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智宇 余天泰
桂枝茯苓丸源自《金匮要略·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第二十》,具体条文如下:“妇人宿有癥病,经断未及三月而得漏下不止,胎动在脐上者,为癥痼害。妊娠六月动者,前三月经水利时,胎下血者,后断三月下血也。所以血不止者,其癥不去故也。当下其癥,桂枝茯苓丸主之。”张仲景本意是以桂枝茯苓丸治疗妇人素有血瘀癥块而受孕,因胎元增长,阻遏脉络,血溢于脉外,致胎失所养,漏下不止,胎动不安之证。
段富津《金匮要略方义》:“桂枝茯苓汤为化瘀消症之缓剂。方中以桃仁、牡丹皮活血化瘀;配伍等量之白芍,以养血和血,庶可去瘀养血,使瘀血去,新血生;加入桂枝,既可温通血脉以助桃仁之力,又可得白芍以调和气血;以茯苓之淡渗利湿,寓有湿祛血止之用。综合全方,乃为化瘀生新、调和气血之剂。制作蜜丸,用法从小量开始,不知渐加,亦有下症而不伤胎之意,更示人对妊娠病证应持慎重之法。如此运用,使症消血止,胎元得安,故本方为妊娠宿症瘀血伤胎之良方益法。”
余天泰教授对该方解析:桂枝茯苓丸由桂枝、茯苓、牡丹皮、桃仁、芍药五味各等分,为末,炼蜜为丸而成。该方药味虽少,然方精当,切中病机。方中桂枝味辛甘而性温,《本经疏证》云:“桂枝利关节,温经通脉……其用之道有六:曰和营,曰通阳,曰利水,曰下气,曰行瘀,曰补中。其功最大,施之最广”,在本方中能温通经脉而行瘀滞,为君药;芍药味苦酸性微寒,能和血养血,缓急止痛,与诸祛瘀药合用,有活血养血之功;牡丹皮味辛苦性微寒,既能散血行瘀,又能清退瘀久所化之热,有“凉血不致瘀滞,活血不致妄行”的特点;茯苓之甘淡淡渗健脾,合桂枝化气行水;桃仁味苦甘性平,为化瘀消癥之要药,既助桂枝入阴通阳,又助牡丹皮、芍药活血行滞(实验证明,桃仁有阻止血液凝固的作用)。以蜜为丸,通药缓行。全方特点:1)祛瘀浊,生新血,攻坚而不破气;2)通经脉,开壅塞,通利而不耗阴;3)调寒热,消痰水,消癥而不伤正。
方证是安全有效地使用该方药的证据,要取得疗效,方证必须相应。桂枝茯苓丸是桂枝类方中活血化瘀剂,也为一首活血化瘀、缓消癥块代表方。瘀血是中医独特的病理概念,传统中医学将桂枝茯苓丸病机概括为瘀热互结。从现代医学的角度来看,病理基础是瘀血的停滞。故桂枝茯苓丸证如下:1)下腹痛、按压则痛甚,或有包块;2)头痛昏晕、睡眠不良、烦躁、动悸;3)面红或紫红,舌质暗或有紫点。根据以上桂枝茯苓丸方义的分析,结合其多项潜在功用,后世将本方的使用范围明显扩大了,临证试用于由瘀血所致的内、外、妇等各科多种病证,据证适当加减,常可以取得满意疗效,可谓“古为今用,推陈出新。”作者把桂枝茯苓丸常用于混合痔、血栓性外痔、肛门术后便秘、缺血性肠病、肛周子宫内膜异位症等证属瘀热互结等肛肠疾病。
2.1混合痔刘某某,男,62岁。2015年3月25日初诊。主诉:肛门疼痛坠胀不适10天。患者患有痔疮病史25余年,16年前已行痔疮手术治疗,后来时有发作。2天前过度劳累后出现肛门疼痛坠胀不适,便后手纸带有少量暗红色血液;时有头晕头痛,纳食睡眠尚可,小便黄,大便干结难排,口干口苦。查体:血压156/99 mmHg。体壮,面色暗红,声音洪亮,大腹便便,按之满实。唇色暗红,舌质偏红,苔薄白,脉弦有力。专科检查:肛周外观可见环状赘生物,肛门镜检查:原发位齿状线上下肿物,指诊阴性。有高血压病史5年,每年冬天血压升高,目前在服卡托普利片控制,平素血压未监测。有嗜烟史,中医诊断:混合痔;外痔。西医诊断:Ⅲ期混合痔;静脉曲张性外痔。证为瘀热互结下焦。治以活血化瘀,消肿止痛。予桂枝茯苓丸加减治疗:桃仁15 g,桂枝15 g,茯苓15 g,赤芍15 g,牡丹皮15 g,生甘草6 g,生大黄10 g,鬼针草10 g。3剂,以水1100 ml,煮沸后调至文火再煎煮30~40 min,分2~3次服。复诊(2015年3月29日):患者服用2剂后大便转软,肛门坠痛明显减轻,外观赘生物缩小一半,3剂后肛门基本不疼,无出血,无头晕头痛,血压维持在135/82 mmHg左右。5天后肛门坠痛消失。
按:本案患者肛周疼痛坠胀,有赘生物,唇暗红是为瘀血证;大腹便便,按之满实,平素容易头晕头痛,血压升高,大便偏干,舌红脉弦有力,全为阳证实证,类似于上述“瘀热”类型的体质,考虑桂枝茯苓丸。
2.2血栓性外痔张某,男,35岁。2017年5月25日初诊。主诉:肛门疼痛2天。2天前饮酒后出现肛门疼痛,坐卧不安,口干,睡眠尚可,小便黄,大便呈羊屎状,无便血。查体:血压150/95 mmHg。患者体型瘦,唇舌暗红,舌质偏红,苔薄白,脉弦紧。专科检查:肛周外观可见3-5点位暗紫色肿物,饱满,触压痛,因疼痛,肛内未检。有嗜烟酒史,平时无头晕、头痛症状。中医诊断:外痔病;西医诊断:血栓性外痔。属瘀热互结,不通则痛。治以活血化瘀,消肿止痛。口服方拟桂枝茯苓丸加减:桃仁10 g,桂枝10 g,茯苓10 g,赤芍20 g,牡丹皮10 g,生甘草6 g,白芍30 g,生大黄10 g,牛膝10 g,玄参10 g。 3剂,水煎服。外洗拟桂枝茯苓丸加减方:桃仁10 g,桂枝10 g,茯苓15 g,赤芍30 g,牡丹皮20 g,生大黄10 g,红花3 g,芒硝20 g,黄柏10 g,冰片15个,生甘草10 g。水煎约400 ml,坐浴20 min,一天2次。 复诊(2017年5月30日):服上方至第2剂大便即软易解,坐浴3天肛门疼痛减轻,外观肿物缩小,5天后肛门基本不疼,肿物质软缩小。
按:本案患者肛周疼痛,肛周肿物,色紫暗,质硬,触痛,唇暗红是为瘀血证;小便黄,大便呈羊屎状,患者体型瘦,唇舌暗红,舌质偏红,苔薄白,脉弦紧 ,全为阳证实证,类似于上述“瘀热”类型的体质,考虑桂枝茯苓丸加减。
2.3内痔嵌顿术后便秘张某,男,60岁。素体壮实,面红胖,自述有高血压高血脂,每因情志不畅血压升高,时有头痛,舌质暗红,苔黄腻,脉弦滑。5月8日左右其因内痔嵌顿疼痛收住入院。5月9日予行手术,术后5天未大便,腹胀难耐,发热,烦躁。血压一直不稳定,时有升高,已经用过开塞露,但仍未有效果。舌头尖红,舌苔黄,整体颜色暗。中医诊断:翻花痔病术后。西医诊断:内痔嵌顿、血栓性外痔术后。证属瘀热互结下焦。拟桂枝茯苓丸合大柴胡汤治疗,处方:柴胡20 g,黄芩15 g,黄连5 g,法半夏15 g,枳实20 g,厚朴15 g,大黄10 g,芍药15 g,桂枝20 g,茯苓20 g,赤芍15 g,桃仁10 g,牡丹皮10 g。1剂,水煎频服。下午5点左右开始服用,到夜里12点时开始通便,但都是稀臭水,然后烦躁略有减轻。第二天仍有腹胀烦躁,原方加生地黄30 g,玄参15 g,芒硝10 g,大黄增加到20 g。后下较多比较硬的大便,烦躁便秘症状解除。后血压稳定,换药至术口愈合出院。
按:本案患者大便不解,腹胀难耐,发热,烦躁,舌头尖红,舌苔黄。为少阳阳明合病。肛周疼痛,环状肿物脱出,瘀紫,整体颜色暗为瘀热互结证;故考虑桂枝茯苓丸合大柴胡汤加减用之。
2.4缺血性肠病谢某,女,75岁, 2016年12月20日初诊。主诉:突发左下腹痉挛性疼痛伴排血便2天。突发左下腹痉挛性疼痛伴有明显便意,在之后便血,为鲜红色或暗红色,血与粪便混匀。伴有恶心、嗳气、腹胀,小便色黄。查体:血压150/92 mmHg。患者面色暗红,腹满,安之有力,左下腹有压痛,无反跳痛;舌质暗,脉弦。既往有高血压、动脉硬化病史,长期服用安内真降压。当日结肠镜检查:横结肠左半边、脾曲黏膜充血、水肿、血管网消失,可有部分黏膜坏死,散在溃疡糜烂。中医诊断:便血病;泄泻病。西医诊断:缺血性肠病。证属湿热瘀互结。西医治疗:禁食,应积极治疗原有疾病,包括纠正血压、补充血容量,适当扩张血管等治疗措施。同时服用调节肠道菌群药治疗。注意尽可能避免使用血管收缩剂、洋地黄、止血等药物。予芍药汤合桂枝茯苓丸治疗,处方:芍药20 g, 当归10 g,黄连15 g ,槟榔6个, 木香6 g, 黄芩15 g,肉桂5 g,桃仁10 g,桂枝10 g,茯苓15 g,赤芍10 g,牡丹皮10 g,生甘草6 g。10剂,水煎服。患者服上方至第4剂大便次数减少,便血量减少,腹痛减轻。 患者服上方至第10天服大便日解2次,无腹痛,无便血,小便转清。 后服用B族维生素、菌群制剂1月余大便可,结肠镜复查结肠黏膜糜烂、溃疡消失。
按:本案患者虽然表现便血,但伴有恶心、嗳气,腹胀,小便色黄。查:患者面色暗红,腹满,按之有力;舌质暗,脉弦 。湿瘀热互结下焦证;故考虑芍药汤合桂枝茯苓丸加减通因通用。
2.5肛周子宫内膜异位症蔡某,女,35岁。2017年4月18日初诊。主诉:反复肛门周围肿块周期性肿大、疼痛2年。肛门周围肿块随月经期而出现周期性变化,月经期肿大、疼痛,经期结束肿物减小;彩超:肛周肿物处中低回声区,病变部位内部血流减少;有会阴撕裂史。小便清,大便稀烂、不成形,月经期较怕冷,月经量多,有瘀块。唇色暗,舌体胖大,边有瘀点,苔薄白,脉细。肛周外观可见3点位包块,约2 cm×2 cm,质硬,轻压痛。中医诊断:肛周积聚病;西医诊断:肛周子宫内膜异位。证属肾阳不足,瘀血停滞。月经过后,局部予以手术切除肿块。同时温经汤合桂枝茯苓丸加减治疗,处方:吴茱萸9 g,麦冬9 g,当归6 g,芍药6 g,川芎6 g,人参6 g,阿胶6 g,生姜6 g ,法半夏6 g,桃仁15 g,桂枝15 g,茯苓15 g,赤芍15 g,牡丹皮15 g,生甘草6 g。10剂,水煎服。 患者14天切口愈合,大便成形。随访至今再未复发。
按:本案患者肛周肿块月经期增大、疼痛;小便清,大便稀烂、不成形,月经期较怕冷,月经量多,有瘀块。唇色暗,舌体胖大,边有瘀点,苔薄白,脉细。肛周外观可见3点位包块,约2 cm×2 cm,质硬,轻压痛。均属肾阳不足,瘀血停滞之证,故考虑温经汤合桂枝茯苓汤加减温肾壮阳、活血化瘀、软坚散结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