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分析中职智慧物流研究基地建设中理念存在误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问题较多、资源配置不足、实践教学基地难以得到相关政策支持等问题,论述智慧物流研究基地建设措施:更新理念,提高对智慧物流研究基地的认识;适应社会,构建智慧物流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合理配置资源,提高智慧物流人才培养实效性;完善机制,以质量取得相关政策支持。
【关键词】中职学校 智慧物流研究基地 建设问题 措施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9)11B-0030-03
2017 年 6 月,自治区政府办公厅《关于推动物流业降本增效促进我区物流业健康发展若干政策的意见》提出,围绕广西“四维支撑、四沿联动”开放合作格局,扩大物流业开放合作,强化以东盟国家为重点的物流领域国际合作;加强中国—东盟港口城市物流合作网络建设,打造中国—东盟物流合作圈;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物流企业在广西设立地区总部、采购中心和配送中心,推进智慧交通、智慧物流、农村电商、公路港等物流项目合作。
2018 年 1 月,自治区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贯彻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打造广西九张创新名片工作方案(2018—2020 年)的通知》提出要大力推进“互联网+”行动,加快建设中国—东盟信息港大数据中心,构建以数据为关键要素的数字经济;引进知名国际物流快递企业和培育一批本地国际物流快递企业,支持物流快递企业入驻跨境电子商务园区,建设面向東盟的跨境电子商务仓储物流中心,推动南宁、桂林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快速建设。
广西在基于新一代信息技术的综合物流体系的建设上,从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建设中国—东盟开放合作的物流基地、商贸基地、加工制造基地和信息交流中心”的“三基地一中心”建设定位,到广西“14+10”重点产业和新兴产业发展规划中对“新一代信息技术”重点谋划等,提出全力打造在全国具有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创新发展“九张名片”,其中“互联网经济”和“信息技术”是重点发展产业。
物流、物联网、电子商务等专业是与“九张名片”中“互联网经济”和“信息技术”相匹配的专业。然而近年来物流专业人才培养方向主要以仓储与配送为主,导致学生专业能力较为单一,由此带来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迁移和拓展的空间较小;物联网技术 2009 年被列为国家五大新兴战略性产业之一,但学生认知及与企业合作育人力度不足,教育教学改革成效不明显;电子商务专业与物流专业相互渗透不足,专业群内资源共享不足,导致人才培养的广度及质量提升受限,可见三个专业均难以满足“互联网+”下企业对人才的需求。要培养出适应时代发展的智慧物流技术技能人才,智慧物流基地建设迫在眉睫。
一、智慧物流研究基地建设现状
目前,智慧物流研究基地建设主要分为两类:一是校内智慧物流教学基地,二是校外智慧物流实践基地。
(一)校内智慧物流教学基地
校内智慧物流研究基地建设需要配备较宽阔的场地、设施设备硬件,需要较先进的仿真模拟软件作为支撑,更需要教育教学理念新、信息化技术应用能力强、教学及实践经验丰富的“双师型”教学团队支持,同时开发配套的有关智慧物流专业的理实一体教材及教学资源等。这就要求学校须投入大量的资金建设或拓展实践基地、数字化教学资源库,购置涉及智慧物流设施设备认知、物流设备操作及智慧物流作业流程等方面的设备,但由于这些设备维护成本高、教学利用率不够高,投资效果不明显,在资金有限情况下,很多学校难以在智慧物流研究基地建设方面有足够的资金支持。
(二)校外智慧物流实践基地
校外智慧物流研究基地建设形式主要有学校投资、企业投资、学校与企业共同投资等三种形式。从现有的实践基地及将来发展趋势看,由于中职学校自身建设资金不足,学校投资建设校外物流基地的较少;而企业从投入与产出成本和利润等考虑,独立投资建设物流实践基地难以达到企业经营目标。因此校外实践基地一般采取校企合作共建共享的方式,普遍采取订单式、工学交替式两种形式。
1.订单式。这种模式是在企业对专业人才需求较旺、企业对学校认可度高、校企双方理念基本相符情况下校企密切合作的一种形式。它是校企共同进行人才市场需求充分调研的基础上,通过“订单”签订方式,明确校、企、生三方责任,校企有计划、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制订人才培养方案,由学校为合作企业培养专门人才。实施教学活动的场所在学校和企业交替进行,学生毕业后直接到合作企业就业。如从 2003 年起,广西交通运输学校与海尔集团合办的广西物流备件中心,采取的是“工单教学”“订单培养”的方式,学生毕业即可顺利上岗工作。
2.工学交替式。这种模式是在企业对专业人才需求季节性较强、校企对人才阶段性培养认识一致情况下校企密切合作的一种形式。它采取的是学校与企业共同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学生在校三年学习实施的是“1+0.5+1+0.5”,即第一年在学校进行专业认知、基础理论、仿真模拟基本知识与文化素养课学习,第三学期到企业跟岗实习,第四、五学期回校根据人才培养方案,结合实际工作需要进行专业理论、专业技能学习与拓展训练,第六学期安排到合作企业进行顶岗实习与就业。如广西交通运输学校与美的集团开展的合作,采取的是“校企交替”“学生学徒”的方式,学生通过第六学期顶岗实习即可顺利上岗工作。
二、智慧物流研究基地建设存在问题
(一)理念误区
一方面,认为智慧物流研究基地实质就是物流实训基地,因而建立的主要就是独立的叉车、订单录入、模拟仿真等训练基地,通过理实一体化的教学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另一方面认为建立智慧物流专业教学团队,整合教学内容,校企合作充实信息化教学资源库,通过实践促进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训练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上述两方面对智慧物流研究基地的认识,均不全面,整体性不强。
(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问题
职业教育核心内涵是“将工学结合贯穿职业教育教学全过程”,但在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过程中出现新问题。
1.培养模式创新。在改革中起着引领带头作用的中职示范校,在示范校建设项目结束后,因缺乏持续的大力度投入,出现人才模式创新停滞不前、改革效果不断衰减的现象。
2.培养模式回归。在对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践进行反思时,认为职业教育培养模式改革对学生的素质教育欠佳,在培养模式上出现了向学科教育回归的倾向。
3.课程体系建设。国家提出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这一目标又激发了中职学校升格的热情和高职院校举办本科教育的想象,在课程设置上增大了基础理论课的比例,课程体系构建又面临新的抉择。
(三)资源配置不足
主要指实训平台、教学团队、理实一体化教学资源,包括教材、指导书、企业案例、视频、图片等软硬件资源不足的问题。
1.实训平台。校内实训平台建设,一方面学校投入实训教学基地的资金有限,难以满足学生同时实训需要;另一方面设备、软件更新难以跟上智慧物流行业的快速发展,培养的人才难以与社会无缝对接。
从企业角度看,校企共建共享实训基地,企业既要保证正常经营,又要配合学校按照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做好实践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对企业经营带来不良影响。
2.理实一体化教学资源。以理论贯穿整个人才培养过程的传统教学资源难以满足快速发展的物流行业需要,信息化教学手段未能得到有效运用。
3.教学团队。学校教師理论知识扎实、教学经验丰富,但实践能力不足,而企业行家或骨干实践经验丰富、操作能力强,但教学经验欠缺、指导实践能力有限。校企教师在理论教学及实践教学与指导上存在不协调、认识不统一、研究能力参差不齐等现象。
(四)实践教学基地难以得到相关政策支持
学校方面,上级拨付的智慧物流研究基地的资金仅限于支持师资、教学资源配置等,而在设备、模拟软件等购置上未能同步给予支持;校外实践基地方面,就目前而言,政府对合作企业政策上的支持也仅限于理论上,未有实际表现,如政府资金投入、减免企业税收等均未能体现。
三、智慧物流研究基地建设措施
(一)更新理念,提高对智慧物流研究基地的认识
1.建立智慧物流名师工作室。校企合作,建立以职业教育名师、物流行业企业专家、学校专业骨干等为主的名师工作室,开展智慧物流研究与实践。通过讲座与培训,指导专兼职教师更新理念,提高智慧物流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2.开展调研分析。充分发挥智慧物流名师工作室作用,制订调研方案,组织专兼职教师到中高职院校、智慧物流行业企业实地调查与座谈,了解智慧物流发展现状和趋势及人才需求情况,了解院校智慧物流研究基地建设概况及存在问题等,把握智慧物流研究基地建设的内涵和建设思路。
(二)适应社会,构建智慧物流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1.构建基于“互联网+”下供应链管理思维的人才培养模式。“互联网+”下,物流、物联网、电子商务专业有机融合,供应链管理思维体现在:以电子技术和物流为手段,以商务为核心,把传统的销售模式、购物渠道转移到互联网,通过 RFID 技术、GPS 技术、WSN 技术采集和获取有关物流信息,实现对世界范围内的物流信息的快速、准确识别与全程跟踪。基于教育部提倡的“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人才培养理念,通过调研分析,构建与整合供应链上的各教育节点,形成一个由终端用户需求推动的、信息共享程度较高的物流、物联网、电子商务专业跨界供应链人才培养模式,满足企业对复合型、创新型人才的需求。
2.构建专业协同一体化“双融合”的专业课程体系。依据构建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校企通过对典型岗位进行系统分析,优化课程结构;按照工学交替、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等方式整合课程内容;根据企业真实项目的岗位运作要求,将课程结构分为 4 部分:公共基础模块、专业感知模块、业务操作模块、综合实践与职业训练模块,以工作过程为引领,形成与“互联网+”下供应链管理思维人才培养模式相对应的“双融合”(公共基础平台课程与职业技术平台课程的有效融合,在公共基础平台课程中融入职业素养教育)课程体系。
(三)合理配置资源,提高智慧物流人才培养实效性
1.构建基于供应链管理思维的物流专业及专业群改革与发展研究平台。以物流专业为核心,以“智慧物流+跨境电商+物联互通”为体系,着力专业群改革与发展研究,实现物流、物联网、电子商务等专业有机融合、协同发展、资源共享。
2.构建“产学研一体”的实训基地。物流专业及专业群人才培养基地以供应链管理下专业发展生态圈为基础,通过建设与改造校内实训基地资源,构建基于企业真实运营涵盖物流、跨境电商、物联网技术应用、平面设计等领域的跨专业实训教学环境,满足专业教学与学生创业实训教学的需要:供应链支持下智慧物流操作、电商企业经营模拟运作、创客空间、O2O 电商实践运营、电子商务洽谈、校园 O2O 超市线下线上体验、智慧超市线上体验、跨境商品线上体验(O2O)等。校企利用建设的基地,建立名师工作室,开展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促进实训基地功能的进一步优化。
3.开发基于工作过程为导向的一体化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资源。根据智慧物流建设要求,结合新构建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在充实智慧物流企业案例、更新视频、图片、动画等数字化教学资源基础上,开发出《智能仓储设备认知与操作》《智慧物流》《电商物流》《电商快递员业务》《物联网应用系统综合实训》《RFID 识别技术及应用》等一系列理实一体化教学工作页。
4.打造一支基于“互联网+”的具有较高专业素养、专兼结合的“双师型”研究队伍。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更新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拓展教师的思维,提升教师的专业理论水平和职业能力;通过专业建设与项目研究,理清思路,把握开展职业教育教学研究的步骤和技巧;通过建立激励机制,提高教师教育教学研究的参与度和竞争力;通过“传帮带”方式,锤炼投身于教育教学研究与改革的专兼结合的研究队伍。
(四)完善机制,以质量取得相关政策支持
1.构建行指委、企业、学校、学生四方参与的专业建设机制。建立由行指委指导,学校主导、企业辅助、学生参与的专业建设机制。学校根据市场需求、企业对人才培养的满意度,结合办学特色,邀请行业、企业参与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及课程体系构建研讨,完善校企行共建共育人才机制及相关管理制度,充分发挥行指委在专业建设中的指导作用,发挥企业深度参与、技术创新与项目资源共享的作用。同时,指导学生参与专业建设,达到专业建设特色鲜明、目标定位准确、人才培养质量高的目标。
2.校企密切合作,基地项目资金支持。学校方面,充分利用上级撥付的智慧物流研究基地的资金,通过建立名师工作室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建设一支专兼结合的智慧物流专业教学团队,丰富数字化教学资源;同时利用学校每年获取的达标项目,不断补充、更新物流设备、模拟软件等资源,使实践教学与企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同步。
校外实践基地方面,通过学校申请的紧缺专业人才支持资金、现代学徒制和 1+X 证书试点资金等方式,为合作企业骨干、兼职教师提供一定的资金支持,提高企业的知名度和社会影响力,达到提高企业社会效益的目标。
总之,智慧物流研究基地建设应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对于中职学校而言,在现有条件下,可以从打造智慧物流专业教学团队、丰富企业教学资源、升级与更新仿真模拟软件等方面入手,不断改造实训室,满足智慧物流教学需要;对于校企合作建立的校外实践基地,从提高学生职业认知、优化专兼职教师实践开始,通过多方调研分析,达到校企认知同步、受益水平相当,最终实现共建、共享、双赢的目标。
【参考文献】
[1]罗 达.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5(16)
[2]王炜波.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面临新抉择[J].中国教育报,2016(8)
[3]王利芳.高校智慧物流实训基地建设与升级实践研究[J].物流技术,2018(6)
[4]宋小磊,李洪晨,滕 达.中国智慧物流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研究[J].商情,2018(3)
[5]李 林.智慧物流发展现状及趋势分析[J].农家参谋,2019(17)
【基金项目】广西职业教育专业发展研究基地“广西职业教育智慧物流专业群发展研究基地”的研究成果(2018023)。
【作者简介】杨宇清(1964— ),女,广西陆川人,广西交通运输学校正高级讲师。
(责编 江月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