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文慧 韦冬余 陈凤
内容摘要:部编本语文教材在选文方面,古诗文占据了很大的比重且具有非常鲜明的特色。部编本中的古诗文选择有着经典性和时代性结合、阅读模式多样化和教材要素结合紧密等特点。依据部编本古诗文教材的特点,充分利用助读系统、合理创设情境等教学策略,可以从多方面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关键词:部编本 小学 古诗文
部编本语文教材编写立足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吸收了往年不同版本语文教材的优点,遵从语文知识规律,体现了时代的特征。在教材选择上,古诗文占据了较大的比重,具有鲜明的特色。对古诗文教材进行分析有利于教师进行更好的教学设计,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审美情趣。
一.部编本小学古诗文教材的特点
(一)经典性和时代性结合。在2001年《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颁布后,许多版本的教材都将语文的“人文性”放在第一位,刻意追求“时文”。这十分贴近学生的生活,但在第一定程度上忽视了经典作品的学习。因此部编本增加了不少中华传统优秀篇目。就三年级上册而言,古诗文就多达10篇。经典作品,尤其是古诗、文言文是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凝结,有很高的审美价值,是学生学习感受中华文化的一种重要方式。而部编本教材中的古诗文更是经典中的经典。首先这些古诗文的流傳度非常广。在三年级上册中,《山行》、《饮湖上初晴后雨》等古诗都是人们耳熟能详的古诗,而文言文《司马光砸缸》出自《宋史》,也是流传千古的文言文。其次,这些古诗文被收录进古代著名的蒙学教材。古代由于交通不发达,比较封闭,因而蒙学教材的使用量和流传度主要依托于蒙学教材本身的优秀和经典。例如《千家诗》中收录了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赠刘景文》等诗;《司马光砸缸》被选入《日记故事》等。由此可见,部编本古诗文的选择都具有经典性,但这不意味着教材在回归经典时抛弃了时代性。
教材的选择依然要紧跟时代的步伐,这表现为和学生的当下生活相联系。“部编本”语文教材的编写立意高,高在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立德树人。[1]部编本三年级上册的古诗文所在的单元主题分别是“金秋”、“祖国山河”、“美好的品质”。这三个单元实际上是围绕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三个方面进行编排,贴近学生的生活。“金秋”是让学生们去体验身边大自然的美好,而在“祖国山河”中虽然选取都是描写山川河流的景色,但这都是中国著名的景点,例如西湖、洞庭湖等,培养了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而《司马光砸缸》既要学习司马光聪明的才智,也要看到司马光的目的:救出他的同伴,而且这是在所有同伴在离开放弃救他的时候。此时司马光的举动便展现了救人于危难之中的勇敢精神和真正的友谊。学习这篇课文有利于树立学生正确的价值观,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培养学生的美好品质。
(二)重视朗读、阅读模式多样化。在过去的几版教材中,真正有效的阅读并没有很好地落实到学生的学习上。课堂阅读被教师的讲授、操练所替代,课外阅读学生自读效率不高,学生无法获得阅读的乐趣,其语文素养得不到提高,但阅读是学习语文最重要的方式之一。因此部编本教材十分重视阅读,强调培养学生的阅读技能,发展学生的阅读能力。相比较其他类型的选文,古诗文更加需要阅读。古诗文本身的韵律性和情感性都需要通过大量的诵读来感受。首先古诗具有很强的音乐性,其平仄和凝练的语言都要通过诵读才能获得真切的感受。其次,古诗文的词句中饱含了作者的情感变化,学生要通过朗读去体会作者的内在情绪变化。
在部编本三年级上册的古诗文教材编排中,呈现出阅读模式多样化的特征。其特征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群文阅读模式,其二是教读与自读相结合。在部编本三年级上册的教科书中,古诗主要以“古诗三首”的形式编排在第二单元和第六单元。例如第二单元的主题是“金秋”,古诗三首是第四篇课文,这三首诗都是以“秋”为主题所选择的。相比较于之前苏教版将两首古诗放在一起,部编本将三首古诗放在一起更加有群体性,展现了多个文本,既可以突出其共性—主题相同,又可以展现出古诗之间不同的情感特征,具有延展性和思辨性。正如第二单元的古诗三首,《山行》、《赠刘景文》、《夜书所见》都是描写秋天景色的诗,与单元主题密切相关,其多样化的意象(枫林、梧桐、促织)强化了学生对秋天的认识,使得学生在阅读诗歌中不断进行知识建构。这种群文阅读模式既有利于思维系统的培养,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去理解诗歌,又将阅读与学习的主体地位还给学生,加深学生对诗歌意境的深理解。
第二种阅读模式是教读与自读相结合。在过去的古诗文教学中,课堂教学以精讲为主,这种精讲教学方式极大地压制了学生的读书兴趣和学习的主体地位。而教读和自读两种课型的结合,既区分了不同课型的教学方式、突出了重点,又扩大了学生的阅读量。这两种课型的区分从古诗文在教科书中的编排中可以体现。在三年级上册中,古诗文主要分为两部分:一是课文,二是语文园地中的“日积月累”板块。课文属于教读,日积月累中的古诗属于自读选文。古诗课文虽然是教读,但这并不意味着都是老师讲教,而是重在引导。古诗文相比于生活中的白话文,其文体和阅读方式有所不同,对于学生而言是比较陌生的,因此老师需要通过范读、创设情境等方式引导学生,着重学生的自我建构和体验。而三年级上册自读选文一共有三篇,这三篇的主题和特色都和各自单元的主题相一致,且具有童趣性,符合小学三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例如第六单元“日积月累”板块中的古诗是《早发白帝城》,古诗《早发白帝城》形象地展现了三峡的魅力,正和单元主题“祖国山河”相呼应,既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又因其夸张的手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
不论是群文阅读模式,还是教读与自读结合,都是重视阅读的表现。阅读,尤其是朗读是促进小学古诗文有效学习、弘扬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的最重要的一种方式。
(三)教材要素紧密结合,促进语言和思维发展。语文学习不仅仅是教授课文,而是将写教材构成要素有机结合,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在部编本古诗文教材中,课文系统与助读系统联系非常紧密,共同促进了学生的思维发展。诗歌是一门极具想象力的艺术,而想象力是培养学生形象思维的一种重要途径。薛法根将想象力分为生发力、还原力和创造力。[2]这是将诗歌中的意象具体化并形成画面的过程。三年级上册的古诗文大都是以描写诗人眼中的大自然、祖国山川的景色为主。这些景色需要学生运用想象力去感受,形成一个个形象的画面。同时,课文旁边的插图和课文一起帮助学生促进想象,体验诗歌的意境。除此之外,创造力是最后重要的,在三年级所有古诗文的课后普遍设置了一个习题: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说说下面诗句的意思。要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首先学生需要理解这些诗句的含义和情境,其次要在自我经验的基础上去体验诗歌的表达和意境,最后才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这实际上是一个自我加工、自我创造的过程,极大得促进了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发展,既能锻炼小学三年级学生语言口头表达,又能发展他们的形象思维和语言思维。
二.部编本古诗文教学建议
(一)充分利用助读系统,有效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在部编版第三册的古诗文教材中,助读系统和课文联系非常紧密,是对教学重点与教学目标的隐形显现。教师在备课时,要充分研读助读系统,对每首古诗的内容重点和每一节课的语文目标进行精确的把握,为完整的古诗文单元的教学和更长远的系统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其中,教师需要关注古诗和古文旁附上的形象的插图。古诗的语言具有凝练性,在进入课堂情境之前,教师需要给予足够的时间让同学们在自己初读古诗时仔细观察插图,并作适当的基础知识指导,让学生自己体会“画中有诗”的感觉,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当在学生学完这首古诗后,老师可以让学生再次观察插图。此时的学生带着对古诗的理解和意境的想象去看画,能够更加深切地体悟“诗中有画”之美。学生对插图与古诗相融的双重理解,不仅有效地培养了学生对古诗的鉴赏能力,也增强了学生对绘画的审美感受。
(二)合理创设情境,培养学生的形象能力。《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学生们学习古诗文的要求与目标主要是体验诗歌的情感并展开想象,能够领悟诗文的大概意思。而古诗文的语言的高度凝练性和文言特征对于学生而言是陌生的,尤其是处于第二学段的学生。因此,要想学生能透过语言去理解诗歌的情感,教师需要大胆且合理创设诗歌情境。多個连续具体的画面主动引发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产生想象,自然地生发出体验情感。而在创设情境时,教师仍需重视阅读,尤其是诵读。老师范读、同学齐读、自由朗读等不同的诵读方法的使用以及大量的诵读使得抽象的诗句和文言能够在情境中变得更加形象,学生的记忆和体会也会更加深刻,其想象力和形象思维能力得到了发展和提升。
参考文献
[1]温儒敏.“部编本”语文教材的编写理念、特色与使用建议[J].课程·教材·教法,2016(11).
[2]薛法根等.文本分类教学·文学作品[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6:73.
基金项目:本论文是2017年度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理论建构与实证研究”(项目编号:2017SJB1139)阶段性研究成果。另外“本研究得到扬州大学‘青蓝工程资助。”
(作者介绍:魏文慧,扬州大学文学院学科教学(语文)研究生;韦冬余(通讯作者),扬州大学文学院副教授;陈凤,扬州大学文学院科研秘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