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 悦
浅谈水族端节文化的变迁
顾悦
(贵州财经大学贵州贵阳550025)
端节是水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包含水族祭拜祖先、祈福、团结、教育与传承众多的的社会文化功能。伴随社会的日新月异,端节文化功能已经产生很多的变迁。针对社会变化期端节发展的新方向,对端节文化变迁的探究,有利于水族民族文化与现代文化的结合。
水族;端节;社会文化;变迁
“端节”是水族传农耕稻田文化具体展现,用节日吃喝娱教展现了水族社会长期以来“饭稻鱼羹”的传统农耕思想。前人对端节的探索多是水族水书、刺绣、食品等角度。这些研究在某些角度展现了对端节文化功能认识的不全面,通过对水族端节活动探讨,得到端节文化变迁的原因。
民俗学家钟敬文认为:“传统岁时节日,是民众集体创造的文化产品。它是古代信仰物化形态的一种遗留;同时,它也是一种生活的节奏,一种逐渐形成的自我调节机制。”水族端节凝结水族自己的文化,凝结着水族的思想。同时端节还可以加强水族的文化的认同感,是支撑水族社会文化的重要思想和文化纽带。同时水族端节,可以让水族年轻一代对自己的文化有认同并有自信。
水族过端,清《贵州通志载》:“水家苗都匀有之,……每岁中秋月首戌日赶场,亥日过端节,以是日之晴雨主次年之丰歉。”端节与谷熟庆贺丰收及预测来年丰收有关。水族端节最重要两个作用:第一祭祀祖先,第二秋收。端节大约过六十天,节日期间水族开始祭祀祖先、亲戚聚餐,分享丰收的喜悦,对水族而言就是“过年”。水族端节“谷熟而年”是悠久文化体现。
水族端节传统活动:祭祖、跑马和亲朋好友共过端节。
祭祖有小家祭祖和宗族祭祖两种。水族端节祭祖必须有新米和稻香鱼,请逝去的先人祖宗品尝。端节时,女人们主要打扫屋里屋外的卫生。水族祭祖是吃素的,女人们用草木灰把家中的锅碗盆清洗干净。男人们主要负责在节前两三天把稻香鱼收回家中喂养。节日当天制作“鱼包韭菜”,鱼包韭菜是水族祭祖的最重要祭品。以稻香鱼为原材,将鱼从背部剖开,处理干净。再把韭菜等添补于鱼肚子并用糯米稻草捆好,煮熟就是“鱼包韭菜”。小家敬拜祖先有男性长者掌管,第一步先用三支香来敬天、地、先人。代表逝去先人在香火不断。再用一杯酒放在桌前,将筷子把每样菜都点一下,代表祖宗筵席都用过了。
端坡跑马是端节一个重要的典礼。人们都集会到“端坡”,坡的两边均为坡地,观众可以夹道观看。水族端坡跑马胜负不重要,参赛者一起策马冲出,先到为胜。跑马为水族不同村寨的年轻男女提供了相识的机会,很多年轻人借此机会恋爱、交友。
水族端节邀请亲戚朋友一起过节,值得关注的是水族端节不同的寨子不是同一天过而是分不同时间段过节。就是为了方便不同寨子人们在节日期间的相互走动和交流。现今的水族村寨大多数人都外出务工或外出求学,端节为水族群众提供了一个共同空闲时间,可以在节日中与亲戚长辈多交流更好了解自己的民族。
节日是一种普遍的民间活动,活动一般都是功能性的,而功能可以让人们行为有变化。在端节的活动中,除了休闲娱乐还实现了一系列的社会文化功能。
马林诺夫斯基认为:“一物品之成为文化的一部分,只是在人类用得着它的地方,只是在它能满足人类需要的地方”。端节成为水族文化系统的独一无二标志,因为它同时展现水族思想和文化。端节是传承祭祀、农耕文化的重要途径。水族相信只要与自然和谐相处,真诚敬拜祖先,来年就可以风调雨顺。
教育是水族端节另一重要作用。端节家人都回家、祭祀祖先的家庭教育,让年轻一辈明白父母养家的不容易。由此可见,端节是教育年青一代尊老爱幼,同时可以让年青一代对族群民族的文化产生认同感。水族端节通过敲铜鼓和跑马集体活动,让不同村寨人们可以结交朋友、沟通感情。
莫里斯·哈布瓦赫认为:“每一个集体记忆,都需要得到在时空被界定的群体的支持,尽管集体记忆在一个由人们构成的聚合体中存续着,并且从其记忆中汲取力量。”节日是民族集体记忆的重要形式展现,是民族文化传承的有效方式。端节的祭祀仪式,参与者为家庭成员。祭祀除了敬奉已逝的祖先外,更重要的是可以唤醒家庭集体记忆,是增加家庭成员与逝去祖先联系的最重要方法。
事物的发展都是相互联系的,同样的每一个民族的文化都不可以单独存在的。不同文化之间都会创建联系。通过这样的联系,民族文化可以整体性的发展。敬拜祖先和宴请亲戚好友用收获的新鲜大米和新养的稻花鱼,体现稻米文化产生以后,水族社会的传统“稻米香鱼”的农耕文化思想。由此可见端节的活动是传承民俗文化传承的重要桥梁。
水族端节的变迁是由社会变迁的外力和水族自身为适应社会发展的内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其变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传统的端节是祖先与家人团聚在一起,通常筵席上都是素食没有荤腥。并且传统筵席都是家族内部人员,没有邀请朋友。现如今,除了敬拜祖先的筵席是素食之外,其他亲戚朋友可吃猪肉、牛肉。
端节的赛马活动最初是为了怀念先人。目前端节的跑马活动已演变成了一种体育比赛,用奖品来吸引更多参与人员。同时端节跑马活动更多可以为年轻人提供交友场所,还可以吸引外来游客观看。
随着乡村振兴的推进,当地政府把端节作为水族人民对外宣传自己、吸引外来游客的契机。促成水族地区技术、资金、人才引进的重要桥梁和纽带。
每个民族的文化是该民族的基石和发展的内在动力,每个民族都有属于自己文化。水族端节蕴藏水族特有的文化,是水族文化延续。水族端节展现水族群众的吃喝教娱,在感恩祖先创业艰难同时也表达水族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端节在水族日常生活中可以调节生产和生活以及复杂的社会关系网,端节承载大量的水族文化。2006年端节进入我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水族端节在全球化过程中,在保持与外来文化互动时,也没有丢失传统。换句话说,端节在融合现代文化胡同时也保持着本民族的特色。使的端节特有民族文化在现代经济和文化中延续本民族文化灵魂,生机勃勃。
[1]钟敬文.民俗学概论[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
[2]潘朝霖.水族历法与端节——诠释“年”的本义[J].南开语言学刊,2005(01):193-199+230.
[3]马林诺夫斯基.文化论[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
[4](法)莫里斯·哈布瓦赫.论集体记忆[M].毕然,郭金华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10.3969/j.issn.2095-1205.2019.05.80
顾悦(1992- ),女,汉族,贵州毕节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少数民族经济理论与民族地区发展。
K892.11
C
2095-1205(2019)05-13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