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连峰
(吉林大学 管理学院,吉林 长春 130022)
巨大的国内市场是中国实现和平崛起和实现“中国梦”的重要基础之一。在当前美国特朗普政府坚持“美国优先”及贸易保护道路的背景下,中国对外提供市场以及扩大对外开放必将成为中国倡导经济全球化以及提升国际影响力的重要举措。
基于此背景,吉林大学经济学院冯永琦副教授的专著《中国对外市场提供者问题研究》于2018年6月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该研究成果考察了中国作为东亚地区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市场提供者的地位和前景,分析了中国对外市场提供者地位的提升对东亚区域贸易和人民币国际化进展的影响,研究了中国对外市场提供者的结构变化与经济发展以及进口贸易模式之间的关系等问题。
这部专著的研究思路系统全面,研究方法比较先进,不仅运用了定性分析和逻辑推理,更采用了GMM估计方法、误差修正模型、变系数面板模型、变截距面板模型、动态面板模型、投入产出模型等诸多模型和分析方法进行了定量研究,使得研究过程及其结果更加科学、规范和可信。同时,这部专著在相关文献资料、数据归纳梳理方面比较全面。例如,以往的相关研究主要是围绕着东亚地区展开,探讨中国作为东亚地区最终产品市场提供者的地位及其前景等问题,而这部专著将研究视野扩展至“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始关注中国作为全球市场提供者的地位等问题,将最终需求、贸易结构和对外经济地位之间的关系问题进行了系统性阐述。
第一,最终需求是诱发一个国家进口贸易产生的动力源泉,是一个国家对外产品市场结构变化的根本性因素。该著作从最终需求的角度论述了进口贸易结构变化的动因。一个国家进口贸易结构的变动很大程度上由该国最终需求的特点和模式决定。美国之所以进口大量消费品,是由于美国是以最终家庭消费需求为主导的最终需求模式。在中国对外提供的产品市场中,资本品占有很大的比重,这主要是由于中国的最终需求模式主要以固定资本形成、存货增加和贵重物品净值为主。
第二,最终需求也是提升一国对外经济地位的重要因素之一。根据该著作的论述,以中间产品需求为基础的中间产品贸易可以增强国家之间的经济联系程度,但以最终需求为基础的最终产品贸易可以增强国家之间的依赖程度。以最终需求为主的产品需求结构使区域内各国之间的依赖程度更加紧密。通过这个角度可以解释,为何东亚区域合作进展较慢,而欧洲国家却可以最终建立欧洲联盟。
第三,中国最终消费品需求的提升是增强“一带一路”国家对中国市场依赖度的重要途径。根据该书的研究结论,中国作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最终消费品市场提供者的地位很低,主要以提供初级产品市场为主。中国同大部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经济关联程度有待提高。这些国家对中国的市场依赖度也有很大提升空间。因此,可以通过提升中国最终消费品需求来进一步增强“一带一路”国家对中国市场的依赖程度。
第四,进口贸易结构的调整与优化是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提升中国对外经济地位的重要举措。当前,中国已经将宏观经济管理思路转为需求管理和供给管理并重。不同类别商品进口数量与结构优化是改善经济供给面的重要内容。该著作的研究已经表明中国进口贸易结构正在发生转变,进口贸易模式的转变将对中国经济结构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升级产生重大影响。同时,由于在中国进口贸易结构中,最终产品的比重将会进一步提升,这会增强其他国家对中国市场的依赖程度。这会为中国同其他国家在对外经济关系中实现“合作共赢”以及提升中国在国际经济事务中的话语权奠定重要基础。
总之,该著作的研究能够为现阶段中国全方位对外开放、经济结构优化、进口贸易政策、对外国际关系政策以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宏观经济管理提供理论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