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胡英 HU Ying
手术室是提供治疗、诊断及抢救的重要基地,特别是在手术室中的治疗具有使用器械多、护理配合要求高、持续时间长等特点,为此手术室的护理质量对于手术的成败与患者的预后有很大的影响[1]。加上手术室护理人员长期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很容易发生护理差错,造成医疗纠纷[2-3]。手术室护理是针对手术和麻醉对患者造成的身心紊乱而采取的各种护理措施,护理要求是确保麻醉和手术效果,减轻患者的手术应激反应[4]。同时现代医学模式正在从单纯的“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化,对于护理的要求更高[5]。人性化护理模式从人的本性出发,注重消除患者的心理障碍,增加患者的手术配合度[6-7],可提高患者对医护工作的信任,为手术顺利开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8]。本文探讨了我院手术室实施人性化管理对非全身麻醉患者舒适度的影响。
1.研究对象。回顾性选取2013年2月至2015年2月我院非全身麻醉手术患者72例作为观察组,选取2011年2月至2013年1月我院非全身麻醉手术患者72例作为对照组,纳入标准:患者神志清楚,听力完好;能够进行正常的语言交流,小学及以上文化程度;年龄20~80岁,护理期间无死亡情况;知情同意自愿参加本研究。排除标准:合并精神疾病;心、肝、肾等功能严重紊乱者。经过对比,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受教育年限、体重指数、麻醉方式与疾病类型等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本研究得到医院伦理委员会的批准。
2.护理方法。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模式,由病房护士送到手术室,手术结束后再由病房护士到手术室接患者回病房。观察组:在围手术期给予人性化护理干预,(1)术前:术前1天手术室巡回护士访视患者,向患者积极介绍病情与手术、麻醉知识,帮助患者消除不必要的心理障碍,说明在麻醉、术中、术后出现的一些不适反应是一种正常现象,纠正错误认识并调整其对手术的期望;加强患者对医护人员的信任感,降低其心理障碍,满足其心理舒适要求。(2)术中:调节手术室的温湿度(室温22~25℃,湿度55%左右),如患者感到口干,可用棉签湿润口唇;胃管插入后如患者咽喉不适,嘱患者不要吞咽;在患者身体受压部位贴上安普帖,预防压疮形成;每隔30分钟巡回护士给予适当按摩下肢,促进血液循环,增加舒适感。(3)术后:术后用温水擦拭患者皮肤上的血迹和消毒液,注意保暖;适当约束固定躁动患者,平稳地将患者送至病房;主动告知患者手术很成功,使患者放心。整个围术期巡回护士与患者交流时规范服务用语,做到主动、热情、真诚,注重沟通交流。
表1 患者基本情况
3.观察指标。护理质量评估:由手术室护士长采用我院自制的护理质量评估量表进行评估,评估项目包括基础护理质量、术前准备工作质量、术中流程质量、术后护理质量4个项目,每个项目满分均为100分,分数越高,护理质量越好。
术后满意度调查:所有患者在术后第7天进行满意度调查,内容包括对护士服务态度、操作技术等进行综合评价,分为非常满意、满意与不满意三个级别。满意度=(非常满意+满意)人数/总人数×100%
舒适度:参考文献[3]自主编制调查表,在术后第7天对患者进行舒适度调查,从心理、生理两个方面自评舒适度,得分范围为0~50分,分数越高,舒适度越好。
4.统计学方法。选择SPSS14.00软件进行分析,计量数据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对比采用配对t检验或者方差分析,计数数据用例数(n)和(%)表示,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1.护理质量评分对比。结果显示,观察组的基础护理、术前准备工作、术中流程、术后护理质量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 2。
表2 护理质量评分(分,±s)
表2 护理质量评分(分,±s)
观察组 72 94.44±6.44 97.98±5.34 96.32±5.34 96.29±5.21
2.满意度调查。结果显示,观察组的术后满意度为100.0%,对照组为90.3%,观察组的术后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患者术后满意度
3.舒适度评分对比。结果显示,观察组的术后心理与生理舒适度评分高于对照组,组间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患者术后舒适度评分(分,±s)
表4 患者术后舒适度评分(分,±s)
组别 例数 心理 生理观察组 72 47.34±2.44 48.13±3.10对照组 72 41.03±3.29 40.14±3.29 t 13.072 14.998 p<0.001 <0.001
手术室是患者接受治疗的重要场所之一,护理管理的水平直接影响手术质量,也影响着医患关系和医院的医疗质量[9]。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人们对医疗质量和医护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护理人员不再单纯地提高护理技术,对于护理内容、护理态度等逐渐重视起来。为此手术室护理人员需要通过不断丰富新知识,尽可能地满足患者的健康需求,提高患者的舒适性[10]。
人性化护理是近些年来逐渐发展并成熟起来的护理模式,具体体现在根据患者的病情与个性特点满足患者的心理需求,满足患者对于疾病状态改善的功能诉求[11]。人性化护理是使患者获得心理、社会、生理和谐统一的一种最佳有效途径,是整个护理中个体化的表现,是有效的、创造性的、整体化的护理模式;也能满足特殊状况下患者舒适与安全的需要,使患者在心理上获得满足感和安全感,为手术的顺利进行创造良好的条件[12]。本研究显示,观察组的基础护理、术前准备工作、术中流程、术后护理质量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表明人性化管理提高了护理服务质量及护士的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并真正做到了人性化服务。
众所周知,护理行为对患者有诸多影响,特别是对于非全身麻醉的患者,患者在术中感知到的护理关怀行为与患者的满意度成正比[13]。手术室的护理管理质量与手术的顺利进行和手术质量的提升有明显相关,引入人性化管理理念旨在考虑人的本性,有效调动工作的积极性,更好地发挥护理人员职业水平[14]。同时人性化管理理念的核心在于从人的本性出发,主要予以适当的鼓励和安慰,可缓解患者的焦虑情绪、减轻患者的心理负担。特别是通过专职护士对围手术期的护理及注意事项的宣讲,满足了患者的健康需求,注重每一个环节的护理及问题的解决,完善过程管理。在本研究中,观察组患者的人性化护理由常规的护理增加到术前随访、术中配合管理与术后定期访视,可以有效减轻患者的焦虑,而且还可以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有利于患者病情的早期康复[15]。本研究显示,观察组的术后满意度为100.0%,对照组为90.3%,观察组的术后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主要在于人性化护理针对患者手术过程中可能出现的负性情绪及疑问给予解答,提高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有利于患者手术顺利进行。
舒适是指没有病痛折磨、精神放松、心情愉悦的良好体验,任何破坏这种状态的因素都可以造成不适[16]。任何手术与麻醉对于患者都有一定的创伤,围手术期患者的心理是最微妙、最复杂的阶段,其对于舒适度的要求更高[17]。特别是手术患者心理上的恐惧和紧张都会造成或加重其心理和躯体的不适,甚至导致相应的生理与心理应激反应。为此在手术室护理管理中,需要护患沟通贯穿于医疗活动的全程,可促成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提高护理服务的认可度[18]。人性化管理对患者尊重、关怀,不仅要了解患者的病情,还要了解其心理状况,增加患者对疾病的认知程度、提升其对治愈的信心。本研究显示,观察组的术后心理与生理舒适度评分为47.34±2.44分和48.13±3.10分,而对照组分别为41.03±3.29分和40.14±3.29分,组间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人性化管理能提升患者的舒适度。
总之,对手术室非全身麻醉患者实施人性化管理能有效提升护理质量,提高患者的满意度,有利于患者舒适度的改善,值得临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