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快速发展的经济时代也带动网络信息技术发展,教育领域开始广泛应用微课教学,改变传统单一沉闷教学方式,最大限度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调動学生参与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而学生通过微课可以增强自主学习能力,更好地理解所学生物知识。对此,本文则从预习导入、课堂教学、生物实验等分析微课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应用策略,望给予教师提供教学参考。
关键词:高中生物;微课;应用
21世纪不仅是经济高速发展社会,也是信息技术普及时代。正是因为迅速发展的信息化技术,也使人们将获取信息能力成为必备技能。新课程标准也要求各个学科教师在具体教学中运用新型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开展教学并大胆尝试新应用,从而更好地实现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目标。微课是信息技术发展下的产物,清晰直观呈现教学重点和难点,使学生充分感受到生物学科魅力,提高生物教学效率和质量。
一、 在预习导入应用微课
生物学科知识点繁多且琐碎,刚步入高中的学生虽然在初中阶段已经有基础知识,但对于部分学生而言依旧难以理解和掌握。对此,生物教师可以按照教学目标将设计的微课资源分类后再借助互联网发布,形成微课资源库,而学生可以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自主选择和自主预习。以分子与细胞-细胞器-系统内的分工合作一课为例,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说出多种细胞器功能和机构以及细胞质基质功能与结构,还要制作临时装片等。学生初看教材时便能大致了解是知识点,然而难以形成系统知识网,生物教师就可根据各种细胞器的结构与功能重点并在此基础上制作细胞压显微结构微课课件,学生在学习中就可借助鼠标触及各种细胞质和细胞器后会发出咚咚声音,之后微课视频上会显示出结构功能和特点。必要时生物教师还可剪接实验视频并将其制作成涵盖实验原理、实验步骤和实验结果等3~5 min视频,学生先通过阅读教材再观看视频,由此起到梳理知识作用。此外生物教师在教学中还可利用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熟悉的新闻、广告等素材设置教学情境,促使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提高导入效果。以《细胞中的无机物》一课为例,教师为学生播放一段电视剧《红楼梦》中男主人公贾宝玉的名言“女人都是水做的”,教师提出问题“那男人是否也是水做的呢?”,由于广告贴近学生现实生活,瞬间激发学生好奇心并产生研究知识欲望。
二、 在课堂教学应用微课
对于学生而言,学习是一件十分辛苦的事情,生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可借助微课为学生展现教学内容,调动学生参与生物学习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以《光合作用》一课为例,生物教师就可为学生举一些生活中常见的案例并在此基础上引入微课,让学生直观清晰看到农民种植的蔬菜大棚,在夜晚要用强光对其照射,有利于植物接收光合作用。再以《DNA分子基本构成单位》一课为例,同样可以借助微课为学生呈现本章节重点和难点内容,并提到当前很多电视节目都以寻亲为主题,找到对象后就可通过鉴定DNA,“那大家知道什么是DNA吗?”“我们每个人的DNA在哪里?”“为何可以通过鉴定DNA找到亲人?”,这种教学方式可以吸引学生对所学知识探究欲望,最后在适当的时候引入教学内容,达到事半功倍效果。
三、 在生物实验应用微课
实验教学通过相关操作将抽象和枯燥的生物知识简易化,拉近和学生之间距离,一定程度还能满足高中学生好奇心,进而激发学生探究知识欲望。学生在学习生物过程中要积累相关活动经验,实验恰恰符合这一目标。因而高中生物教师应优化实验教学,通过实验教学增强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启发思维,引导学生学会探究、观察、猜想和推理,在生物知识的再发现和再创造中理解和体验生物,对未来综合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以《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实验》为例,该实验是高中生物重点和难点,如果单纯根据教材实验步骤开展教学则无法达到预期效果。因而需要实验教师在原有基础上应用微课教学,首先改进实验材料,一般教材建议实验操作者运用洋葱根尖,然而因气候和时间等因素较不适合,之后借助微课呈现小麦、葱、大豆等实验材料,尤其大蒜细胞分裂较多且活跃,便于实验观察。其次大蒜根茎细胞排列较为稀疏,有利于染色和解离。此外还可从实验设备、材料以及药品层面加以改进,使实验达到最佳效果。
四、 结语
总而言之,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应用微课符合现代教育理念发展趋势,更能调动学生参与生物学习积极性。微课作为一种新型且优秀的教学模式可以预习和复习所学知识,还能用于实际操作中,更能跨阶段重复性使用。学生在微课教学中可以增强自主学习能力,而教师则可根据学生个体差异和学习目标录制针对性较强的微课视频,最大限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进一步提高生物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真正实现预期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杨淑萍,马伟琴,剡晓婷,等.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以“基因指导蛋白质的合成”为例[J].兵团教育学院学报,2016,26(5):58-61.
[2]陆林.谈微课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J].中学教学参考,2016(20):120-120.
[3]陈瑶.高中生物教学中微课的应用[J].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2017(33):45-45.
作者简介:
于虎彪,内蒙古自治区乌海市,北京师范大学乌海附属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