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就健康新蓝图

2016-12-26 21:25陈聪仇逸龚雯
中国名牌 2016年23期

陈聪+仇逸+龚雯

2030年中国人均寿命达到79岁,健康城市建设市长们要给力,制定实施公共政策要向健康领域倾斜——

作为全球公共卫生和健康领域最高级别的会议,在上海召开的第九届全球健康促进大会吸引着众人的目光。来自全球126个国家和地区、19个国际组织的1180多位官员与学者,为着70亿地球人共同的健康事业相聚于此,破解健康促进难题。

中国不断推进的医改不仅让亿万国人获得实实在在的红利,也向世界提供解决难题的中国式方法。未来还需要在全球范围内开展更多联合行动,共同承诺在所有可持续发展目标中促进健康。

从求生存到求生态

全民医保制度基本建立,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持续拓展深化,县域内就诊率达80%以上……随着《“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实施、一系列卫生健康领域新政策新举措的公布,一条以人民为中心的“健康之路”正在铺展。

“健康和福祉在可持续发展目标中占据中心位置。中国已经表明,让数亿人更健康、更长寿,是可以做到的。”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发来贺信说。

人均期望寿命达到76.3岁,孕产妇死亡率下降到20.1/10万,婴儿死亡率下降到千分之8.1……从国际通行的3个居民健康衡量指标来看,我国总体上优于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但要实现2030年中国人均寿命达到79岁的目标,仍有不少难题要突破。

在联合国环境署执行主席索尔海姆看来,中国在改善环境上已经做出很大努力,有些已见到成效。他表示:“世界上 1/3的死因都由环境恶化引起,还有很多因为非正常死亡,也与大气污染有关,所以我们呼吁大家能够保护环境。”

瑟瑟北风吹散了盘踞多日的雾霾,京城迎来连续好天儿。京津冀统一预警分级标准,橙色预警时“高污”车辆禁行,空气重污染停课增强弹性化,停限产目录扩至上千家……为增强大气治理工作的力度,最新发布的北京新版空气重污染应急预案作出新规定。

“中国的很多城市正在积极地建设健康基础设施,包括垃圾处理、水处理等。”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全球健康促进专家罗列·穆迪认为,这些和健康卫生相关的基础设施有时常常被人们忽略,但出现问题时人们就会发现它们的重要性。

中国疾控中心主任王宇等多位专家在发言时呼吁,要加强科研能力,开发污染修复、污染防护能力,降低环境危害因子在人群中的暴露水平,加大城乡特别是农村环境卫生整治力度。

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陈冯富珍说:“烟草每年在全球夺去600万人的生命,这就是事实。每一个被夺去生命的个体都是完全可以避免的悲剧,这就是真相。”

对此,卫生计生委宣传司司长毛群安表示,城市和社区是实现健康的关键场所。目前中国已有20个城市制定了公共场所无烟的法律法规,国家的控烟法律法规正在制定中,有望2016年实施。

以治病为中心转向以健康为中心

人类正面临全球健康促进的新情况,单靠经济增长难以确保健康水平的提升。“健康安全的挑战越来越多,强大的商业力量正在阻碍健康。”陈冯富珍说,改变这种状况,需要大家同舟共济、共谋出路。

把健康融入所有政策,是贯彻大健康理念、以全民健康促全面小康的必由之路。从“以治病为中心”转向“以健康为中心”,着力提倡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中国正在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治未病”健康体系。

中国重视对政策实行健康影响评估,中国政府也在关注跨部门合作、全社会参与,提出“人人享有健康”的理念来共同应对挑战。“这正是我们需要的方法,也是我们可持续发展目标所强调的。”陈冯富珍在大会发言中说。

健康是一个终极目标,所有发展,最终都是为了让人们能够生活得更加健康。“我们已经进入分水岭时代,进入新的公共健康时期。”瑞士日内瓦国际和发展研究院有关专家表示,健康成为政治选择,国家领导和地方领导要有勇气迎接商业利益关系带来的挑战。

健康促进不仅是卫生部门的事,也是教育部门的一件大事。中国教育部副部长郝平说,政府坚定履行自己的责任,为了让每一个孩子的健康得到保障,2011年起实施的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已经惠及3354万名学生。设立体育与健康的国家课程,推进亿万学生阳光体育锻炼,实行学生体质健康监测和评价制度等,都是题中应有之义。

大会通过的《上海宣言》提出,解决不可接受的健康不公平,不仅需要跨部门和跨地区的政治行动,还需要在全球范围内开展联合行动。如果要做到“一个都不能少”,就需要采取果断的行动,保护妇女、流动人口和越来越多受到人权和环境危机影响的人们的权利。

从共享到共建

一位名叫梅婵钰的领操员带领千余名中外嘉宾伴着节拍做健康操:拍手、伸展、转动……这么“燃”的画面,在这样高规格的会议间隙难得一见。

梅婵钰是上海中医药大学体育部教师。她介绍说:“这套健康操不需要器具,不仅帮助大家在会议期间缓解疲劳,也是向中外嘉宾展示中国的传统文化和健康理念。”

构建全球公共卫生安全防控体系,面对重大公共卫生安全挑战,任何国家都难以独善其身。

“健康促进很多问题是全球性的,我们需要国际合作来应对这些问题。”芬兰社会事务与卫生部部长波克·马蒂拉在会上表示,在推动健康促进理念发展的过程中,需要政策上的一致性,而要政策奏效则需要真正的实施。

如何织就全方位、全周期保障网?公共政策如何在“共享”基础上突出“共建”?

2016年8月,中国新生儿基因组计划在上海启动,将在未来的5年内开展10万例样本的新生儿基因检测,构建中国新生儿基因组数据库,建立新生儿遗传病基因检测标准,以从根本上实现新生儿遗传病的早发现、早诊断、早干预。

联合国人口基金会执行主任奥索提迈辛就此表示,一系列的健康保障与服务应该贯穿于全生命周期,成为全民健康的一部分。在提供对于老百姓的医疗保障、实现全民医疗方面,中国已经给全世界做出了很好的展示。

对于国家而言,是健康优先融入全局,在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中突出健康目标,在公共政策制定实施中向健康倾斜,在财政投入上着力保障健康需求;对于个人而言,是不得病、少得病。强化个人健康意识和责任,培育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的健康新生态……这些成为越来越多专家的共识。

近日,国家卫计委联合九部委发布《关于加强健康促进与教育的指导意见》,提出关注生命全周期、健康全过程,实施医药卫生、体育健身、环境保护、食品药品安全、心理干预等综合治理。未来15年,更是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30年前,《渥太华宪章》举起了“健康促进”的旗帜,引领了全球健康事业的发展潮流。如今,全球卫生与健康的领域仍面临严峻的挑战。答人类健康之问,谋健康治理之策,为人类创造出更多的健康福祉,仍需要国际社会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