘辞别回家。船在夜色中穿行,细浪拍打着船舷,月色皎洁,河面上银光闪闪,一船欢声笑语。船到村口,几声脆响的爆竹,新郎家的人就到河边迎接。然后就是压轴节目“闹洞房”,女人和小孩向新郎、新娘讨要喜糖。促狭的朋友会在房中挂一只喜糖或苹果,要新郎、新娘同时去咬,他俩嘟起嘴凑前去吃。提绳的故意做些小动作,要么糖一晃没吃到,要么新郎、新娘的嘴唇贴在一起,吻个天衣无缝,众人就笑得前仰后合。

楼上在闹洞房,楼下挤满了人,在听“宣卷”。“宣卷”是苏州地区特有的民间文艺节目,和评书风格接近,但唱腔不同,更具有草根味。男女老少,有坐有立,挤得水泄不通,听得津津有味,一直到凌晨一二点才散场。

亲友归去,新郎、新娘在新房里窃窃私语,小两口在清点收到的见礼钱,把亲友的名字和礼金记录在册,以便日后还礼时参考。他们憧憬着未来的日子,兴奋冲淡了一天的疲惫。新婚之夜,就在忙碌、紧张、甜蜜和向往中,晕晕乎乎地过去了……

附:甪直地区传统婚礼流程

男方攀亲的过程

第一种是富裕人家,家里耕田多,缺少劳力。儿子尚小,无劳动能力,就让七八岁的儿子去攀小亲,委托媒人寻找媳妇,年龄要求媳妇比儿子大一点。女大四五岁,甚至八九岁。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旧社会的婚姻大多如此。那花嘴媒人,两面说好话加谎话,只要把这门亲事做成功,就可以拿到钱。只要女方出帖到男家,接下来就是定亲,送小盘,盘里装些小媳妇的衣料,以及十三岁受头发装饰品。这小盘结束后,还有一次大盘,首先,金银首饰,衣料布匹,盘钱就是大米,二十石左右。(注:石念“担”,一石约150斤左右,可以折算成钱。)十三四岁就结婚了,女方嫁到男家,其实是帮男方干活。几年以后,男方长大成人,双方才可能日久生情,生儿育女。

另一种是贫困人家,家里田少,自给尚嫌不足,但儿子长大了,十八或二十多岁,就委托媒人去寻找对象,再拖下去怕更难找。媒人为了赚钱,就到远一点的地方去找,双方互不了解,不知对方底细,全凭媒人一张嘴。当时,未婚夫妻互不来往,直至结婚拜堂,才知男女双方面貌脾性。这种婚姻,就是一次性送盘,盘里装着未过门媳妇的衣料、棉袄、布匹、金银首饰、嫁妆钱。对穷人家来说,这是一笔不小的费用。有的穷人家就早早打定主意,从女孩多的人家,领养一个过来当“童养媳”,女孩背负养育之恩,纵然对未婚夫不满意,也含泪屈就了。

女方闺女出帖过程

婚姻帖纸用红纸头,拗成折子,长约六寸左右,婚帖上写的字如下:

两句诗词——

有缘有情千里相会,同床同枕百年双睡。

应婚之帖——

闺女年庚,即年月日时建生。

1980年前,在甪直民间,男女攀亲交换帖子是必走步骤。所谓定亲帖子(也叫婚约),就是交换写有各自生辰八字的红纸头。交换帖子后,大家才承认男女双方的亲事,亲家方可走动来往。若退亲,须把帖子退还对方。

甪直水乡传统婚礼,通常要操办四天。第一天,从前叫“倒猪场”,可能是大扫除做准备的意思,现在叫“搭棚”。到乡邻家中借篷帐数张,向村上亲朋好友借八仙桌及长凳。相帮搭大行灶,清洗锅碗,杀猪杀鱼等。厨师根据东家的意思“下菜单”,根据来多少人,配多少菜,做好明天的准备。现在农村里结婚,大体上保留着传统习俗,也有所改变。通常是连吃三天。第一天叫“副落桌”,也就是结婚正日的前一天。东家搭好棚,借好桌凳(也有租的),请厨师开好菜单,有些菜先要买回来。叫好相帮的人,一般是十来个。当晚东家请客,一些近亲会来吃晚饭。第二天为结婚正日,亲朋好友纷纷前来吃喜酒,贺礼钱有的事先给,有的当日带来,用红包包着,数额按亲情远近根据行情而定。第三天叫吃刮冻,东家吃剩下不少酒菜,继续招待亲友吃中饭和晚饭,一般是一家叫一个。三天招待结束,婚礼才算圆满。

第二天叫“待媒”,有款待媒人的意思。东家邀请二位媒人吃酒,一个叫“请媒”,是正式的婚姻介绍人;另一个叫“座媒”,一般由女方舅母担任。男家的亲情六眷、朋友、大小弟兄,哥哥、姐姐、妹妹,大小阿姨等都来吃喜酒。现在“待媒”这一天简略了,放到正日了。东家一早去请媒人和座媒前来。如今,甪直城乡的婚礼,虽然形式是新的,但招待亲友,仍需前前后后三天时间。

第三天叫正日,就是大喜之日。东家请好鼓手数名,负责敲锣打鼓。下午一点钟左右,(也有的上午迎亲),女家行嫁船送到男家,到达河滩停船带缆。摇行嫁船人,四位弟兄,把嫁妆从船上搬到男家场上装好。鼓手吹打迎接,直至完毕。一船摇行嫁船的最后会留一两件贵重物品,叫男东家或新郎官涨烟涨钱,通常要求都能得到满足。然后,由男家派人把嫁妆搬进新房装好。男家摆茶水,请四位摇行嫁人喝茶。现在女方摇行嫁船的和男方东家相帮的,一起把嫁妆径直搬到新房内,减少了搬到屋场上的环节。

下午三点钟后准备开堂船,那四位摇行嫁人,和两位媒翁一同乘堂船到女家。鼓手一路吹打,热闹喧天。堂船到了女家河滩头,那女家立刻把大门落闩。堂船上的鼓手上岸到女家的大门口吹吹打打,这叫吹开门。一般要吹打三次,女方家才开大门。堂船上所有的男方来客,全部上岸到女家休息,喝茶,吃瓜子、糖果、香烟等。

男家委托一位“掌袋相公”,就是临时的账房先生,替男方管钱的,到女家客堂里,开销发放各种红包、礼钱。第一种叫“小开门”,由女家四位摇行嫁的人来拿,当场就开封。通常红包内是三十元正,摇行嫁船的要求涨,一般涨到四十元,四人均分,每人十元。第二种叫“大开门”,由女家的开客堂大门的人来拿,红包内是六元钱,一般要涨到十元。第三种叫“落泪袋”,由新娘的父母和祖父拿,又叫“汰尿布”及“哭出嫁”钱,行情是六十元。第四种叫“抱新娘”,由新娘的兄长或表哥来拿,行情是十元。第五种叫“村规”,由女方村上无田无地的人,少吃无穿或孤寡无依靠村上供养的人,红包内是四元钱。第六种叫“栅规”,由女家村上看栅的人来拿,行情是四元。第七种叫“成衣”,由给新娘做新衣的裁缝来拿,行情是六元。第八种叫“达蒸”,由女家厨师来拿,行情是六元。第九种叫“茶拷”,由女家负责烧水的人来拿,行情是四元。第十种叫“席拷”,由女家相帮的人来拿,行情是六元。以上各种礼钱,是1949年前的行情,随着移风易俗的深入人心,现在红包名堂减少了许多,又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红包金额越涨越高了。

以上各种礼钱开销完毕,轿夫把轿子抬到女家的大门口,鼓手吹吹打打,兄长抱新娘娘上轿,那轿子马上抬下堂船。鼓手们再上岸接新阿舅、丈母娘或长辈,人员到齐,女方派人把篙子撑开堂船。堂船一路上喜气洋洋,吹吹打打,回到男家。回来的时候,堂船上的人,要望不见男家的屋脊头,也就是傍晚天色即暗之时。堂船即将靠岸,男家老东家(新郎的父亲)手提两只水桶,桶里各一杆秤,在船头前挽满两桶水,急忙朝灶房走,嘴里唤喊着“抢水来哉”。厨师急忙回应道:“饭窝浦哉,米窠满哉!”堂船靠岸停当,抛锚带缆,由新郎与鼓手接新娘入新房。再由新郎及父母等,到堂船前头迎接新阿舅和做满月老长辈,上岸进屋。鼓手吹吹打打,热闹纷纷。

入席坐定,东家安排人在良辰吉时放炮仗,俗称“放高升”。高升是高声的谐音,讨个口彩,有步步高升之意。晚餐开席。新郎陪新阿舅(新娘的哥哥或弟弟)一桌坐,新阿舅朝南方向坐,新郎朝东坐。新娘陪做满月的老长辈一桌坐(现在是陪伴娘和小姐妹一桌坐)。亲朋好友各自落座开吃。

正酒完毕,开始见礼。司仪主持婚礼(现在通常由宣卷先生主持),开场白:“春色艳阳花开富贵,琴瑟和乐喜结良缘。”结亲后是见礼,两位新人先向新郎的父母见礼,然后与其他老长辈见礼,顺序通常是:男方的娘舅、爷爷奶奶、伯父伯母、叔叔婶婶,其后按老长辈亲疏远近先后见礼。新郎、新娘要称呼长辈,长辈要给红包。

见礼后是结亲。在亲友中选择四位男人(需原配夫妻,不可选择二婚或离婚男人),其中两位照花烛,两位负责传袋(递接麻袋送新郎、新娘入洞房,有传宗接代之意)。选好两条红绿绸巾,连接起来,当中打个和合长寿结,新郎拿着绿汗巾一头,新娘拿着红汗巾一头。新郎倒走,新娘头盖方巾,与新郎面对面跟着朝前走,两边照着花烛,脚下有人衬着袋往新房里进。鼓手们吹吹打打,热热闹闹,将新郎、新娘送入洞房。新郎用秤把新娘头上的方巾挑下,两人坐在床口,有喜娘送来吃“和气汤”,结亲完毕。

第四天叫回门转三朝。由新娘的父母家,委托要好的人,前往新郎家迎接两位新人前来吃饭。由摇行嫁船的四人摇回门船。一对新人到了女家,有喜娘搀扶新娘和新郎,见过丈人丈母和祖公祖母等。又前往四乡邻人家,拜家堂和拜灶爷。新娘回门转三朝,回女方娘家吃饭,有结婚正日过后的第二天,有的是正日过后第一天,总之要取农历双数之日。

苏州水乡婚礼,如今简化了许多,也添加了许多新内容和个性色彩。民间传统婚礼模式,曾经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仍然改变不了成为历史的命运。站在时代的阶梯上继往开来,我们总能找到传统文化鲜活的基因。

猜你喜欢
东家新郎男方
新郎与新狼
男方拒不配合,婴儿出生证明能办理吗?
威风
威风
自制
威风
女方有第三者,离婚时男方能否要求女方过错赔偿?
《笑一笑》
《笑一笑》
小孩非亲生,女方出走后男方可否把小孩送福利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