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慈宇 哈永琴
恩师哈永琴为天津市滨海新区中医医院主任医师,临床工作30余载,精研经典,特别崇尚扶阳思想,临证重视阳虚病机导致的各种病证,擅长灵活运用温阳、扶阳、补阳方法解决疑难病症,效如桴鼓,现将笔者对哈师用温阳法治疗盗汗验案1则的分析、理解和感悟呈现给大家共享。
宋某某,男,67岁,2017年3月25日首诊。
患者主因“干咳3月,夜间盗汗6年”就诊。3月前因感冒引发咳嗽,咳少量白痰,感冒愈后咳嗽不愈至今迁延,三月有余。平素无论冬夏季出门须戴帽子以防头受风,稍有不慎则感冒、流涕,6年前患者因家中事务引发情志不遂,出现盗汗,汗如流水,浸湿衣被,伴心慌,怕冷,他处多次医治效果不显,迁延6年不愈,遂来求诊。现症:干咳、无痰,口干苦,夜间盗汗,自述汗如流水,湿透衣被,夜不能寐,倦怠乏力,畏寒恶风,喷嚏时作,纳可,大便干躁,夜尿频,涩滞不畅,量少,舌淡暗苔白,脉沉滑。既往冠心病、糖尿病、脑梗死后遗症、慢性前列腺肥大病史。中医诊断:咳嗽、不寐、盗汗。证型诊断:脾肾阳虚,卫气失固。治则:温阳化气,益气固表,固卫强阴。处方:炙附子(先煎)15 g,干姜6 g,炮姜10 g,肉桂(后下)9 g,党参20 g,生黄芪45 g,白术10 g,防风15 g,麦冬10 g,五味子10 g,黄连10 g。7剂,一日1剂,水煎,日服2次,温服。
二诊(2017年4月2日)盗汗减轻,干咳、畏寒、恶风、喷嚏缓解,舌淡暗薄白,脉沉无力,原方黄芪减至30 g,防风减至10 g,去麦冬、黄连,加茯苓30 g,以宁心安神,加当归10 g以活血温通经络,继服10剂。
三诊(2017年4月12日)患者诉大便秘结,乏力,前症好转,前方减炒白术,加生白术30 g、炙甘草10 g以补中健脾助运,继服12剂。
四诊(2017年4月24日)咳嗽症状逐渐好转,仍诉乏力,前方附子加至30 g、干姜加至15 g、加细辛3 g、红花10 g以加强扶阳、温经及搜剔沉寒固结之功,继服12剂。
五诊(2017年5月6日)出现夜尿频、排尿不畅,牙龈肿痛及咽痛,前方减五味子、肉桂、红花,加熟地黄20 g、黄柏10 g、仙鹤草30 g以填精补虚封髓,黄连10 g佐制阴火(阴火学说详见后文),大黄10 g助温阳药以温通肠府。
六诊(2017年5月17日)恶风、畏寒、乏力症状减轻,下肢冰冷,双膝尤甚,加制草乌3 g、制川乌3 g以搜风胜湿[1],温经止痛[2],温通下肢经络,夜尿频,减黄柏。
七诊(2017年5月27日)盗汗明显好转,干咳、夜寐不安、心慌减轻,畏寒伴恶风、畏寒、喷嚏等症消失,邪去正虚,原方附子加至40 g,加菟丝子20 g以加强补肾益精,继服10剂。
八诊(2017年6月7日)夜间盗汗症状消失,干咳、心慌、大便干等症偶发,原方附子加至60 g,加乌药10 g,枳壳10 g以辛散苦降,调理气机,加强温通之力,扶正固本,巩固治疗,继服12剂。
患者前后服药4月有余,夜间盗汗以及干咳症状消失,守方巩固治疗一月余,改善阳虚体质,疾病痊愈(随访半年盗汗未再反复)。
盗汗是中医病名,指寐中汗出,醒来即止者。历代医家多认为阴虚阳亢、虚火上炎是其发病机制,临床中补阴论治十有八九。此病例患者干咳、盗汗、口干苦,看似阴虚盗汗,也更容易进一步认为汗出过多,气随汗泄发展为气阴两虚。但这只是本病例患者的表象,哈师谨守四诊共参、八纲辨证的中医诊断原则,详问寒热,重辨阴阳,运用《医理真传》理论:发病损伤各不相同,总在阴阳上打转,通过详细问诊,没有得到盗汗伴随的阴虚火旺征象,反而得知患者平素畏风、怕冷,衣被厚重,倦怠乏力,有情志不遂生活经历,汗如流水,湿透衣被,面色黄白及舌淡暗苔白等一派阳虚症候体征,从而得出阳虚是本病例的核心病机。哈师通过问诊得知,患者中青年时期生活压力较大,劳力过度,正气耗伤较重,阳气虚损,现到“八八”[3],“精少,肾脏衰”之际,肾中元阳乏竭突出。肾主水为坎,为人先天之本,坎中真阳为人身立命之本,人体阳气为激发脏腑的功能活动的源泉。《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阳化气”[4]阳气能化生气,在体表化生为卫气,正如《灵枢·本脏》所说的可以温煦分肉,充养皮肤,致密腠理,调控毛孔开合,从而发挥“卫外而为固”的功能。由此可推阳气旺则卫气强,其固涩营阴作用就强,自汗、盗汗则不可形成。本病例夜间盗汗不属卫气虚失于固涩所致,而是属于郑钦安提出的阴寒内盛格元阳于外,因浮越之阳鼓动卫气失司,故见盗汗的情形。更进一步地说,肾阳虚衰,下焦阴寒内盛,元阳(相火)不得潜藏,相火妄动,形成阴火,阴火上冲,心神被扰,夜不得寐;肾阳虚,气化不利,尿频数,排尿滞涩不畅;阴火上冲导致肺气上逆,故咳嗽;无阳浮越于上,故见心慌;阳虚气化失司,津液不得上乘则口干苦,阳虚寒凝津液失布于肠府,传导无力则大便干,阳气亏虚,卫气化生无源,外邪侵袭肺表,肺气失宣,鼻窍不利,故可见干咳、畏寒、恶风、喷嚏,结合舌脉亦可佐证。综上种种盗汗、干咳口苦、大便燥结、尿频数,恶风,怕冷等症状皆是阳虚所致。
初诊方中党参、生黄芪、白术以及防风四味药乃玉屏风散合党参以益气强卫固表为主,以生黄芪重剂足见其益气固卫力度,配合炙附子、干姜、炮姜、肉桂等温阳之药以温阳化气,扶阳抑阴,浮阳得以下交。阴盛者,阳必衰,用药必当“扶阳抑阴”[5],本证阳虚阴盛,坎中微阳浮越,用温阳药温阳化气,“阳气化行而阴邪即灭”[6],附子是“回阳救逆第一药”,气辛,味甘而大热、有毒,性善走,可通行十二经,通达表里以除表之寒及里之痼寒;肉桂纯阳大热,专补命门之火,具有“补火助阳”“引火归原”之功;干姜大热无毒,“守而不走”,见胃中虚冷,元阳欲绝之证,合投附子,可回阳救逆,为温中散寒关键用药。炮姜守而不走,温燥中焦寒湿以除寒痞……四药温补脾肾先后天阳气,温中散寒,扶阳抑阴,引火归元。佐以五味子味酸、甘,性温,酸敛滋肾补不足兼可收涩固精,以收涩浮散元阳。被称作“国老”的炙甘草,可调和诸药,治疗中用之有伏火妙用。郑钦安在《医理真传》提及“伏火”[7]一说,借喻阐述:若将火煽红,不在其上覆以灰,火很快会熄灭,相反,在火上覆以灰,因火被灰伏住,火热得以长久维持,其实附子是火,甘草是土,二者合用,蕴含深刻的伏火道理。方中炙甘草色黄味甘性平以健脾益气,脾属土,土能克水,强脾土以制肾水,继而有“解乌头类之毒”的作用,在此亦有伏火之意。
而后的疾病治疗中阳虚的主要病机愈加清晰,用于温补阳气的药物犹过关斩将,一切由阳虚派生的纷纭症状统统被消除,如大便秘结是由于阳虚寒凝所致的,阳虚气化失司,津液凝滞失于输布,肠府寒燥,动力不足,宿便停滞难行而成便秘,将炒白术易生白术以祛炒白术之燥而取生白术以益气润肠通便[8],且生白术大剂使用有温润肠府之用,此处结合病机,加之干姜、附子辛温大热,增强胃肠热动力,则大便顺势导出,临证处处谨守仲景“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的中医辨证论治诊治思想,而非凡见便秘之症不分虚实寒热皆投以大黄、番泻叶、黄连等一派泻热攻下败火之类,丢失中医辨证施治的灵魂,不可不明辨之。汗出、怕冷、恶风、汗出如流水属少阴阳虚,无法“阳化气”,卫气化生乏源,卫表失固,易被风寒袭表所致,故见系列汗出、怕冷、恶风及鼻窍不利表里阳虚证,加细辛,合附子由麻黄附子细辛汤去麻黄化裁而来,因患者表虚汗出,故舍去麻黄开表发汗,加细辛“温散三阴经的风寒湿三邪”[9],配合姜附可“纳阳归肾”[10],强壮阳气,以温散少阴之寒而达温阳固表作用。夜尿频数、小便滞涩、排出不畅总因下焦阳气亏虚,肾气失固,膀胱气化失司,故见夜尿频数,阳虚寒凝血瘀,寒湿瘀三种病理产物形成压迫尿道,故可见小便滞涩、排出不畅,与患者既往前列腺肥大的病史相符。在五诊中兼见牙龈肿痛、咽痛等阴火症状,考虑元阳(龙火)亏虚,阴寒内盛,阳气失固于下,而龙火上冲于上所致,故原方加入熟地黄以填精,黄柏、炙甘草为“封髓丹”[10]化裁而来,二者甘苦化阴。封髓方中,黄柏味苦入心,气禀寒水之性入肾,色黄可入脾。脾为水火调和枢纽,甘草因其具有调和上下之用,又能伏火,真火得以伏藏,所以人身立命之根可以坚固保全。其后夜尿频减黄柏是考虑到下焦阳虚寒盛,且黄柏性寒入肾,加重下焦虚寒,致使肾气进一步不固而使得尿频持续,故于原方中予以减去。治疗中出现牙龈肿痛、咽痛属于阴盛格阳元阳无法下交之证所导致的阴火上冲的表现。所谓的阴火,即“指阴盛格阳,证候有三:①阴盛于内,格阳于外;②阴寒内盛于内,格阳于上;③阴盛于内,格阳于下”[11],其本质为阴寒内盛,阴阳失交,虚阳处于格拒状态,此证属阴寒内盛,格阳于上,服入大辛、大热之姜附剂后体内寒热暂时出现相互格拒,阳格于上的征象,故加入黄连寒凉药反佐热药,用反治之法对治,即所谓“以寒治寒”“甚者从之”[12]。反治,即依从其病,“以寒治寒,以热治热”。用热药治寒证而出现寒拒热药的征象,则反佐以寒药治之,取寒药与患者虚寒体质之间存在同气相求之性从而引热药而下交,阴阳得以相交而阴火上冲之症渐消,疾病向愈。故在其后处方中保留黄连,皆取其反佐之义。此病案中温阳是本病例治疗的主线,贯穿整个治疗的始终,这是以准确把握阳虚这一主要病机为前提的。以附子为主要温阳剂的使用并非一上来就大剂投入,而是细致考量患者实际情况以及患者对药物的耐受程度,轻剂试探患者反应,从而调整剂量,酌量加减。治疗初期,患者以温阳思路对治疗效初显,后效不更方,酌加附子剂量,乃至后期巩固治疗阶段附子用至75 g皆是基于对阳虚病机有十足的把握,并敢于应用此类“虎狼”之药于疾病治疗当中,这种在临证中胆大心细的谨慎品质值得学习借鉴。哈师重视调体质,扶正气。本患者属阳虚体质,在后期治疗中除了加入熟地黄、菟丝子填精补虚外,在盗汗症状消失后继续守方,酌加附子予以温阳扶正之法巩固治疗,改善阳虚体质。杨洪涛认为服用附子有其远期疗效[13],一者改善患者体质,阳虚体质得到改善,增强了抗病能力,提升生活质量;二者疾病的复发率明显降低。此外,在运用中药扶阳改善阳虚体质外,嘱患者调整生活作息,注意防寒保暖,切勿贪凉饮冷,断除病因,从根本上顾护人身那一股生身之阳气。正所谓,正气内存,邪不可干。经一月巩固治疗,阳虚体质得以改善,正气得以恢复,随访半年盗汗未见反复。
回顾整个诊治过程,虽抓住阳虚核心病机并经施治收到较好疗效,但并非十分恰当。初期对阳虚病机不十分清晰,在给予温阳的同时给予益气养阴的生脉饮,还加了黄连清火,对病机把握上有失偏颇,应即刻回阳,引火归元,时时瑾守阳虚的主要病机,辨证施治,随证加减。
综上,笔者认识到盗汗病机非独阴虚火旺,阳虚亦可致盗汗,应打破盗汗多从阴论治思维禁锢。在中医临证中当重于识证,遵循中医辨证施治的治疗诊治原则,以辨识阴阳为辨证的首要任务至关重要,谨守病机,抓主证,随证施治。识别阴阳格拒于上、外、下的阳虚征象。阳虚病机在治疗初期不能清晰把握,处方用药有失偏颇,到随后对病机认识更加清晰,紧紧围绕阳虚这一主要病机,全程不离温阳之法,在扶阳法施治中更灵活应用反佐之法,到治疗后期注重调体质,改善阳虚本质,扶助正气,增强患者抗邪能力,经治患者病情渐入坦途,收获满意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