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高校志愿服务活动为青年学生提供了重要的人生舞台。学生能通过参加志愿服务活动有效实现自身价值和社会价值。本文从志愿服务活动开展意义入手,着重探讨了提升活动质量的有效路径,以期实现爱心、奉献、互助的初心目标。
关键词:志愿服务;学生主体;爱心帮扶;心中暖阳
在高校学习阶段,青年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逐渐发展和成熟的重要人生阶段,他们作为特殊的青年群体,拥有较高的知识素养和思想境界,也愿意为这个社会做出自己的担当和贡献。志愿服务活动崇尚的互助和奉献精神如一盏灼灼明灯,能够照亮学生未来成长的方向,也如一双温柔大手,能够托起学生心中的暖阳。
一、 当前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的重要意义
在我国慈善事业发展过程中,志愿服务活动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在大学教育阶段,大学生参加志愿服务活动也成了人生成长的重要选择。大学阶段的生活在每一个学生的人生成长过程中极具里程碑意义,这也是学生主体心智水平逐渐迈向成熟的发展期。在高校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组织青年学生志愿者积极投身于社会实践活动,这能具备多重层面的慈善价值及社会意义。
首先就国家和社会层面而言,开展志愿服务活动极具社会价值。通过志愿服务活动能够将青年学生志愿者的真诚爱心和文明理念实现社会传递。在这样良好的社会氛围中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和互助,有利于消除隔阂,弥补差距,推动和谐社会的形成。另外通过志愿服务活动的开展和宣传,有助于有效发挥青年学生投身于慈善事业的正能量,融合每一位青年志愿者的爱心力量汇聚成强大的社会暖流,鼓励更多的人参与到社会服务的队伍中来。而这也正是当代青年大学生所肩负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
其次就社会个人而言同样也具备正向的影响和意义。对于青年学生志愿者而言,参加志愿服务活动有助于进一步提高学生主体的道德评价,完善其道德修养和心理需求。当前大学生志愿者服务的组织多以校外的社会需求为终端,在开展过程中青年大学生可以接触到社会层面的各类人群,因此通过参加志愿服务活动还能够帮助学生主体增加社会经验,提升自身的知识储备和技术技能的提升。而另一方面对于服务对象而言,通过个人向的志愿服务的开展能够增强志愿服务的质量,同时也能够基于更加人性化和个性化的角度满足服务对象的真正需求。另外通过青年大学生志愿者高素质的服务和帮助,能够帮助服务对象有效降低疏离感和自卑感,有效地帮助服务对象增强其对社会和未来的希望和信心,真正实现用志愿服务活动托起学生心中的暖阳的本质目标。
二、 用志愿服务活动托起学生心中的暖阳
(一) 做好思想引导,充分保证青年学生志愿者的合法权益
相较于其他高校活动性质,志愿活动最为突出的特征在于奉献性、非功利性和无偿性。在引导青年学生志愿者投身于志愿服务活动的过程中,需要有效地做好思想引导,避免学生产生不恰当的功利心理,进而偏离了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的本质目标。首先高校可以通过政治课堂教育、校园广播、网站宣传、学生社团活动等一系列方式弘扬优秀志愿者榜样,宣传志愿服务活动案例,让学生能够意识到自身的志愿服务行动也能够对社会整体风气产生相应的积极影响,在潜移默化之间增强自身的社会责任感,增强社会担当意识。而另一方面,高校也需要寻求多样化的路径保障青年学生志愿者自身的正当权益。例如可以通过开展检察官或律师进校园等普法活动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另外還可以通过相关管理部门对志愿服务活动各项流程进行严格管理和监督,建立相应的保护机制,对学生主体正当合法的利益诉求及时处理,真正免除青年学生志愿者的后顾之忧。
(二) 建立科学机制,完善青年学生志愿者队伍的构建
为了保障志愿服务活动的开展效果,真正托起学生心中的暖阳,这需要有效推动高校志愿服务活动的常态化建设。这需要高校单位真正转变服务理念,完善组织管理,建立相应的科学机制,实现青年学生志愿者服务队伍的可持续发展。在人员招募环节需要注意严格把关,可设置笔试和面试的双重考核选拔模式,从思想素质、知识水平、应变能力、与人交往方式等多个方面全方位进行人员选拔;在人员培训环节需开展系统化的定期培训同时安排专业化的指导教师,通过多样化的授课模式进行通用化和专业化的能力培训;在人员管理环节不断完善服务激励机制的构建,对于能力突出的青年学生志愿者给予相应的物质鼓励和精神表彰。同时还可以扩大榜样的宣传力量,推动青年学生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和积极的状态,投入到志愿服务活动之中。
(三) 避免理解偏差,推动志愿服务活动的高质量发展
当前高校志愿服务活动中也存在同质化和低质量问题。这主要体现在今年学生志愿者对于志愿服务活动存在一定的理解偏差,普遍采用语言沟通和物质补给等通用服务方式,忽略了服务对象自身的差异化心理诉求。这也极容易产生志愿服务并不为服务对象所需要的尴尬局面。因此与服务对象的个性化诉求,开展点对点的志愿服务和帮扶极为重要,这有助于倾听每一位服务对象内心深处真正的声音。例如东北电力大学青年志愿服务开展的“N+n”助学工程,“N”代表高校内经济存在一定困难,但自律自强,乐于奉献的青年学生;“n”代表家境贫寒但品学兼优的小学生;“+”则代表着志愿服务和爱心帮扶。这样一个志愿服务活动能够建立贫困大学生和贫困小学生之间的服务桥梁。通过定期的家教辅导即收入捐助,让每一个在校愿意依靠自身劳动的贫困大学生都能够点对点帮扶到服务对象,基于他们个性化的需求提供爱心服务。通过这样的志愿服务活动,不仅为青年学生志愿者,还为每一个被服务的学生对象,都能够托起他们心中的暖阳。
三、 结束语
高校志愿服务活动是社会整体志愿服务的重要组成,同时从另一方面而言,加入志愿服务队伍同样也是每一位青年学生成长和成才的重要平台。因此基于当前服务现状,探讨志愿服务队伍的常态化建设,真正托起每一位学生心中的暖阳极为关键。
参考文献:
[1]王方颖.高校志愿服务运行管理现状浅析[N].中国社会报,2018-05-14(2).
[2]赵少华,王华琳.新时期高校志愿服务发展的机遇、挑战与对策[J].中国青年研究,2017(12):38-44.
[3]宋著立.高校志愿服务专业化路径探索[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6,8(3):54-59.
作者简介:
辛燕子,甘肃省武威市,古浪县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