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校教育的乡村中学留守儿童德育发展的探索

2019-03-18 11:53叶伟坚邓林娜丘晓玲
课程教育研究 2019年2期
关键词:学校教育留守儿童

叶伟坚 邓林娜 丘晓玲

【摘要】乡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是我国城镇化进程中一个不可回避的重大问题。留守儿童因常年无法与父母生活在一起,与父母缺少必要的沟通,逐渐形成孤僻内向的性格,缺乏自信,出现不良的思想和行为,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学校教育是解决留守儿童德育问题的最重要环节,但目前乡村中学在教育目的、教学设施建设、校园文化环境等方面普遍存在不足。本文以陆河县乡村中学留守儿童德育现状为例,深入分析乡村中学在德育方面存在的问题,探索乡村中学解决留守儿童德育问题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乡村中学 留守儿童 学校教育 德育发展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02-0066-02

广东省汕尾市陆河县是一个坐落于粤东地区的客家县,经济发展程度不高,工业发展滞后。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当地青壮年劳力纷纷外出打工、经商。据不完全统计,这个仅拥有三十多万人口的小县,每年有将近四分之一的劳动力都前往深圳、广州、东莞等城市务工,鉴于其子女中的绝大多数仍处在义务教育阶段,家长没有足够的能力把子女带在身边,因而不得已把孩子留在农村接受教育,成为这一时代背景下的特殊群体——“农村留守儿童”。据统计,2017年陆河学龄留守儿童约6000人,约占初中生的20%。而我们课题组成员研究的对象正是这些正走向青春期的初中学生。据此,我们探索学校教育对于农村留守儿童德育发展存在的不足与解决的有效途径。

一、“留守儿童”问题的社会现状

处于青春敏感期的留守儿童们长期与父母分开,缺乏亲情和关爱,容易出现孤僻和自闭等心理问题。为了深入了解留守儿童生活的具体情况,我们对陆丰市、陆河县等多个乡村的47名留守儿童进行调研,分别采取调查问卷、电访、走访等多种方式与孩子们进行更深入的沟通与交流。通过多次走访、谈心,我们发现父母的缺位对留守儿童的负面影响非常大,主要表现在:一是性格比较冷淡、孤僻;二是情绪不稳定,容易烦躁,自控能力较差;三是两个极端,部分留守儿童自卑,害怕与人交流,部分则比较圆滑世故,少年老成;四是情绪压抑,紧张焦虑,心神不定,易走极端。社会上,关于农村留守儿童因太过孤独而自残、自杀等事件也多有报道。这些都充分说明由于父母双方或一方的缺席,留守儿童缺少有效的监护,对其心灵缺乏关爱和呵护从而导致了一系列悲剧的发生。同时,由于留守儿童心理上还未成熟,是非明辨能力不强,自控能力相对较弱,在缺失父母监管的情况下,留守儿童更容易养成不良的行为习惯,如沉迷网吧、嗜好吸烟、喝酒等,严重时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1]

二、“留守儿童”问题产生的根源

农村“留守儿童 ”问题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是经济高速发展后由于城乡二元体制等众多因素导致的一种客观的社会问题。正是这种二元结构的存在 ,使得城乡差距不断拉大,广大农民为了追求更好的生活,纷纷从农村来到城市打工。虽然现在有关专家学者们已经意识到留守儿童问题的严重性,一些民间组织、社会团体组织也纷纷建立了一些基金会、专用资金等,但是这些措施仅局限于物质帮助,没有上升到精神智力的层面。从整体上讲,社会大众对留守儿童问题还没有清楚的认识,对留守儿童关心程度也不高。

三、学校教育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解决需要家庭、学校、政府、社会等方面的通力协作。现实中,由于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已经接近缺失,所以学校教育就显得尤为迫切!当前,农村留守儿童的学校教育存在哪些不足?如何有效发挥学校教育对留守儿童的积极影响?所以,我们努力探索乡村中学留守儿童在学校教育中的诸多问题,并努力探寻有关的解决方案。

(一)学校教育主要存在的问题

1.学校重视智教,轻视德育。

杜威曾经讲过:学校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有用的好人”,即培养出“能生活得像一个社会成员,在和别人的共同生活中,他对社会的贡献和他所得到的好处能保持平衡”。很明显,教育的真正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教育学生寻求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的平衡。我们一直强调要教育改革,要素质教育,然而事实却是:无论是教育資源还是教育理念,我们乡村的教育一直是落伍的。在陆河农村地区,大多数学校均以简单的学习成绩为评价指标,以应付升学考试的要求,从而忽视了提高受教育者的综合素质。这种功利化的教育模式,使得教育者放弃或牺牲其它一切课外活动,取消或削减一切与升学无关的教学课程,不顾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从而导致学生学习目的功利化,德育严重落后于智育,厌学情绪随着高涨等不良后果。结果是农村留守儿童不仅学业成绩相对较低,而且思想道德也出现问题。综合而言,轻视德育势必会影响农村教育的长足发展。

2.师资队伍不够完善,德育工作难以落实。

当前,我国许多偏远的农村地区,师资落伍已成为困扰学校工作正常开展的顽疾,陆河也不例外。一方面,许多乡村学校学科专任老师相对不足,哪一门课程缺乏老师,其它学科多出来的老师就替补上。非专业老师不仅对教学内容欠深刻理解,教学方法也缺乏针对性,教学效果自然也难以保证,更别说兼顾学生的德育发展了。另一方面,由于条件的不足,乡村学校教师的教学方式与现代教学的要求有着较大的差距,其对学生全面发展的影响是巨大的。另外,学校相关教育活动只限于清晨升旗后的爱国主义教育及班会课,德育工作的责任基本上就落在班主任一人身上。况且,大部分学校几乎没有相应的心理辅导员,更没有安排相应的心理辅导课程,使得留守儿童出现心理疾病时得不到及时的疏导。鉴于此,师资不配套,队伍水平不高,活动方式单一,德育工作不到位,是目前困扰农村学校教育发展及学生综合素质滞后的根本原因。[2]

3.校园文化环境建设滞后。

根据定义,“校园文化”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校园为空间背景,以课外文化活动为客体,以育人为主要导向,以精神文化、环境文化、行为文化和制度文化建设等为主要内容,以校园精神与文明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式文化。校园文化对于提高师生的凝聚力,培养良好的校风,培育“四有”新人皆具有重要的意义。[3]古人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一个人的健康成长与发展离不开良好的环境,可见,校园文化的建设是留守儿童德育教育的重要方式。

然而,以陆河为例的广大乡村中学中,校园文化建设普遍不理想。一是教学硬件设施虽在不断完善,但不注重学校的精神文明建设。认为校园文化建设是高层次学校的事情,与农村学校无关。像校园的黑板报、宣传栏,主题内容不明并落后,经常与学生需求的文化、道德、情感等方面脱节,不能有效地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二是育人理念、管理模式、施教方式陈旧,校园文化建设缺乏创新意识。目前,许多学校的文化建设都处于跟风状态,没有充分了解学生主体在精神需求上的变化,学校文化教育没有针对性。三是对学校文化长期积淀重视不够。校园文化建设应该是一个长期性、渐进式的过程。乡村中学在校园文化建设上基本存在短视行为,搞相关主题活动往往只注重形式,应付上级的检查,没有使之成为常态化的校园文化建设。

(二)农村留守儿童的学校德育发展路径探索

学校作为社会的教育部门,直接承担着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工作,对留守儿童的教育能否有质量的进行,对解决留守儿童的问题将产生最直接的影响,而在学校的各项教育工作中,德育工作能否做好又是留守儿童教育的重中之重。[4]通过问卷调查和对象访谈,我们发现目前乡村中学留守儿童最突出的问题是思想上的问题。要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学校就必须通过有效的德育工作帮助留守儿童形成良好道德规范。为此,我们针对学校德育工作如何有效开展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主要有以下几点:

1.改变传统的教育理念,重视德育教育。

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始终把提高全民族的素质作为关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项根本任务。对此,教育部于2017年特地印发了《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文件,要求全国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特别是中小学要努力构建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德育工作格局,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培养学生良好思想品德和健全人格。新时代的教育背景下,学校教育应真正地摆脱应试教育的思想禁锢,把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作为学校的教学目的,把德育内容渗透到学科教学里面。楹联是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它涉及面广,内容积极健康,也是乡村人们茶余饭后常议的话题,学校语文组的老师可以成立“楹联兴趣小组”,学员要有计划地倾斜留守学生,借以提高他们的知识和修养,从而促进留守学生与周围社会的交流,减少与长辈的代沟,同时这也是创新践行了构建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德育要求。为了更好地贯彻文件要求,各地还可以因地制宜,根据不同学科的特点,增加乡土成分的教学来丰富学生德育教育的方式和手段。例如,陆河县是革命老区,在历史课堂上可以增加本地有代表性的革命英雄,从英雄们自小远离家乡、自立自强、不畏艰难险阻的历史事迹中,真实性和贴切性的特点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坚韧不拔的精神;再如,在地理课上,在介绍区域地理环境与文化形成专题中可以融入本地客家文化的内涵及其形成的内容,让学生学习客家人勤劳勇敢和自强不息的精神。

2.健全留守儿童管理制度,加强留守儿童教育工作的考核。

首先,做好留守儿童调查和统计,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安排档案管理的专职人员,根据学生的思想行为变化情况,及时补充和更改档案内容。

其次,组织学校教师,对留守儿童实施一对一帮扶制度,要求帮扶教师与留守学生经常保持联系,关注他们的表现和思想动态,及时与家长沟通,引导留守儿童健康发展。帮扶教师可以每月写一次工作总结,及时反馈问题,制定德育教育的管理方案。

最后,健全对留守儿童教育管理的考核机制,实施奖惩制度,定期对班级和教师进行考评,真正让相关责任人员明确职责,并组织优秀的德育教育者向其他老师传授经验,不断提高学校留守儿童德育教育的管理水平。

3.加强师资建设,开设心理辅导课程。

留守儿童大多存在心理问题,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其中心理疏导是很重要的环节。广东省“教育创强”要求全部学校均要设立心理咨询室。然而,相当部分的乡村中学仍缺少专业的心理教师,主管部门对此还缺乏相应的解决措施。对此,建议学校组织条件好的教师和校医进行心理疏导方面的培训,使其具备并提高必要的心理健康教育和疏导能力。学校要加快落实省教育厅关于建设心理咨询室的要求,配备相关人员,配备阅览室和图书馆,设立心理咨询信箱,配备专门的心理老师为投信的留守儿童排忧解难,帮助留守儿童在出现心理困惑和压力时能够找到倾诉和解决问题的渠道和方法。

4.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

校园文化建设,尤其是思想道德建设在乡村中学亟待加强。学校可以通过对留守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传统美德的教育,培养学生勤劳勇敢和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同時加强法律法规、校规校纪的教育,增强学生的遵纪守法观念。校园文化活动是校园文化载体的组成部分。学校可根据学生的身心特长,寓教育于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中,让学生在活动中求真、求知、求乐。[5]例如,举办与德育教育相关的书画展、演讲比赛、才艺表演、主题电影和课外主题活动等,鼓励留守儿童积极参与,每一次的比赛或才艺表演,都能使留守儿童在和谐的环境中得到锻炼和学习,丰富他们第二课堂的生活,提高积极向上的能力。另外,学校也应携手有关部门整治周边环境,给学生提供一个安全、健康、文明的周边环境。

5.在德育教育中融入“爱”。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所以,对留守儿童思想道德教育的关键还是爱。相对其他学生,留守儿童需要更多的包容和理解,我们教育工作者要转变教育观念和方式。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应加强学生的集体意识,给留守儿童创造一个充满爱的班级大家庭,对留守儿童多帮助、多沟通。班主任要细致地做好留守儿童工作,对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心理多多了解、多关爱。科任教师对留守儿童的学习情况多关注、多辅导。同时,做好留守儿童工作,关键是家校密切配合。学校可以为留守儿童设立专门的家长微信群,教师可以在微信圈向家长反映孩子出现的问题,让家长及时了解孩子的学习、生活及心理状况,共同分享教育经验,探讨解决方案。通过家庭和学校的联合,让孩子们感受到被爱与鼓励,重拾自尊和自信。学校应多开展“亲子”活动,让孩子感受亲情、感受温暖。相信留守儿童在“爱”的守护下,定能成为自立、自强、自信的群体。

参考文献:

[1]马多秀.《心灵关怀农村留守儿童德育的诉求》[J].《中国教育学刊》,2011年第1期.

[2]张学浪.《基于学校教育的农村留守儿童发展路径探索》[J].《农村经济》, 2015年第11期.

[3]https://baike.baidu.com/item/校园文化/750826?fr=aladdin[OL].

[4]赵中园.《浅析农村中学德育工作与留守儿童教育问题》[J].《现代教育与管理》,2013-07-07.

[5]黄云岩.《浅谈农村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J].《新课程学习:上》, 2012-04-08.

猜你喜欢
学校教育留守儿童
浅谈高中思想政治课中的公民教育
个案工作方法介入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研究
高中班主任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