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雯
在明邻寺的素食餐厅里,有一道名菜,叫蟹藕。
虽为素菜,却有一种肉汁的芬芳。蟹肉白软如玉,夹杂金黄,鲜如淡盐,肉泥藏于莲藕中,略带泥土腥气,微甜腻。
“蟹肉是什么做的?”食者问。
“米。粳米。捣碎之后加玉米屑。蒸软。”因为工序复杂,这道菜也价格高昂,而且每天只供应十份。
为了招揽生意,素食餐厅的余老板在门前做了一个大大的广告:
邂逅常有,蟹藕不常。
——有缘人品味真迹
明邻寺并不是本城最大的寺庙,但山清水秀中,可见缙云山余脉延绵,一度被众香客奉为神庙。
寺院建筑为两进四合院,占地约1500平方米,前院正面大点儿,正塑木雕观音,门口有一副对联:“万感通灵,甘分杨柳枝头露;一心救苦,香散莲花座上春。”寺院后院供奉老君、地藏金像。
明邻寺偏安一隅,虽然规模不算大,兴旺的时候也曾有寺僧二十余人在此居住。
素食餐厅的余老板是信佛之人,惯于商界良久,想寻一方净地修行,便在这个小庙前开了个素食餐厅。
宫保素鸡丁、素肉馄饨、糖醋藕条、茄汁菜花……不管生意清淡与否,每日都做上几个素菜,有人吃便吃,无人吃便供奉。
要是碰上佛诞辰日、佛成道日、佛涅槃日、中元节等,就会奉上十份蟹藕。
明邻寺素食餐厅的名声一传十,十传百,不胫而走。善男信女、商贾名贵趋之若鹜。有的是膜拜了明邻寺后,顺道去点这一道菜,有的是专程而去。
一日,来了一个老先生,慕名而来求一份蟹藕。可惜不巧,当日的蟹藕已经卖完。
老先生便求与餐厅老板见一面。
老板和蔼可亲,讲起了明邻寺的渊源。“文革”中,明邻寺遭到破坏,寺僧远走他乡,原建筑上的木料、石料被乡民拆去建房,逐渐败坏。20世纪80年代后有緣人出资修缮。
“我吃过一次真正的蟹藕。”老先生说,“生灵涂炭,罪过罪过。”老先生眼睛里放光,且惆怅。
一旁的服务员不懂事地问:“怎么是罪过?这可是一道名菜,被我们老板创新后,延续至今。”
老先生微微一笑:“你知道蟹藕是怎么来的吗?”
“你没吃过我家的蟹藕还知道我家的故事?”
老板摆摆手,止住服务员的话头儿。
老先生娓娓道来——
“一千四百年前,唐太宗御驾亲征。那一年全国秋雨连绵,河宽水深,浊浪滔天,重庆也遭遇了水灾之苦。一群河蟹四处逃生,千辛万苦到达西彭镇,爬到明邻寺,蜗居在石缝柱间、金像背后。可是洪水凶猛,还是会把它们无情地冲走。蟹王计上心来,决定脱掉身上的蟹甲,拼得一身肉身苟且,挤进淤泥里的莲藕之中。只是这脱皮之痛锥心刺骨,很多蟹还没把蟹甲脱完就一命呜呼,最后只有少数的几只蟹得以逃脱,将肉身寄居在莲藕之中,蟹族的生命得到了延续和保全。
“后来洪水退去,有人就吃了那蟹藕,味道真是其鲜无比,令人欲罢不能。更有食客,竭尽所能,把鲜嫩的莲蓬去瓤,截去下底,剜瓤时留下孔;用酒、酱、香料加上河蟹剔下的肉把孔装满,仍用截下的底封住,放到锅里蒸熟,里外还涂上蜜,盛于碟中,其美无比。
“罪过罪过。这道菜最大的特点就是鲜。人对鲜的贪欲永无止境。”
老先生沉默有顷,接着幽幽说道:“动物以自己的修行成全了人类的贪欲。
“后来西彭镇的人口越来越少,孩子们总是夭折,当地人就修了寺庙,一名高僧制止了当地人食用蟹藕,且拜蟹藕为修行的神明。但俗世里,蟹藕的做法还是流传开来。
“一名和尚发现了这通灵的神物,为了纪念这种修行的艰苦和执着,蟹藕就一直以素食的面目呈现于世人。”
老先生笑眯眯地看定老板,说出一句话:“涌身既入莲房去,好度华池独化龙。这就是你做蟹藕的原因。”
沉吟片刻,老板怅然道:“先生何日归去?”
“明日酉时。”
“来了也好,我终于可以睡踏实觉了。”老板叹了一口气。
“我们找你已多年了。你隐姓埋名的日子并不舒坦。戴罪修行,不如卸罪修行吧。”
次日,老板提着一个藏了数年的皮箱走向山门,老先生在夕阳中静候。那一箱金条让他改名换姓,苟且偷生了数十年,还是逃不过。罪过难恕,莲房不再,不如散去。
素食餐厅没有了老板,生意依然红火。香客络绎不绝,蟹藕一碗难求。
选自《百花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