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互联网+”家校共育促进乡村教育发展

2019-03-19 01:39:50
广东蚕业 2019年5期
关键词:共育家校互联网+

唐 昀

以“互联网+”家校共育促进乡村教育发展

唐昀

(荆楚理工学院湖北荆门448000)

“互联网+”家校共育模式作为乡村教育改革的重要路径,既有助于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条件,对于乡村教育质量的提升也可形成重要助力。目前,家校共育作用的发挥还需以密切的家校沟通为前提,而乡村教育所沿用的家校共育方法仍倾向于传统,在沟通成本、合作结构、合作效果方面都存在着一定问题,需通过针对性的策略加以改进。通过“互联网+”的加持,乡村教育中家校共育模式的实现获得了更大保障。文章结合乡村教育中家校共育的开展现状,对如何以“互联网+”家校共育模式来推动乡村教育发展进行了论述。

互联网+;乡村教育;家校共育;模式;发展

乡村教育的改革问题关心着整体教育事业的发展进程与乡村学生的个人发展,近年来已逐渐向现代化、科学化阶层迈进,家校共育模式的沿用便是其中的重要体现。自素质教育开展以来,家校之间的共同培育、合作不仅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教育信息化的首要选择,在以往单一、封闭的教育体系基础上,以更多元、更具开放性的格局承载教学任务,从而满足学生更多面的需求[1]。“互联网+”环境下,乡村教育中家校共育模式的推行获得了更大的发展空间,也成为了学校制度建设、教育治理体系重塑的重要契机。家校共育的内核在于将教育视为一个统一的整体,将学校与家庭作为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两方,在协作共育基础上实现教育效能的双重发挥。教育质量的提升是家校双方一致的最终目标,也因此对于双方的协作程度、契合程度均提出了较大考验。结合“互联网+”环境下的利好形势,文章提出了关于如何利用互联网技术强化家校共育效果的相关策略,现总结如下。

1 “互联网+”家校共育对于乡村教育的推动作用

1.1 进一步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

乡村教育的发展进程整体相对落后于城镇教育,学生能够从中获取的发展条件也相对有限。要从根源上改变这一现象,除了加大教育资源投入、优化教育质量之外,还需从学生个人需求层面切实予以满足,使学生在今后的发展中能够真正获得由教育带来的支撑条件[2]。一方面,从学生的发展特点来看,通过拉近与家庭、学校之间的关系,有助于在自我认同的过程中建立起积极、正面的认知,能够为后期自我价值的实现带来重要的铺垫作用。另一方面,应试教育背景下,“互联网+”模式下的家校共育工作有助于学生尽早了解自己的兴趣特长所在,以便于后期专业方向的选择。

1.2 进一步整合乡村教育资源

乡村教育的一大空缺在于资源层面,即在有限的资源投入下难以在短期内取得可观的改革进展。“互联网+”环境下家校共育模式的提出则正好与这一短板相契合。一方面,学生家长中的资源涉及各行各业,在家校共育模式可用于相互整合、利用,从而实现有限资源下的最大化利用。另一方面,为便于乡村教育资源的整体,开通过开放社区等途径来为家校共育提供对应平台,于平台内部可以为学生提供各类学习实践、资源利用的机会,促使教育渠道的进一步拓展[3]。在乡村区域的教育资源整合进程中,所面临的一大难点便在于家长资源的转移与流失,但随着“互联网+”环境覆盖面的扩大,通过利用互联网技术进行家校资源衔接,这一问题也将很快迎刃而解。

1.3 进一步适应国家教育目标

素质教育概念的提出意味着国家教育的目标将朝着全面化、素质化的方向发展,而乡村教育的发展局限性使得其长期以来难以跟进整体教育目标,陷入教育进度滞后、发展困难的僵局[4]。而“互联网+”家校共育模式的应用可在一定程度上拉近乡村与城市之间的教育资源差距,进而为学生提供更为完善的学习条件。在互联网技术的支持下,乡村教育可以实现对于学生的精准化分析、针对性资源推送等,同时在家校共育的过程中提高对于学生学习状态、心理健康的关注度,与国家教育目标下的全面发展需求高度相符。

2 乡村教育中“互联网+”家校共育开展现状

2.1 理念渗透不足,教育意识欠缺

目前,乡村地区虽已经初步开始实行“互联网+”家校共育策略,且在教育模式上也出现了相应改革。但从实际贯彻落实效果来看,渗透程度不足、教育意识欠缺的情况仍普遍存在[5]。部分学生家长对于家校共育的概念缺乏足够的了解,难以建立起正确的配合意识,导致在实际运作过程中造成共育效果的大打折扣,甚至与以往单一的教育形式没有出现本质区别。例如,校方通过互联网建立聊天群的形式与学生家长展开沟通,并于每日通过聊天群进行相关教育信息的发布,以便于让家长及时学生学习情况等动态信息。但在家长教育意识欠缺、配合程度不足的情况下,常常出现忽略群消息或是没有采取配合措施等现象,不利于教育目标的最终达成。在这类情况下,家校之间的沟通桥梁便难以产生应有的价值,家校共育形式的运用也将陷入流于表面的僵局。

2.2 共育形式单一,方法流于表面

受推广程度及文化水平限制,“互联网+”家校共育模式在乡村地区的发展相对受限,许多家长及教育工作者对其理念的认识较为浅显,单一地理解为用于信息传递的路径,没有正确利用其中教育优势展开教学,或是存在教育方法流于表面的问题。例如,部分学校在推行家校共育模式的过程中,采用的方法仅仅局限于单一的群聊对话等,没有触及家校共育的内核,致使其在教育改革进程中的推动作用也十分有限。

2.3 资源渠道狭窄,家校契合度低

乡村教育工作发展滞后的主要原因之一在于资源渠道相对狭窄,这也是“互联网+”家校共育模式落实过程中所面临的主要困境。一方面,即便在互联网资源随处下载的当前,乡村地区的互联网普及程度、运用熟练程度仍与城市地区存在较大差别,加上网速、设备等外在条件的限制,要将互联网功能发挥至最大化仍相对困难。另一方面,由于理念认知不足的问题,校方在动员学长共同参与教育活动的过程中仍面临着诸多阻碍,双方之间的契合度仍相对较低。乡村地区的学生家长文化水平大多相对偏低,对于教育工作的观念相对滞后,甚至认为教育仅是校方应当全权负责的问题,难以积极参与到家校共育活动中来。

3 以“互联网+”家校共育促进乡村教育发展的主要路径

3.1 转变传统教育理念,打造家校共育平台

要实现家庭学校联动式育人,第一步便是创新学校教学者和学生家长的育人理念,建造好扎实的合作基础。首先,教学管理者应就家校共育的理论对家长和学生进行专业训练。例如,可以通过举办讲座、讲坛、家长会或利用线上平台等方式渗透育人理论,改被动为主动,全面提高教学者与家长的理论素质,使育人观念能跟上时代步伐。在家长培训方面,校方可借助讲座的方式,聘请教育学领域的专业人士为家长提供教育方法的指导。通过学习,可在讲座中掌握育人实践方法,使家长纠正错误单一的育人观和教育责任观。在教学者培训方面时,学校管理者可以看到业务教育培训及实际教研的可行性,从理论和实践层面巩固教师技能、明确共育作用,发挥互联网的优势,实现“互联网+”在教育领域的革新。其次,教学管理者可以搭建网络讲堂,教授共育方面的知识。借助多媒体平台,突破理论教育的时空限制,吸收时代化的教育理论与方法,开拓育人信息渠道。最后,为了激励家校共育,更好地实行家校共育理念,奖励表彰机制的构建必不可少。具体来说,校方可以定期选举优秀家校共育家庭,与家长联系紧密,表现突出的教学者。使模范家庭和教师的行为措施成为其他家庭和教学者的优秀榜样。此外,还可以通过班级空间的活动来活跃共育气氛。借助于举办读书节、艺术节、运动节、科学节或者传统文化节日等来加强学生素质教育。通过线上网页的方式,对人数、要求、比赛方式进行公布,学生通过学生账号进入线上班级空间报名,由教学管理者进行网络审核。

3.2 丰富家校共育形式,积极动员家长参与

网络平台的使用,有助于创新学校共育形式,为保证共育工作有序进行,学校和家庭必须落实以下任务:第一,创建共育委员会,以共育委员会为核心进行辐射。以班级为基础,将班主任作为管理核心,在家长中选取几名热情、正能量、负责的家长担当委员会的管理成员,通过家长参与班级事物组织和决策,来提高家庭参与的主动性和能动性。家校共育委员会可以定期组织总结会议,如在期末召开一次大型的交流,对整整一学期的共育情况和反馈结果公布并总结,在总结实际工作中的缺陷与不足的基础上进行进一步完善,使共育工作更有效益地进行。第二,重视多媒体社交等平台在家校共育重要性。“互联网+”时代下,教育渠道被进一步拓宽,不再仅仅局限于线下。网络平台为家长和教学者之间的交流构建了更加低成本高效率的交通渠道,根据使用的人群和功能而言,微信、QQ等即时沟通工具是较为常用的。第三,利用校园网的丰富教育资源。校园网作为一个辐射全网和全校的工具,可以包揽万象,一些放置在校园网上家校共育当中成功的成果以及案例可以供其他家长学习。借助与此,教学管理者和家长之间的联系将进一步巩固加强。例如,学校可以以班级为基础单位在线上社交渠道上建立班级群,由群管理员(通常由班主任和任课老师担任)邀请学生家长加入,发挥网络优势,促进家校沟通。

3.3 大力拓宽资源渠道,构建和谐家校关系

例如,可以采取以下措施来推动健全的家校共育系统:首先,举办相关的家长开放日活动,让家长进入校园,了解学校的管理制度,了解学校所面临的困难,形成家长-学校良好互动环节,使学校的工作得到家长的理解及信任;再者学校方可通过家长在专业知识上的丰裕度提升教学质量,邀请家长进行专业领域的课堂指导,让学生了解更多领域,激发学习兴趣,家长也能从与学校共同培养后代中获得心理认可;同时,学校可举行相关促进家长与学生相互交流的实践活动,提供一个平台,让家长见证孩子在学校中的状态,优化亲子关系;最后,引导家长学会欣赏孩子,通过记录孩子在互动中行为举止上的变化,感受孩子的成长,增进孩子家长之间的理解,促进彼此的沟通,让父母参与家庭教育的共同监护的热情大大增强,给孩子营造一个轻松欢快的成长环境,以使无论是身体抑或心理状态都能健康成长。学校方面,要能够正确意识到家长委员会的职能,及家长在建立家庭-学校共同养育子女模式方面的正向影响。具体来说,在互联网时代,为促进与家长的及时沟通,学校可以建立一个在线交流群,一方面可以及时传达学校放对教育理念的最新认识,另一方面,增添意见来源,委员会家长成员能从不同的角度与学校进行各种问题在线讨论和交流,以此通过探索建立家校共育模式的最优方案。

3.4 构建家校共育评级机制,展开效果评估调查

仅仅依靠学校难以将教育工作发挥最大的效能,家长是学生的第一任老师,也应该加入到其中,构建新的家庭-学校合作教育评价机制。学校可以针对不同年龄层的学生以不同的方式设计评价方案,并通过家长在线评估,方便且科学地让学校老师及时了解学生的情况,充分发挥质量评价平台的效能。一方面,学校可引入多角色评价机制,通过设计“学生评价手册”,针对多项指标进行标准化衡量,再让学生、家长、同学间、老师进行多维度的评估,充分了解学生在不同角色下的评价差异,以更好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对于家长、老师教育方,可采用在线教学的方式,便于家校互动,制定个人更好发展的教育策略。另一方面,老师和家长要带欣赏的眼光对待学生,在提出学生缺点要求改正的同时也要善于抓其有点,规避一味进行批评教育,而要及时给予其一定鼓励,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同时,父母可以向学校反馈孩子在社会道德、礼仪上的闪光点,让老师能够及时全面掌握学生的发展状态,以有效地促进家校教育的协调性,也有效地促进学校“人格教育的多元评价机制”的实现。

4 小结

“互联网+”家校共育属于一种适应时代步伐的教育方式和平台,开启了家校共育的新时代。而要充分发挥“互联网+”在乡村教育地区中的教育优势,还需家校双方之间的高度配合与沟通,同时借助互联网条件带来的资源渠道与平台优势,将乡村教育改革工作落实到具体行动中来。

[1]李森,汪建华.我国乡村教育发展的历史脉络与现代启示[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43(01):48-54.

[2]姚荣.中国乡村教育的意义嬗变与实践逻辑:基于“制度与生活”互动的视角[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7,38(06):115-124.

[3]丰玉霞,刘惠林.乡村小学班主任与家长沟通存在的困难与对策[J].教学与管理,2018(10):14-16.

[4]于海洪.部分发达国家保障乡村教育发展的经验与启示[J].比较教育研究,2018(08):31-37.

[5]郭巍.互联网时代的乡村教育及发展对策[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2016(06):228.

10.3969/j.issn.2095-1205.2019.05.55

唐昀(1995- ),汉族,湖南永州人,本科,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

G626

C

2095-1205(2019)05-95-03

猜你喜欢
共育家校互联网+
学校携手 共育共进
家长(2024年10期)2024-05-26 06:58:16
家校距离
家校社共育,推动“双减”有效落地
Home-school Cooperation Makes Our Party Branch Activity Colorful 家校共建为党庆生
家园共育·优秀幼儿园亲子活动展
家园共育·优秀幼儿园亲子活动展
家校合作,让“名著导读”落到实处
散文百家(2014年11期)2014-08-21 07:16:08
家访是家校联系的"润滑剂"
中国火炬(2010年4期)2010-07-25 07:42: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