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镇湖熟的历史文化变迁

2019-03-20 12:32杜小钰
江苏地方志 2019年1期
关键词:秦淮河秦淮南京

◎ 杜小钰

秦淮河地处江南宁镇山脉地区,全长110公里,流域面积约2600平方公里,对该地区人类文化的起源、发展和交流产生了重要影响。本文将要介绍的古镇湖熟(今属南京市江宁区,称“湖熟街道”)即坐落于秦淮河上游之畔,面积约62平方公里,秦淮河从东向西贯穿全境镇。镇内沟渠纵横,水域广阔,土地肥沃,素有“鱼米之乡”之称。“湖熟文化”的考古发现揭示了这一地区从旧石器时代晚期就有人类居住。西汉始于此设县。凭借依临秦淮河的地理优势和水运便利,加之农业上的富庶,湖熟发展得十分迅速,从三国东吴时起就成为古城南京东南一带的水上运输枢纽和商贸活动中心。晚至民国时期,这里又有“小南京”之称。今湖熟镇内保存有较完好的历史街区, 传统民居依河而建,人文和自然环境相得益彰,形成一处重要的古秦淮运河城镇景观。

然而,笔者在当地进行过初步的实地考察后发现,随着近些年城镇化建设的逐渐加快,对古镇的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方面出现了一些值得引起重视的问题。因此,本文即拟以古镇湖熟的发展历程为线索,梳理其经历的历史文化变迁及具有的运河文化遗产,并指出在历史文化保护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希望能借此为古镇的现代化建设和未来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

一、新石器时代晚期至商周时期

湖熟的历史最早可追溯至距今约6000年的新石器时代晚期。20世纪50年代以来,南京博物院的考古学者在湖熟镇及其附近地区发现了为数众多的古遗址,它们大都是突出地面的土墩(突出地面约6~7米),形状多为圆形或椭圆形,因此称为“台形遗址”。在湖熟镇发现的“台形遗址”主要有前岗、龙王庙、城岗头、梁台、小宝塔山、大宝塔山、鞍头岗、老鼠墩、馒头墩、乌龟墩、蛇墩、神墩、木鱼墩和船墩等。根据出土遗物,可判断出它们的年代为新石器晚期至商周时期。1959年,南京博物院的曾昭燏和尹焕章先生在《考古学报》上发表了《试论湖熟文化》,给予正式命名——因“最初发现于江苏省江宁县湖熟镇附近,所以称为‘湖熟文化’”,并认为“湖熟文化”为江南地区的一种土著文化。从考古出土遗物可以初步了解“湖熟文化”时代人们的生活概况:当时人们的生产工具主要是石制的,有斧、刀、铲、和矛等;人们并已能烧制杯、鬲、甗和罐等陶器,同时已掌握冶铜技术,但生产的东西极少;此外,人们也有娱乐生活与宗教生活。

地质学家推测秦淮河早在2500万年前就已经形成。据此可知,“湖熟文化”是早期人类依靠秦淮河生存而创造的一种史前文化。从新石器晚期至商周时期,湖熟一带已经是重要的人类聚居地,在秦淮河的哺育下,这里物产丰富,人口繁衍,发展迅速。

从文化遗产学的角度来看,在湖熟镇首次发现的“湖熟文化”各台形遗址是我国江南地区秦淮河流域早期人类居住地的杰出范例,是十分重要的文化遗产,值得我们的重视和永久保存。然而,目前除了“前岗”“梁台”“神墩”“船墩”和“老鼠墩”五处遗址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其它台形遗址并没有获得足够的重视和保护——有的遗址在本地房屋修建和道路建设中遭到破坏,有的遗迹已经很不明显,有的遗址已不复存在。

二、秦汉至南北朝时期

秦统一六国后,实行郡县制,湖熟隶属金陵县(后改名秣陵县)。至汉代,专设胡孰(后又作“湖熟”)县。《汉书·地理志》:“丹扬郡,属扬州。户十万七千五百四十一,口四十万五千一百七十一。县十七:宛陵,於,江乘,春榖,秣陵,故鄣,句容,泾,丹阳,石城,胡孰,陵阳……”汉武帝元朔元年(前128)封刘胥为“胡孰侯”。《史记·建元以来王子侯者年表》载:“湖孰,江都易王子。元年正月丁卯,顷侯刘胥元年。”《汉书·王子侯表》载:“胡孰顷侯胥行。江都易王子。正月丁卯封,十六年薨。元鼎五年,侯圣嗣,坐知人脱亡名数,以为保,杀人,免。”胡孰侯圣被免后,汉又复封“胡孰侯国”,直到东汉末期。《后汉书·郡国志》载:“丹阳郡,十六城,户十三万六千五百一十八,口六十三万五百四十五。宛陵,溧阳,丹阳,故鄣,於濳,泾,歙,黝,陵阳,芜湖,秣陵,湖熟侯国,句容,江乘,春榖,石城。”“胡孰侯国”为两汉时期存在时间最长的侯国封邑,在湖熟历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胡孰县”和“胡孰侯国”的先后设立也与湖熟当时人口的增长,经济的发达程度都有着密切的关系。

近年来的考古发现为我们了解当时人们的生活面貌提供了一定的线索。1989年,在湖熟镇砖瓦厂考古发掘了六座汉代墓葬,在其中的二号墓出土一墨书木牍,其文如下:

丹杨郡胡孰都乡平安里公□故吏朱建,以建武/廿九年六月不富以诵书出补乡小史,到卅年中/入给廷功曹小史学事。永平三年,中府为尉曹□,到其八年□为书佐,后不富年罢富长部/□,到永元五年正月九日得病,乾□襄。

根据牍文可知,墓主朱建为丹杨郡胡孰都乡安里人,建武二十九年(53)六月以诵书出补乡小史,第二年入给廷功曹小史学事,永平三年(60)升迁为中府尉曹,永平八年(65)又升为书佐,到永元五年(93)正月初九得病去世,为我们了解东汉湖熟地方行政建置及其职官制度提供了十分重要的线索。且根据墓葬出土遗物,考古学者推测六座汉墓应为一处胡孰侯国朱姓家族墓地(南京市博物馆编:《南京考古资料汇编》,凤凰出版社,2013年,第484~496页)。此外,1991年在湖熟中学基建工地发现了13座汉墓〔姜林海,王志高:《江宁县湖熟镇汉代墓地》,载《中国考古学年鉴(1992年)》,文物出版社,1994年,第201~202页〕;1995年在湖熟镇经济开发区施工工地发现两汉及六朝墓葬100余座(《南京考古资料汇编》,第479页);2006年在湖熟镇窑上村发现了7座汉代墓葬(《南京考古资料汇编》,第473~479页)。这些古墓葬在湖熟的大量发现,反映了湖熟县城在当时的兴盛状况。

湖熟多良田沃野,盛产粮食,又位于水陆交通要道驿口,战略地位重要,为兵家必争之地。《〔景定〕建康志》卷十五:“湖熟,古县名,汉属丹阳郡,武帝封江都王子胥行为湖熟侯,一云‘姑孰’,后汉亦为侯国。吴省为典农都尉。晋武复置。陈属建兴郡。汉兴平二年,孙攻扬州,转攻湖熟、江乘。晋苏峻之乱,毛宝烧句容、湖熟积聚。义熙九年,罢临沂、湖熟脂泽田以赐贫人。宋元嘉二十二年,浚淮起湖熟废田千余顷;二十八年,徙越城流人、淮南流人于姑(胡)孰,皆此地。”史载周瑜渡秣陵,破笮融、薛礼,转下湖熟。今湖熟留有“周郎桥”。《〔景定〕建康志》卷十六:“周郎桥,在城东八十里上元县丹阳乡湖熟镇,下临横塘。”

吴大帝孙权迁都建业(今南京)后,大力发展经济,于赤乌八年(245)开凿“破岗渎”。《建康实录》卷二:

八月,大赦。使校尉陈勋作屯田,发屯兵三万凿句容中道,至云阳西城,以通吴、会船舰,号破岗渎,上下一十四埭,通会市,作邸阁。仍于方山南截淮立埭,号曰方山埭,今在县东南七十里。案:其渎在句容东南二十五里,上七埭入延陵界,下七埭入江宁界。初,东郡船不得行京行江也,晋宋、齐因之,梁避太子讳,改为破墩渎,遂废之。而开上容渎,在句容县东南五里,顶上分流,一源东南三十里十六埭,入延陵界;一源西南流二十五里五埭,注句容界。上容渎西流入江宁秦淮。后至陈髙祖即位,又堙上容而更修破岗,至隋平陈,乃诏并废此渎。

“破岗渎”开通后,六朝的物资运输无需绕道长江,可直接从云阳西城附近的太湖,进入秦淮河,经方山埭,运至建业城下的石头津。上述文献中吴“于方山南截淮立埭”的“方山埭”和梁“上容渎西流入江宁秦淮”都利用了湖熟境内的秦淮河段。由此可知,湖熟航运成为六朝秦淮运河必不可分的一部分,也成为六朝时期较为为繁忙的一段水运航道。《建康实录》:“故梁朝四时遣公卿行陵,乘舴艋自方山至云阳。谢灵运为永嘉太守,邻里相送于方山。”

1997年初,在湖熟镇段的秦淮河疏浚过程中,于今湖熟大桥边发现了古码头。考古学家通过对古码头出土的陶片、瓷器的分析,认为该码头一直沿用到六朝时期,是南京地区最早的古码头(南京市江宁区文化局,南京市江宁区博物馆编:《江宁文物》,江苏美术出版社,2004年,第39页)。湖熟镇古码头的发现无疑为秦淮运河文化的研究提供了十分重要的资料和证据。

秦淮航运的发达,带来了古湖熟县城的繁荣。在六朝时期,湖熟县已发展成为南京东南地区的一个商业活动中心,在当时具有一定的影响力。沈约《宋书》卷三十一志第二十一载:“晋惠帝太安元年,丹阳湖熟县夏架湖有大石浮二百步而登岸。民惊噪相告曰:‘石来!’干宝曰:‘寻有石冰入建业’。”卷二十八志第十八载:“(晋穆帝)永和五年十二月己酉,甘露降丹阳湖熟县西界刘敷墓松树,县令王恬以闻,众官毕贺。”卷二十九志第十九载:“(明帝)泰始五年六月甲子,嘉莲生湖熟,南台侍御史竺曾度以闻。”卷二十九志第十九又载:“(文帝)元嘉三年三月甲戌,丹阳湖熟薛爽之获白乌以献。”“神石”和各种符瑞在湖熟县的诞生并非空穴来风,应与湖熟县在当时的地位和影响力密切相关。湖熟县也备受六朝帝王的青睐,刘宋前废帝曾亲幸湖熟。《宋书》卷七本纪第七:“(永光元年)九月癸巳,车驾幸湖熟,奏鼓吹。戊戌,车驾还宫。”梁照明太子萧统也曾宴游湖熟。葛寅亮《金陵梵刹志》卷十四:“法清院,在郭城东湖塾地,西去所统灵谷寺七十里,正阳门七十里,东城地。梁天监间建,名法清院。昭明太子读书其中,有东湖读书台。宋淳熙中,方拱辰扁‘昭文精舍’。元至元中,改昭文书院。后废。国朝正德间,上元令程栉重葺,祀昭明,并奉释像,为祝釐之所。”在今胡孰镇东北角的秦淮河边有一个台形土丘,即为“梁台”。1938年日军占领湖熟后,在梁台上设立军事据点,将庙宇楼阁全部拆除,改建成炮楼,仅存土台。

三、隋唐至明清时期

隋开皇九年(589)平陈以后,于大业二年(606)废除六朝所置江南郡县,把秣陵、丹阳、湖熟等县合并为“江宁县”。隋唐以后的宋、元、明、清都以“湖熟镇”称。宋欧阳忞《舆地广记》卷二十四:“湖熟镇,本湖熟县,二汉晋宋属丹阳郡,后省入焉,有蒋山、石头城,六朝以为重镇。”明顾起元《客座赘语》卷五:“湖熟城,古县名,宋元嘉中,徙越城流人于此,在今湖熟镇。”

湖熟遮蔽句容,应接京口,为金陵“东门户”。元代攻下湖熟镇后,尽收江宁全境。明宋濂《元史》卷一百四十二:“也先帖木儿兵东趋秣陵,杀贼二千余人,平湖熟镇,尽复上元、江宁境,乘胜入溧阳、溧水,贼溃奔广德;其据龙潭、方山者奔常州。”太平军为保卫天京,在湖熟曾多次与清军激战。赵尔巽《清史稿》卷四百十四:“巴图鲁偕朱南桂破神策门入城率马队追逸贼至湖熟镇,擒斩贼酋。”《〔光绪〕湖南通志》卷首八:“曾国荃又加派马队追至纯化镇,生擒伪烈王。李万材复追至湖熟镇,将逃贼全数斩刈,无遗据。”清王定安《湘军记》卷九:“张定魁等追贼及之湖熟,俘斩数百人,城贼多自焚或投池井。”

湖熟镇地处水陆交通要道,在隋以后各代仍然是商贸发达的重镇。隋朝迁都洛阳后,秦淮运河的繁华不及往昔。宋元时期在此设立“湖熟市”,进行专门的贸易活动。周应合《〔景定〕建康志》卷十六:“湖熟市,在上元县丹阳乡去城六十里。”明代初期和太平天国短期之内的定都南京,曾为秦淮运河的复兴带来生机。明清时期,湖熟镇的姚东、姚西大街发展成为商业街市,是全镇的商业中心。这一地区大都是商贾富户居住,沿秦淮运河道修建了明清时期院落式大宅,很注重装饰,砖石雕刻十分精美。“板鸭”是明清时期湖熟手工业发达的杰出代表。闻名遐迩的湖熟板鸭是江宁进贡清皇室的贡品之一。清宣统二年(1910)在江宁首次召开的南洋劝业会上,板鸭获得一等奖。

今湖熟镇遗留下来的一些古迹,为了解当时人们的生活面貌提供了一定的线索。今湖熟大桥是在1975年由古“灵顺桥”改建而成。“灵顺桥”为一拱形石桥,建于明代,桥南有一石门,横额书刻“秦淮古渡”四字。秦淮河鱼虾鲜美,渔舟扬帆晨出,傍晚篓满归来,泊舟灵顺桥下,以待明日早市。在镇西秦淮河南岸的堤边,有一座龙王庙,供奉龙王,祈求保佑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庙门正对着灵顺桥,庙中点长明灯,指引航船安全过桥(江宁县湖熟镇地方志编纂领导小组编:《湖熟镇志》,1987年,第187~188页)。

湖熟自六朝以来宗教盛行,有“三步两庙”之说。在今湖熟镇东面四公里的杜桂村,有一香林寺,建筑宏伟,始建于南唐。明葛寅亮《金陵梵刹志》卷十四:“香林寺,在郭城高桥门外,东城丹阳乡湖塾镇。北去所领法淸院十五里,西去正阳门八十里。按,《〔至大〕金陵新志》有杜桂院,南唐保大六年建,在杜桂村,因为院额。庆元志:‘院有《吴钟记》云梁天监中,杜、桂二卿平章朝政,舍居为寺,故从其姓,以旌名。今名香林寺,又曰香林院。’名与地合,当即此。”香林寺一直沿用到民国时期。当时有歌曰:“香林古寺矗苍茫,晚课钟声正远扬。今日已完辛苦事,明朝更盼好时光。”抗日战争时庙毁。明代怀远侯常延龄国变后削发为僧,隐居于湖熟寺庙。清陈田《明诗纪事》卷二十六:“延龄,字乔若,应天人,开平王遇春裔孙,袭爵怀远侯。国变后为僧,号苍谷,居湖熟村种菜以老。”湖熟镇伊斯兰文化浓厚,是回民的主要聚居地之一。位于湖熟镇水北街的清真寺,始建于明代,几经战乱,多次修复,幸存至今,是当地回民进行宗教活动的重要场所。

四、民国时期至今

1912年中华民国政府成立后,设南京府,废除上元县,湖熟镇属南京府。民国二年(1913),废南京府,设江宁县,湖熟镇隶属江宁县。1949年后,仍属江宁县。2007年,经行政区划调整,湖熟镇改为湖熟街道。

中华民国政府定都南京后,给湖熟镇的繁荣带来新的契机。民国时期,湖熟镇是江宁县东南部商业贸易中心,被称为“小南京”,尤以粮食业最为发达,是江宁、句容、溧水三县边境的粮食集散地,灵顺桥边,粮船密集。全镇有83家粮食行,著名的有恒昌祥、天祥和晋昌等,每日大米吞吐量为几千担到上万担。镇上店铺林立,生意兴隆,较有名气的商家,南北杂货有立泰恒、张信贷、恒裕昌、广泰;棉布、绸缎业有恒丰源、信大祥;瓷器店有戴厚康;板鸭店有春华楼、何聚园和马宏兴等。其中,戴厚康在江西景德镇设有办事处,包购包销整窑瓷器。湖熟镇邻近的各集镇和南京地区的零售商店,都到湖熟采购货物。1949年后,实行粮油统购统销政策,对私营工商业和手工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湖熟镇的各种商业实行了公私合营。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实行搞活农村经济的改革开放政策,湖熟镇个体工商业如雨后春笋般迅猛发展,商业贸易逐渐恢复,但发达程度远不如前(《湖熟镇志》,第95~124页)。

民国年间,秦淮河上(东)通渡桂,下(西)经龙都到达南京,是南京通向湖熟的一条主要航道。水涨时,木船可上抵渡桂,下达龙都、秣陵、路口、东山,直至南京。湖熟航道的秦淮河里每天有航船(夜行)、快船(日行)往返于南京——湖熟之间。1934年,曾有杨振大经营的汽船兼营客货运输。1935年,江宁县修建了京湖公路,从南京中华门经东山、淳化至湖熟,长28公里。1937年,接通溧水,合称京溧线(今宁溧线)。京溧公路建成后,秦淮运河的航运作用被大大降低。1952年,湖熟运输社购置了一只20吨木船进行货运。1962年,江宁县交通部门和南京秦淮木船社组织过轮船和货运,但由于陆路交通运输快速方便,轮船水运不到两年就停运。1984年,所有运输都改为陆运,秦淮河航运的历史基本终结(《湖熟镇志》,第128~133页)。

在今天,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交通运输和居民生活方式等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都给古镇湖熟带来了很大挑战。首先,贯穿湖熟镇的秦淮河由于长年废弃,成为河岸居民倾倒污水、垃圾的地方,河流污染严重,环境堪忧。其次,作为古镇湖熟中心所在的姚东姚西大街和狮子巷等历史街区的保护也存在很大的问题。在这一历史街区现多是生活水平较低的老年居民和外来的租户居住,街区内历史悠久的明清民居多呈现出衰败的面貌,有的空置并破损严重,有的被堆放杂物,有的被任意搭建和粗劣改造,损害了古建的传统风貌。

猜你喜欢
秦淮河秦淮南京
秦淮:“123”工作法打造有“情怀”的侨务工作
“南京不会忘记”
灯影秦淮
南京大闯关
诗意秦淮
夜航
秦淮看月记
南京:诚实书店开张
Jiangnan Style
南京、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