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质画境”蟋蟀盆

2019-03-20 12:32叶正亭
江苏地方志 2019年1期
关键词:蟋蟀苏州

◎叶正亭

苏州人把蟋蟀叫作“赚绩”,蟋蟀盆则叫作“赚绩罐头”。自古以来,心灵手巧的苏州人,把一只蟋蟀盆也做到了“全国之最”。

早在南宋,地方官员就把苏州陆慕所产的蟋蟀盆作为地方特色物品,贡入了皇宫深苑。据说,宋理宗时期,揽相位十五年的权奸贾似道喜斗蟋蟀,他在西湖葛岭半闲堂中所藏精致的蟋蟀盆都产于苏州陆慕。明宣德时期,皇帝朱瞻基也嗜斗蟋蟀。所谓“上有所好,下必甚焉”,一时间,斗、养蟋蟀蔚然成风,于是质优品高的苏州陆慕蟋蟀盆有了更大的市场需求,当时苏州有民谣传唱:“赚绩叫,宣德皇帝要。”陆慕蟋蟀盆,那时可谓声名大噪。据《吴门表隐》载:“陆慕蟋蟀盆,邹、莫二姓造,雕镂极工巧。明宣德时,邹大秀、小秀姐妹创始。”至元代时,陆慕蟋蟀盆已是专供皇室使用,均由帝王指定烧制,极少传至民间。

在全国范围,蟋蟀盆出名的有“南盆”和“北盆”两支。南盆是指以苏州陆慕镇的余窑、御窑和庙前窑所制的盆,北盆则以天津为代表,首推明末清初的赵子玉。如今,北京故宫博物院馆藏的明清蟋蟀盆珍品,其中就有不少是明代宣德时期陆慕艺人们精心制作的,足见南盆技艺之精湛。

陆慕蟋蟀盆之所以为皇室所青睐,首先是源于制作蟋蟀盆所用之泥土。和御窑金砖出名一样,陆慕的泥土好,富有黏性,土壤极其细腻,所以经窑火烧制出来的蟋蟀盆光滑、细洁、透气吸水。再加之陆慕这一带有烧制优质金砖的丰富经验,火候把握准确,于是,陆慕的澄泥蟋蟀盆就成为各地蟋蟀盆中的上品。

陆慕蟋蟀盆的制作工序繁杂,从选泥到成品需要108道工序,环环相扣,一道出错便前功尽弃,从制坯开始,经过选泥、浸泡除杂、搅拌筛滤、采浆储存、练泥煅锭、搓泥压模、修刮打光、压章粘底、锯槽配盖、刻花、阴干烘晒、装窑焙烧、吸水研磨、雕刻纹饰、上色抛光等步骤,每一步都需要反复多次,方能达到理想效果。小小的一个蟋蟀盆,从开始到完成,大概需要一个月时间,而一个精品泥盆的制作,周期六七个月。

好盆的关键是好泥。澄泥的提炼及加工方式真是不一般,必须在秋冬季挖取地表七米下的黏土,经严冬腊月冰冻,使土质变松,到了来年二三月,再掺入两种其他泥土之后加水拌浆,泥浆经细密至两百目的过滤器逐一过滤,每百斤澄泥一般只能滤出五十斤料土备用,极品的料土往往只占取总土量的百分之五。

澄泥炼好之后,接着就是粘底、刮盆、抛光、修造型、上光,直到把盆坯内外打磨得光可鉴人为止。盆坯在细加工之后要封存,自然阴干,待月余后,再入窑焙烧,这样做,才不易使盆爆裂或走样变形。最后才是在盆上精雕细刻,内容可书法绘画,亦可装饰图案纹样,使陆慕蟋蟀盆最终成为一件古朴凝重、充满书卷韵味的高雅玩品。

陆慕蟋蟀盆制作精选泥料,精心制坯,出窑后还放在红茶水或河泥中浸泡,使泥盆吸足水分,故制成的蟋蟀盆具有很好的透气性、密闭性。此外,陆慕蟋蟀盆造型多样,有多角盆、马蹄盆、腰鼓盆等种类。盖式盆又有笠帽顶盖、平盖、坐盖、天落盖和飞边盖等。盆的底座更是分为平底、凹底及三足、四足、六足、兽足、圆足、云足和芝足等。民国《吴县志》称赞陆慕镇“制蟋蟀盆甚精”。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著名作家冯骥才对陆慕蟋蟀盆十分赏识,欣然挥毫题了四个大字“诗质画境”。如今,陆慕蟋蟀盆制作技艺已进入第二批江苏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

2000年,陆慕镇已归并到元和街道,但原南窑村还有37户制盆业主还在烧制蟋蟀盆,其中以“袁氏堂”为代表。袁中平,他集成祖母、叔父的事业之长,专心蟋蟀盆制作,在继承传统技艺的基础上不断创新。他先后开发了“铜鼓盆”“八仙盆”“竹节盆”等造型各异的蟋蟀盆。袁中平创制的“百子图蟋蟀盆”“胜战计盆”“清风古韵盆”“岁寒三友盆”等佳作,在全国、省、市民间艺术博览会等各种评奖活动中,屡获多项大奖,他还摘取了中国民间文艺最高奖“山花奖”之优秀奖,彰显了陆慕蟋蟀盆的艺术价值。

猜你喜欢
蟋蟀苏州
Pingtan in Suzhou 苏州评弹,值得一听
苏州伴宅
“洋苏州”与“新苏州”演奏和弦
蟋蟀的决心
听秋天里蟋蟀的歌
捉蟋蟀
园林之城——苏州
11楼的蟋蟀
蟋蟀的小屋
苏州大冢:十年磨一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