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晓洁,赵爱民,刘桂荣
(山西大学 数学科学学院, 太原 030006)
近年来,许多关于传染病动力学的研究工作考虑了接种疫苗,并取得了一些较好的研究成果,见文献[1-4]。在这些研究成果中,很少考虑注射疫苗的阶段性[5]。对于一些传染病,如麻疹病毒,注射疫苗分为两个阶段:第1次接种后,被接种者仍会被感染,但比未接种者感染概率会降低;第2次接种完成后,由于抗体可以持续很长时间,可以认为接种者不会被感染。此外,由于一些传染病病毒在空气中和在被染病者接触过的物品、食物等的表体上存活时间较长,进而促进传染病的暴发,因此环境[6]也是传染病传播的重要因素。为此,本文考虑疫苗作用的阶段性特征和环境传播的SVEIR传染病模型,通过构造李雅普诺夫函数,证明了模型平衡点的全局渐近稳定性。
将个体分为6类:易感者S、第1次接种疫苗者V1、第2次接种疫苗者V2、潜伏者E、染病者I和恢复者R。忽略因病死亡,并加入环境因素,用S(t)、V1(t)、V2(t)、E(t)、I(t)、R(t)和B(t)表示t时刻易感者、第1次接种疫苗者、第2次接种疫苗者、潜伏者、染病者、恢复者和环境中传染病病毒的数量,建立如下数学模型:
(1)
其中:A为总人口的常数输入;μ为自然死亡率;β为人与人的感染率;α为人与环境的感染率;ν为第1次疫苗接种率;δ为第2次疫苗接种率;ε为降低感染率的比例;p为潜伏者进入染病者的比例;γ为染病者的恢复率;k为染病者排放到环境中的病毒的速率;τ为环境中病毒的失效率。显然模型(1)的子系统:
(2)
封闭。故本文只分析模型(2)。
事实上,由模型(2)的前4个方程有
于是可得
进而
是模型(2)的正不变集。以下在Ω上研究模型(2)的动力学行为。
下面考虑模型(2)的地方病平衡点的存在性。
考虑下列代数方程组
(3)
由方程组(3)的第4、5个方程可得
(4)
定理1 当R0<1时,模型(2)的无病平衡点P0(S0,V10,0,0,0)在Ω上是全局渐近稳定的。
证明根据模型(2)的无病平衡点P0(S0,V10,0,0,0),模型(2)可改写为
(5)
定义Lyapunov函数L1∶Ω→[0,∞)为
函数L1沿着模型(5)的全导数为
(βI+αB)[(S-S0)+ε(V1-V10)+(S0+εV10)]-(μ+p)E+
证明根据方程组(3),模型(2)可改写为:
(6)
再定义Lyapunov函数L2∶Ω→[0,∞)为
函数L2沿着模型(6)的全导数为
由方程组(3)可知
进而有,
为了验证以上的理论分析,进行了数值模拟。选取参数β=0.000 25,α=0.000 05,μ=0.000 01,ε=0.018,ν=0.85,δ=0.75,p=0.6,k=2,τ=4,γ=0.9。
令A=100,进而R0≈0.052 1<1。因此,模型(1)的无病平衡点是全局渐近稳定的。图1验证了该结果的合理性。
令A=10 000,进而R0≈5.217 9>1。因此,模型(1)存在唯一的地方病平衡点,且是全局渐近稳定的。图2验证了此结论的正确性。
图1 R0<1时,E(t)+I(t)的时间序列图
另取参数A=10 000,β=0.000 25,α=0.000 05,μ=0.000 01,ε=0.018,p=0.6,k=2,τ=4,γ=0.9。图3中δ=0.5,取3组不同的ν的值。可明显地观察到:随着ν的增大,E(t)+I(t)有显著下降,最后趋于稳定(即地方病平衡点)。图4中ν=0.5,取3组不同的δ值可以看到:当δ增大时,E(t)+I(t)随之减少并趋于稳定(即地方病平衡点)。对比发现,第1次疫苗接种率ν的增加可明显地减少潜伏者和染病者的数量;第2次疫苗接种率δ的增加也能减少潜伏者和染病者的数量,但减少量没有第1次疫苗接种率ν明显。由此可见,潜伏者和染病者对第1次疫苗接种率更敏感。
图3 ν变化时,E(t)+I(t)的时间序列图
本文把疫苗分为两个阶段V1和V2,结合带有环境传播和潜伏期特征的传染病,在文献[5]的基础上,更细致地研究了一类传染病的全局性态,得到了传染病的基本再生数R0。证明了:当R0<1时,无病平衡点是全局渐近稳定的;当R0>1时,地方病平衡点是全局渐近稳定的。通过数值模拟验证了本文研究结果的正确性,同时还模拟了第1次疫苗接种率ν和第2次疫苗接种率δ对潜伏者和染病者的影响。通过模拟发现:加大第1次疫苗接种率可大幅度减少潜伏者和染病者的数量。本文的研究有利于流行病学家们有的放矢地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对防止传染病的暴发、流行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际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