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亮
从应者寥寥,到一号难求,马拉松正在席卷全国大地。购买装备、教练指导、体检保险,再加上可能产生的吃住行,这一系列完整的产业链让马拉松不再只是一张地方上用来吸引眼球的金名片。赞助商的追逐,资本热钱的涌入,让以马拉松为代表的路跑行业站在了体育产业真正的风口。
参赛名额一号难求
“我参加的是全马,这是我第一次参加杭州马拉松。我觉得赛道特别美,然后风景也很美。”特意从江苏南通赶过来参赛的跑友刘佳说,明年她还想来。
能参加2016年的杭马,事实上刘佳已经非常幸运。根据杭马组委会公布的报名信息,2016年杭马总报名人数为73127人,再创历史新高。其中全马、半马总名额1.8万人,而报名人数多达43722人,中签率仅为41%。
在稍早举办的北京马拉松比赛中,6.6万名报名者再次刷新了国内全程马拉松报名人数纪录,而最终实际参赛名额不足3万。在一些商业网站上,一些知名城市的马拉松参赛名额甚至被卖家以500元到2800元不等在售卖,而求购马拉松名额的买家也并不在少数。
“相比几年前靠赠送运动装备,甚至参赛奖励等方式来吸引报名者,如今各类路跑赛事已经不愁没有参与者,毫不夸张地说是一票难求。”浙江省体育竞赛中心主任龙江表示,经过这几年的发展,马拉松已经成为一种流行文化,而“跑马”更是在一些路跑爱好者心中成了时尚代名词。
跑出完整产业链
和其他运动相比,跑步门槛相对较低,有一双跑鞋便足矣。然而,想要跑得健康科学又时尚,并不便宜。
绍兴市民唐伟成是跑步发烧友,几乎每年都会购置各类跑鞋。一般来说,一双跑鞋的寿命在500到1000公里左右,如果频繁地使用同一双跑鞋,3个月就要换一双。以一双跑鞋500元计算,对于跑步发烧友来说,一年在跑鞋上的花销至少就要2000元。
对于跑步发烧友来说,只有跑鞋还远远不够。压缩裤、吸汗袜、防风镜、头巾、背包、手表等,无一不是他们追求的装备,全副武装下来,往往需要上万元。如果想要更好的个人体验,还需配备科技含量更高、价格更贵的装备,比如时下最热门的智能穿戴设备。“智能手环、智能手表、智能鞋和智能袜等,会让跑步更具趣味性,也更容易让人上瘾。”唐伟成说。
“光是一双鞋都要花2000多块,再加上运动手表这些其他跑步装备,等于我一年在跑步方面的花费就有两三万吧。花费是在不影响自己生活的前提下,能花就花一点。”唐伟成说,年纪大了,在运动方面更加注重通过装备弥补身体劣势。
“为了准备一场马拉松,你需要订酒店、机票,可能还得换装备,参加训练营,这是马拉松催生的共性需求场景,是一个巨大的消费场景。”智美体育集团高级副总裁张晗说,马拉松正在成为一个新的消费入口。
路跑成资本竞逐蓝海
以杭马为例,赛事投入成本约为2000万元。赛事营收主要包括三方面,报名费、赞助商以及赛事相关衍生服务。和2015年的11个赞助商相比,2016年杭马的赞助商多达19个,而负责运营杭马的智美体育在2015年开始就实现了盈利。
业内预计,到2020年,我国各类马拉松赛事数量将超过800场,参赛人次将达到1000万,这也意味着千亿规模的消费市场,于是各路资本纷至沓来。仅在浙江,新近涉足体育产业的昆仑控股、莱茵置业等社会资本也都纷纷试水路跑赛事。毫无疑问,与足球、篮球等专业赛事高昂的运营成本相比,以马拉松赛事为代表的路跑产业最有希望以最小的代价率先在体育产业的大蛋糕中分得一杯羹。
作为目前国内商业运动最成功的马拉松赛事之一,2016年的厦门国际马拉松据测算将为这座城市带来近2.3亿元的直接经济收益。不过这项数字和世界六大马拉松相比,仍相去甚远。华南师范大学教授谭建湘说,世界六大马拉松赛事当中,纽约马拉松经济效益最高,达到28.07亿元,最少的伦敦马拉松也有6.47亿元。“这意味着,和世界六大马拉松相比,马拉松在中国仍然有很大潜力可挖掘。”谭建湘说。
据悉,2016年国内的马拉松赛事将超过300场。当马拉松为代表的路跑行业不再只是一项简单的赛事,而是成为拉动区域经济发展新动力的时候,未来马拉松赛事利润百亿元并非天方夜谭。可以预见的是,这场马拉松式的经济盛宴,路还很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