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灵亚 MA Ling-ya 吴桂红 WU Gui-hong 李添红 LI Tian-hong 何红娟 HE Hong-juan 陈晓莹 CHEN Xiao-ying
精神分裂症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组重性精神疾病,具有高复发、高致残、低治疗依从性等特点[1]。患者出院后再入院率很高,半年内再入院率可达30%~40%,一年内可达35%~50%,五年内可达65%~75%[2]。因此,如何促进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降低复发率和致残率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课题。近年来,随着移动信息技术的发展,国内有学者开始使用微信作为一种干预手段运用于糖尿病[3]、肾功能衰竭[4]等慢性病的随访干预中,取得了较好效果。鉴于此,我院精神科通过组建基于微信的多学科联合干预小组,利用微信发送精神分裂症健康教育信息,对出院患者进行多学科联合干预,效果满意。
1.临床资料。选取2015年7月至2016年12月我院收治的首发精神分裂症出院患者200例。入选标准:(1)首次住院,符合ICD-10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2)使用单药奥氮平,经急性期治疗后达临床痊愈标准,PANSS评分≤60分;(3)初中及以上文化程度,性别不限,年龄18~45岁;(4)至少有1名家庭照护者在患者出院后至研究结束时与患者共同居住,可提供全面可靠的信息;(5)签署知情同意书(由监护人和本人共同签署)。排除标准:(1)伴有其他严重疾病,与精神分裂症所造成的影响不易区分者;(2)信息来源不详细或不可靠;(3)家庭照护者患各种精神疾病;(4)不会使用智能手机者。退出标准:患者精神症状复发或恶化。将患者编号后用电脑以随机抽签的方式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00例,研究组男65 例,女35例,平均年龄26.42±6.36岁,平均受教育年限11.41±2.87 年,平均病程8.57±2.84个月;对照组男63例,女37 例,平均年龄26.61±6.43岁,平均受教育年限11.38±2.71年,平均病程8.73±2.62个月。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文化水平、病程、诊断、治疗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获得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2.方法。两组患者在住院期间均给予抗精神病药物足量、足疗程规范治疗,并同时接受精神疾病知识宣教和心理干预,出院后对照组实施常规的随访模式,每周由责任护士电话联系患者或家属1次,对患者的服药、病情、心理状况、社会功能、精神康复进行指导,每月由家属陪同患者门诊随诊。研究组在对照组常规随访的基础上实行基于微信的多学科联合模式进行干预。
2.1 组建多学科联合干预团队。干预团队由8人组成,主任护师1人,主要负责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项目的研究和管理;精神科主任医师1人,主管药师1人,负责拟定并调整患者的药物治疗方案;二级心理咨询师1人,负责干预患者及家属的各种心理问题;精神科主管护师4人,每人固定负责25例患者的微信随访,落实疾病知识、健康行为、康复技能训练方式和方法等健康教育指导。
2.2 建立电子健康档案。责任护士在患者出院前3天对患者进行个体状况和家庭情况评估,建立电子健康档案,内容包括:姓名、性别、年龄、职业、学历、就诊记录、服药情况、对疾病的认知、精神卫生知识的需求及联系电话等。
2.3 建立微信群。用于干预组成员之间及医患和患患之间的交流和精神卫生知识的推送。在患者出院前2天由责任护士协助患者和家属加入微信随访群,强调微信随访的意义。
2.4 多学科联合干预。每天至少有1~2名小组成员微信在线,接受患者和家属有关疾病问题的咨询,以及解答患者间讨论热烈的问题。每周患者向随访护士反馈自己的健康状况指标,由随访护士整理后发送到干预组成员群,干预组成员根据各自专业开展基于微信的联合干预。精神科医生和药剂师根据患者的疾病恢复状况对治疗方案进行调整并回复给患者,同时对随访护士进行培训,由护士对患者的药物不良反应、服用方法、注意事项等进行随访,保证治疗方案的有效性,并将情况及时反馈给医生。心理治疗师对存在心理问题的患者和家属进行网上简易心理评估,通过微信传授患者和家属专门的心理康复技能以促进心理调节,严重者要求来院接受系统的心理干预以优化患者的康复。精神科护士动态检测患者的健康信息,实时提供精神分裂症康复管理服务,并在微信群上定时推送小组成员共同编写的精神分裂症相关健康教育信息,如疾病复发的预兆、服药指导、家庭监护及照料、自我管理技能的训练、常见的心理问题与自我调适方法等,形式包括文字、语音短信、视频、图片等,循环发送,加强患者记忆。
3.效果评价
3.1 评价工具。(1)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5]:评定精神症状的有无和症状的严重程度。此表包括30条目,每项按1~7级评分,从1分(无症状)到7分(极重),得分范围为30~210分,得分越高,反映病情越严重。(2)社会功能缺陷程度筛查量表(SDSS)[5]:评定患者各种社会功能缺陷程度,SDSS包括10个项目,每项的评分为0~2分:0分为无异常或仅有极轻微缺陷;1分为轻、中度功能缺陷;2分为严重的功能缺陷,总分越高社会功能缺陷越严重。(3)服药依从性:分3级,完全依从(患者自愿按时、按量服药)、部分依从(在监督下能按时、按量服药)、不依从(拒绝服药)。(4)复发标准:患者经抗精神病药物系统治疗后,症状完全缓解3个月后,其精神症状重新出现或明显加重,严重影响其社会功能或需要接受住院治疗[6]。
3.2 评价方法。两组患者分别在入组时、干预6个月和12个月后采用PANSS、SDSS、服药依从性和复发率进行效果评定。入组时由评定员与患者一对一进行当面评定,出院后利用患者来院复诊时间或者进行电话询问评定。评定员均为高年资精神科医师和具有二级心理咨询证书的护理人员,对量表熟悉,不同评定员之间进行量表一致性检测培训,通过标准为Kendall≥0.8。
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统计软件处理,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描述,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用%描述,进行卡方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1.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在研究过程中,因患者精神症状复发,6个月时研究组退出本次研究5例,12个月时11例,对照组6个月时18例,12个月时29例,最终完成160 例,其中研究组89例,对照组71 例,完成率为80%。
2.两组患者干预前后PANSS、SDSS评分比较。见表1。干预前,两组患者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6个月、12个月后,研究组PANSS、SDS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3.两组患者服药依从性比较。见表2。干预6个月、12个月后,两组患者服药依从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的服药依从性明显优于对照组。
4.两组患者复发率比较。见表3。干预6个月及12个月后,研究组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
表1 干预前后患者PANSS、SDSS得分(分,±s)
表1 干预前后患者PANSS、SDSS得分(分,±s)
项目入组时 干预6个月后 干预12个月后研究组(100)对照组(100) t p 研究组(95)对照组(82) t p 研究组(89)对照组(71) t p PANSS 48.14±5.26 47.91±5.830.293 >0.05 49.92±5.47 53.45±5.42-4.584 <0.01 51.18±5.65 58.79±5.82-9.382 <0.01 SDSS 5.26±3.16 5.58±3.06-0.728 >0.05 5.17±3.12 6.73±3.31-3.430 <0.01 5.52±3.24 7.14±3.15-3.585 <0.01
表2 干预前后患者服药依从性[n(%)]
表3 干预前后患者复发率[n(%)]
1.基于微信的多学科联合干预能稳定患者病情、改善社会功能、预防其复发。表1显示,研究组患者的PANSS、SDSS得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说明实施基于微信的多学科联合干预后,能有效稳定患者病情、改善其社会功能。精神分裂症是一种慢性迁延性疾病,常遗留不同程度的社会功能缺陷,严重影响患者的工作、学习生活,院外康复技能训练是改善患者社会功能的重要措施。本研究所实施的康复管理模式是联合精神科医师、护理人员、心理治疗师、药师、患者和家属共同参与,在疾病的防治中充分发挥各自的专业特长,团队成员相互协助,建立共同的康复计划和目标,借助微信这一现代化的信息传播工具,向患者传播精神疾病知识、服药指导、康复技能训练、常见的心理问题与自我调适方法等知识,提高患者和家属对精神疾病的认知,使他们能理性看待亲人所患的疾病,家属积极承担起院外支持、指导、监督的责任,对患者的照顾更为积极有效,帮助患者勇敢面对疾病并回归社会。
2.基于微信的多学科联合干预可提高患者的服药依从性、降低复发率。表2和表3显示,对研究组实施基于微信的多学科联合干预6个月、12个月后,研究组的服药依从性明显高于对照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精神分裂症患者经过急性期住院治疗后仍需长期服药以延缓病情进展,但患者的治疗依从性较差[7]。研究报道,不依从抗精神病药物治疗是造成精神分裂症患者疾病频繁复发、疾病负担加重和生存质量严重损害的重要原因[8]。本研究通过微信实时动态监测患者病情变化,患者每周向随访护士反馈自己的健康状况指标,干预组成员根据患者反馈的信息及时开展多学科的联合干预,并反复推送精神分裂症相关疾病知识,让患者和家属意识到规范治疗的重要性,保证了治疗方案的有效性。同时通过微信“朋友圈”的互动交流,精神分裂症患者和家属可以在一起相互探讨疾病知识、精神康复锻炼近况及心得体会,同伴间通过相互帮助、安慰、鼓励等措施,给患者以心理和情感上的支持,拉近了患者与医护人员的距离,提高治疗依从性,达到较好的治疗效果,降低复发率。
3.基于微信的多学科联合干预的优势。有研究报道[9-10],大部分精神分裂症患者和家属希望出院后能继续得到专业的护理。目前我国社区精神卫生服务和精神康复资源十分匮乏,对出院精神分裂症患者开展的随访服务多由病房责任护士通过电话随访、上门访视等方式进行。受医疗资源、时间、地点的限制,存在拒访、宣教内容单一、医生参与率低、随访有效率不高等问题[11]。基于微信的多学科联合干预模式克服了传统延续护理受时间、空间、人力影响的缺陷,具有隐蔽、省时、经济和便捷等优势。研究者借助网络平台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实施实时监测,定期推送不同主题的精神疾病相关知识,循环发送,加强患者记忆,患者根据要求每周把自己的健康状况指标反馈给医务人员,医务人员根据反馈信息及时予以多学科联合干预,使患者的健康状况形成连续性的实时追踪,让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康复管理更具实效性。
综上所述,基于微信的多学科联合干预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有利于稳定患者病情,提高其社会功能和服药依从性、降低复发率,促进患者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