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信息化要让乡村小规模学校真受益①

2019-03-18 16:54徐增奇
中小学管理 2019年2期
关键词:教学点校园培训

徐增奇

走进乡村教学点,那里往往只有两三名教师和一、二十名学生,这些学生大多来自困难家庭,其中有的正在接受低保、扶贫、慈善等救助。穿行乡间,看到撂荒的土地,不禁让人想到它的主人和孩子。我们的教育如何才能带给这些孩子一个远大的未来,而不会使他们在多少年后成为又一轮扶贫攻坚的救助对象呢?

近年来,我国农村中小学大幅减少,其中百人以下的小规模学校(包括一些教学点)更是面临“生死存亡”的痛苦抉择。笔者在河南省林州市调研发现,乡村学校办学规模逐年萎缩,办学条件十分有限,生源人数大幅减少,年级班级出现断层,办学效益恶性循环。借力教育信息化,通过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可以为农村小规模学校找到一条发展之路。然而调研同样发现,当前农村小规模学校教育信息化水平与城区学校的差距不仅没有缩小,甚至在拉大。参考区域性案例和抽样资料,笔者认为,推动农村小规模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要着力解决好以下五方面问题。

1. 强化主导机制,统筹教育信息化专项建设

教育信息化为农村小规模学校的发展带来了重要机遇,不过农村学校的信息化建设还远远不够。我们对林州市47所小规模学校的调查发现:“校校通”全部实现;实现简易多媒体和互动多媒体配置的班级占比82.0%,其中包含“国家数字资源全覆盖”和“农薄改造”项目配置;在职教师配有学习终端用机占比87.0%;学生配有学习终端用机为零;具备“一校带多校”“专递课堂”接受传输功能的建设为零。可见,农村学校虽然实现了“校校通”,但距离要实现“班班通”特别是“人人通”,以及利用网络和信息技术支持推进教育优质共享和均衡,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之所以如此,原因是相当一部分农村小规模学校为实现“三通”硬件配置已经是倾其所有,再往前走更是举步维艰;乡镇中心校对小规模学校特别是教学点的去留缺乏有力决策,投资建设更是力不从心,因为学校经费都是财政拨付,每所学校都是预算单位,中心校不能随意调整、调拨或统筹。小规模学校学生人数少,拨付公用经费少,虽然维持教学运转不是问题,但要自身完成高质量的信息化建设就存在困难。这就需要县级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做好统筹,对区域内基础教育阶段学校的数字校园、智慧校园建设做出指导性安排,并协调教育、财政、工信、科技、电信等部门,整合经费渠道,优化经费支出结构,协同推动教育信息化建设进程。

2. 建设规划上移,创建信息化教学环境

在2012年3月教育部颁布《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和2012年9月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之后,全国电教系统工作得到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大力支持,协同推动中小学教育信息化进入快速发展时期,也迎来小规模学校信息化的春天,“三通”基础建设跨越式推進。近年来,在推进电教入校工作中,十有八九的小规模学校负责人常常对教育信息化走向哪里充满迷茫,不知道学校“三通”之后下一步该建什么。

任何建设都需要切合实际的规划,教育信息化更是如此。2018年4月教育部颁布《中小学数字校园建设规范(试行)》,在规划设计部分提出:建立有教育专家、技术专家等组成的项目规划与设计组,保障项目的前瞻性与科学性。这个提法很好,但规范不等于标准,农村小规模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配置要做到什么样子?这就需要有一个可操作的、配置指向具体的标准。这个标准由谁来制定?从教育信息化推进情况较好的东部省份以及中西部地区公开的资料来看,这些地区大多强调教育信息化建设的规划和组织责任在学校层面。这显然不符合农村小规模学校的情况,它们没有这样的资源和人才,难当此任。

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及电教机构应当根据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和小规模学校情况,制定或指导乡镇中心校完成标准制定,明确基础配置和选项配置,为小规模学校数字校园和智慧校园建设提供保障,创建与优质学校相当的信息化教学环境。当前,网络环境下的农村小规模学校和教学点尤其需要一个或几个常态录播互动教室来接受优质学校的网上互助教学,同时为每一位教师配置信息化终端设备,使“校校通、班班通、人人通”建设名副其实。

3. 构筑培训台阶,提升教师信息化素养

笔者在林州市开展的一次针对小规模学校的抽样问卷调查显示:66.0%的教师对国家2012年3月颁布的《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缺乏了解,58.0%的教师对教育信息化提出的“三通”建设理解不正确,82.0%的教师不知道《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提出的基本目标,83.0%的教师对智慧校园的理解存在缺失,77.8%的教师获得信息技术的途径主要是自己实践摸索和通过网上自学。由此可见,农村小规模学校教师的教育信息化培训存在缺失和不足。

教师培训是教育信息化建设和应用的重要抓手。教师培训由谁来做?是各级电教部门?还是培训部门?是基层学校负责?还是教育行政部门负责?这些问题需要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做好协调,明确责任,抓好落实。对于教师培训来说,政策培训是明方向,理念培训是关键,操作培训是基础,这三方面的培训内容有利于综合提升教师的信息化水平和信息技术素养。在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和应用的进程中,教师只有方向明确、理念正确、技术上手,才能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有效融合。

4. 促进互助交流,让学生真正享受优质教育资源

为了维护教育公平,我国政府大力推进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学校之间的教育均衡。实际工作中,我们对农村小规模学校这个短板的关注仍然不够,也没有充分重视利用网络和信息技术改变农村小规模学校师资缺少、优质资源缺乏、课程难以开全等短板。小规模学校逐渐成为农村学校主流形态,小规模学校的学生能否接受优质教育关系到两代甚至三代人的未来,是促进教育公平的真指标。

小规模学校要想由“小”变“强”,仅靠自身力量远远不够,依靠学区和乡镇内校际间帮扶也是捉襟见肘,这就更需要县级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提高政治站位,将农村小规模学校的发展列入政治考量,在县域内构建各学段共建共享、手拉手、互助交流联盟体系和机制,完善教育资源、教育管理两个平台建设,制定考评标准和激励政策,推动“名校网络课堂”“名师课堂”“专递课堂”“城乡互助课堂”“小学科师资共享课堂”“一校带多校”“一点带多点”等多元共享模式通向农村小规模学校和教学点,让“村小”课堂上的孩子在教育信息化技术手段支持下,能够接受全科教学,分享到优质的教育资源。只有这样,才能解决农村小规模学校课程无法开全的困难,改变农村学龄儿童“随父母出征”“教育小移民”等现象,让教育均衡变得实实在在。

5. 打造区域标杆,推动信息技术普及应用

教育均衡是相对的,在现实中很难做到所有学校齐步走。农村小规模学校教师要实现教育信息化应用创新以及与课程教学的深度融合,需要试点校、样板校、示范校的引领。《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提出“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示范培育推广计划”,认定百个典型区域、千所标杆学校、万堂示范课例,汇聚优秀案例,推广典型经验。这一做法可以推广到农村小规模学校教育信息化、数字校园、智慧校园的建设与应用中。在县域和乡镇区域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中,既要抓优质校和大学校的建设、引领、示范,更要树立多个小规模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的标杆,培养和选拔一批教育信息化课堂教学标兵,为区域内小规模学校提供学习机会,搭建展示平台,组织交流活动,推动学习空间建设和应用,促进信息技术普及。

(编辑 崔若峰)

注释:

① 本文系河南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7年度电化教育专项重大课题“区域智慧校园建设与应用案例研究”(课题编号:[2017]-JKGHDHZX-003)的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教学点校园培训
会议·培训
广东省校外培训风险防范提示
会议·培训
教学点如何由“痛点”变“亮点”
校园的早晨
春满校园
教师培训还需“精准滴灌”
浅谈如何提高农村小学教学点的教学质量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做好村小学和教学点经费保障工作的通知
赣南地区农村教学点教师情况调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