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数学作为高中总体教学体系内的主干学科之一,对于培养学生的各项能力具有较为显著的促进作用,数学教师要深刻认识到该学科对学生今后全面发展的积极促进作用,不断提高对该学科的认知和理解,积极探索数学课堂高效教学的手段和策略,全面促进数学课堂向着趣味性高、学习氛围浓厚、高质量、高效益的方向发展。本文将就数学高效课堂的有效构建策略进行探讨,期望能给教师的教学一些经验借鉴。
关键词:高中数学;高效课堂;策略;研究
随着新课改的全面推进,高中数学课堂教学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数学教师要积极在新教学理念的支撑和指引下,有效推动数学课堂教学的改革,不断改进和完善教师课堂教法和学法的综合运用,为高中生能较好掌握数学知识技能以及形成数学综合素养奠定坚实的基础。本文将从教学准备、教法运用、教学评价三个方面就高效数学课堂的有效构建策略进行探究。
一、 提高重视,落实教学准备
教学准备是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的起始和重要的组成环节,对于完善数学教师知识框架体系,提升数学教师课堂的驾驭能力具有较为重要的促进作用,但一些教师对备课的热情并不高,有些教师甚至从未进行过教学准备,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高中数学的教学效果,需要教师积极提升对备课的认识,全面落实教学准备,以为高效数学课堂教学奠定基础。
进行高效备课,首先,分析教材和了解学情是必要的环节。对于教材,要分析其编写的指导理念、内部章节模块组成、知识结构的联系等。对于学情,教师要全面分析学生的最近学习状态、课堂的活跃程度、互动程度、学习方法的运用以及数学知识的储备,为数学课堂教学目标的准确定位提供依据。其次,教师要具体分析每一小节要讲述的数学内容,有效明确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内容,根据教材和学情分析准确定位课堂的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例如,在学习《算法与程序框图》时,其教学目标为:①较为准确的了解算法的含义,深刻体会算法思想;②会用自然语言和数学语言描述简单具体问题的算法;③能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算法设计等等,对教学目标的明确有助于教师全面把握教学内容。最后,教师要合理选择良好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为高效课堂教学做准备。
二、 勇于改进,运用多种教法
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运用一直是教师探讨的热门话题,教学方法多样化、富于变化,则有助于提升课堂的学习氛围,给学生一种新鲜感,带动学生积极地投入到课堂的学习之中。鉴于此,教师要运用多样化的教法和学法,全面提升课堂的教学效能。
例如,在教学《随机抽样》章节内容时,教师可以采用多媒体+问题教学法实施教学。首先,教师利用多媒体视频向学生展示和讲解随机抽样的几个例题,让学生在有渲染力的讲解中激发学习的兴趣,提升学习的热情,并对随机抽样知识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其次,教师利用精心设置的PPT课件向学生展示本节课需要探究和解决的数学问题,如:①什么是随机抽样?随机抽样的概念是什么?②抽签法、随机数表法的一般步骤是什么?③抽签法、随机数表法各有哪些优点和缺点?让学生思考和研究这些问题的设置目的,并带着这些概括性强、挑战性强的问题走进对《随机抽样》章节内容的学习。最后,教师要和学生一起将以上问题进行逐一解决,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师要有效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全面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激情,让课堂学习氛围变得活跃活泼。
三、 鼓励参与,开展多元评价
教学评价作为数学教学的基本环节,对于学生全面认识自身在学习中的优缺点具有较为重要的作用,教师要在课堂积极组织开展多元化多主体的教学评价,全面发挥教学评价的积极效能。
例如,在学习了《几何概型》的章节内容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教学评价。首先,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如学生A称其对几何概型的具体概念、公式以及古典概型与几何概型的区别与联系有了较为全面的理解和认知,但对利用几何概型的概率公式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总是出错,需要进一步学习。其次,引导学生进行互相评价,学生B评价学生A称其对几何概型的掌握还是比较到位的,但是其在课堂的自我约束力不够好,经常在课堂大声喧哗,需要改进。最后,教师进行综合性评价,对于学生A能较为准确掌握《几何概型》章节的主要内容表示认可和鼓励,对于其在应用几何概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给予积极的解决,同时提醒该同学注意不要在课堂大声喧哗。通过这样多主体的教学评价,有助于提升课堂的活跃度,优化评价的效果。
综上所述,我们对数学课堂教学的改革方興未艾,教师要以强烈的责任意识和担当意识,积极投身于对数学课堂的改革,不断探索和创新的、深受学生喜爱的、能较好展现教学内容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进行积极的教学准备,综合运用多样的教法,开展多主体的教学评价,全面推进数学课堂的改革走向纵深,为高中数学教学质量的稳步提升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李玉萍.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高中数学高效课堂的构建[J].学周刊,2015(29):163.
[2]薛伯敬.浅析新课标下建设高中数学高效课堂的途径[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6(7):278-279.
作者简介:
张程旭,福建省南平市,福建省南平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