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海燕
摘 要:古诗文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有着不可忽视的地位。然而,在当今课堂,古诗文的教学显得杂乱而零碎。那么如何让学生对一类古诗文留下系统、完整的印象呢?可以从复习课入手,通过感悟某一类诗文的整体印象、体会诗文特点、正确表达和使用等方面,从而让学生获得更加完整的文化认知。
关键词:分类复习;完整认知;学以致用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提出培养小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的智慧”的要求,古诗文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可以说在語文教学中有着不可忽视的地位。然而笔者发现,在当今课堂,古诗文的教学显得杂乱而零碎。那么如何让学生对一类古诗文留下系统、完整的印象呢?笔者认为可以从复习课入手。接下来,笔者以“聚散皆是缘——送别诗归类复习”这课为例,谈谈做法。
一、感悟整体印象,适当整理出相关篇目
送别诗有很多,其中以唐代的最为著名,所以,课堂上笔者选择了很有代表性的几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赠汪伦》《送元二使安西》(曾被谱入乐曲,也叫《渭城曲》,《阳关三叠》)《芙蓉楼送辛渐》《别董大》《赋得古原草送别》……这种整理把学生对于这类古诗零碎的印象都串了起来,变成了一条美丽的项链。有时候,学习内容的适当整合会给学生带来无尽的欣喜,就像为他们打开了另一扇窗户,放眼望去,又是一番风景。
二、再学这类诗文,找到与众不同的特点
送别诗的题目常含“送”“别”“赠”等字眼,让人一眼就能把它和其他的诗词区分开来。所以我用微课的方式引导学生观察题目,得出了这个结论。接着,我又抛出了一个问题:“不难发现,这些诗句都表达了诗人和朋友依依惜别的深情,它们是送别诗中的亮点,好似一朵红花,一下就抓住了大家的心。但我们常说,红花还需绿叶衬,那么送别诗中的绿叶是什么呢?作者是用什么表达出这番深情的呢?”这个问题一下子难住了学生。于是笔者出示了《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我问学生:黄鹤楼下,浩浩江面,应该是千帆竞发,有很多船,怎么说是“孤帆”呢?学生思考后发现:景由心生,江上帆船虽多,但诗人目光专注,眼里只有朋友,也衬托出孟浩然孤独远行的悲凉之意。接着笔者总结:“诗人借景物来渲染烘托当时离别的氛围。这是送别诗一般的表达方法——借景抒情。”学生马上去其他送别诗中求证“借景抒情”的表达方法,最后发现送别诗中常用到的景物不外乎这些:落日余晖、江风流水、杨柳青草、明月孤山等,这些景物带着作者的离情别绪入诗,成为“人化的自然”,构成一种独特的美感景象。其实不仅送别诗有这样的特点,很多诗文都有这样的特点。所谓“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由此,学生能够了解到古人多借助外在的自然景物表达内心的感受,让景物描绘与诗人情感达到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这也是古诗文写作的一大特色。
三、体会诗文意蕴,学会用自己的语言表达
在了解送别诗“借景抒情”的特点后,笔者又出示了课文《黄鹤楼送别》,学生用课文中的文字和诗句做了比较,从而明白我们在理解诗人情感的时候可以想象当时的环境。在此基础上完成练习:现在请你选择一首送别诗,根据诗句中特定的景物,寓情于景,发挥合理的想象,试着用生动的语言写下来。学生表达的过程就是“借景抒情”内化的过程,这是送别诗特有的烙印,也是古诗词中一个特有的审美意象,值得学生不断品味和学习。
四、寻找细微差别,在相似中凸显个性
学到这里,学生会认为送别诗都特别的伤感,为了打破这个印象,笔者又出示了以下两首诗:
(1)《芙蓉楼送辛渐》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表达自己开阔的胸怀和高尚的气节)
(2)《别董大》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在安慰朋友的同时,给予他信心和力量。)
这些诗一改我们对送别诗凄清缠绵的印象,显得明朗乐观。通过比较和讨论后,学生明白了就算是同一类诗文,也会在某一方面存在细微的差别,这种差别也许和当时的社会环境有关,也许和诗人的性格有关……在读或者运用诗句的时候,需要根据不同的语境细细体会,不能一概而论。
五、创设生活情境,学会正确使用诗句
我设计了以下习题:
(1)好朋友张冰去国外了。虽然相隔万水千山,但我们经常通过电话、电子邮件叙说友情,互通信息,这真如古人所说:( )。
(2)我们几个人手挽着手,默默地走在去火车站的路上,彼此无语。朝夕相处六年的挚友呀,怎舍得刹那间的分离。( ),大家泪眼相视,情意无限。
参考文献:
[1]孙小兵.“文”有诗词言自华:从古诗积累到写作运用之“三部曲”[J].新课程(上),2013(9):122.
[2]李亚军.浅析小学语文诗歌教学有效策略[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2016(16):85.
编辑 刘瑞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