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理念的文化性解释力量

2019-03-18 09:12张志殿
财会研究 2019年12期
关键词:资本主义

■/张志殿

《会计学视野中的经济学》结语中认为经济学对会计学有两大作用:“解释会计现象与拓展会计新领域”(阎达伍、支晓强,2002)。会计发展史表明,会计是为了反映和控制经济活动中以货币计量的交易事项产生的,是植根于社会经济活动的,有几千年独立的地位(王建忠,2007)。经济学在西方宗教改革初期仍然是伦理学的一个分支(理查德.H.托尼,2017);现代学科学位制度中将会计学归入管理学,而非经济学,表明会计学与经济学是“同源异派”,互动、生发的关系。它在解决会计自身的核算监督职能问题的同时,对经济学也有解释、拓展作用;事实上,正如本文所论,作为一种业已成熟的社会性思维方式,它的解释能力还不仅限于经济学。

理念是“理性为了最大可能地系统把握经验对象所必不可少的,因而是从理性的本性产生出来的,但这些理念本身绝没有与之相应的经验对象,而只有一种‘主观的’实在性”(杨祖陶等,2001)。在康德看来,理念的提出是知性概念,即范畴虽然能帮助我们从经验世界中获得理论知识,却没有能力将它们作为一个完整的系统来把握;理念则有一种整体把握能力,虽然找不到一个经验对象可以与之相应,因为康德认为理性是“知性规则统一于原则之下的能力”,“超越于知性,而反过来作用于知性”(邓晓芒,2015)。

与之类比,会计理念是理性为了系统把握“核算、控制”对象,而从理性本性产生的,没有相应经验对象的一种主观实在性。与会计对象相应的那些具体的资产、负债、利润等要素范畴,虽然从会计对象所在的经验世界获得知识,却没有能力将它们作为一个完整的系统来把握。理性产生的会计理念有一种整体把握能力。这种整体的把握,就是从会计自身的内生性解释能力出发,向经济、法律、公共管理领域即广义的制度文化伸展,直至向文化哲学层面的演绎、伸展。当我们从会计的视觉向外投向这些领域时,我们会在更高层面上把握会计的存在价值,对其形成更全面的认识。

一、会计理念对经济现象的独立解释

现代企业理论中,科斯揭示出企业与市场的替代关系(威廉姆森等,2010),詹森、麦克林认为企业是一组契约关系的联结点(费方域,1995),“黑匣子”由此打开;企业不再是新古典经济学描述的价格在平衡供求关系中被简化的“使利润最大化”者。而会计早就以马克思所说“对过程的控制和观念的总结”的方式,呈现出企业的自组织状态,以及与市场持续的能量转换关系。实际上,企业与市场的替代关系,也是在这种日常能量转换过程中来回博弈实现并且被财务会计所呈现的。科斯对企业本质的认识就是受会计启发“拓展”而出。

企业会计资产负债表中,左边的资产总额反映会计主体现实拥有和控制的经济资源的价值规模,是企业替代市场后,内部垂直交易的物质基础。其结构反映专业化了的物质要素的技术装备规模及工艺、管理形成的价值构成。随着新技术革命,物联网、3D打印对规模经济模式的消解,目前的“重资产”格局还会向“轻资产”方向复归,呈现否定之否定的产业升级特征。

资产项目以变现能力大小排列本身,就体现德国经济学家罗德贝尔图斯“资本本身就是运动。它有能力将自己变为任何形式,有能力穿越所有国家的国界”的特征,结合现金流量表和利润表动态反映价值增值及其过程,揭示资源利用效率。劳动力要素是参与企业内部垂直交易的一部分,但资产负债表“负债类”权益项的“应付工资”的地位又表明,劳动者是独立于企业,与供货商、银行、所有者一起并列于企业合约链上具有独立人格的契约主体,劳动力和劳动者是集于一体的两个不同方面,这是从会计视觉角度对两者的直观揭示。

经济责任的明确、产权关系的明晰、盈亏计量对微观资源配置的引导,都需要从会计核算角度给予适时的强有力定量支撑,以致于被认为“会计的研究对象是产权价值运动过程、结果及其所体现的产权经济关系”(郭道扬,2004)。会计的利润分配理论实践,是先于产权经济学关注并反映、执行、控制剩余索取权的。

虽然,从经济学的角度看,会计学反映会计主体资源的优化配置与成果分配,只是经济规律的展开和具体表现。但是,呈现本身就是一种基础性、系统性的解释;会计假设、要素科目形成的知性概念之网,与经济学范畴并驾齐驱,并且是取得广泛认同的社会认识。

二、会计理念对财产性法律、道德关系的解释与呈现

财产是经济基础的载体,会计的反映监督职能与法律、道德的关注是不同层级、角度,又互为依托的,它们共同指向财产、财富背后的人与人的互动关系及社会秩序。

(一)财产权利与罪责以会计借贷符号化的集中展示

追逐财富是人类天性的一部分,正是“用利益与交换的共同纽带,把文明世界的各国社会联系在一起”(罗伯特.索贝尔,2002)。其行为有一个精致的,由法律规范构成的,反映人类文明认知成果的逻辑链,即所谓恢恢法网。这个法网可以用一张有借有贷,借贷对应的会计科目分类表集中整合,表达如下:

如下表所列,把别人的钱转移到自己的腰包中,在会计上是主体与对方之间的借入贷出关系,反映会计主体资产的增加和取得途径,是资产与权益(责任)的关系。如何实现这个转移则是一个社会活动问题。在法律形式上分两个大类,第一大类是国家保护支持的,通过正常的民事财产法律行为取得,此类又可分为消极方式和积极方式(钟秀勇,2016)。消极方式,以支配权为要素的排它性绝对民事关系,即在他人处获得对自己合法拥有的知识产权和物权(房产等)的尊重。积极方式中,借方以物权请求权、占有保护请求权,以及因劳务、合同、侵权、无因管理、不当得利而形成的债权请求权为要素的相对民事法律关系,将贷方的财产转归自己。其中劳务之债、合同之债是全社会主流的主导性财产转移方式,在相关法律基础上,由当事人以合同自主设定。

据统计公告,2018 年我国有从业人员7.75 亿人,仅农民工2.88亿人,有1.1亿的市场主体。他们以买卖合同、劳务合同等方式,凭借智力体力,通过辛勤劳动、公平交易,完成在中国这个统一大市场内的主流财产由甲主体转移至乙主体的活动,即财富由会计语境下的贷方向借方的合法、合理、合情转移,在转移中实现增值,体现出市场经济中人与人合作共赢的文明法则。这部分也是会计最为关注的,因此,在市场主体内的主要转移活动,都纳入因它而生的会计核算、监督、评价、揭示体系,这方面最成熟的标志是上市公司公开会计年度财务报告。

第二大类是国家依刑法打击的非法取得财产行为。也可分为消极方式和积极方式(刘凤科,2016)。消极方式中有毁坏财产罪和不履行债务罪(含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罪),虽不直接增加借方的财产,但减损了他人现实或未来作为“借方”的合法财产。积极方式中“借方”是非法取得财产者,按恶性由小到大和手法的“文明”程度排列,如:凭权力让他人主动改变其所有权,“送”钱上门构成的受贿罪;依某种便利地位,构成不改变他人所有权,但影响其使用、收益权的挪用罪等。

一正一反表明,追逐财富的正常途径是勤奋劳动、诚实守信、合作共赢。国家力量对物权给予“所有权证”级别的神圣保护;对频繁的商事活动和劳务行为,在基本法基础上主要推行当事人合同自治保护机制,辅以公证等社会救济制度;对犯罪行为主要以公诉方式追责。“刑仁讲让,示民有常”,彰显罪罚相当的文明理念。这与复式记账的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原则形成一种同构关系。

(二)企业会计报表内容对法律、道德等社会规范的贯彻

资产负债等报表的形成过程,即会计核算本身就是按会计法、会计准则产生的,是有规制的产物。不仅如此,它反映的会计主体活动内容,也是在法律法规的规制下完成的。

工业企业的资产负债表的左边,主要反映人们在生产过程中面对自然、劳动对象,加工生产为产品时的内部责任关系;是公司制企业享有的法人财产权,按公司法人治理结构行使占有、使用、收益、处置权的物质载体;揭示内部整合资源、组织生产过程中遵守相关法律、内部制度的信息。如货币资金有现金管理法规,债权方面有票据法等规范,固定资产管理方面有物权法、房产法,无形资产方面有知识产权法;生产过程有安全生产责任制度等进行规制。具体金额反映着被规制活动的规模、结果、可追溯的定量信息。右边就是人与人即会计主体与其它平行合作主体之间在社会经济活动中的横向的契约化的外部生产关系。现在,这种关系既由法律规制,也由商业习惯、道德伦理规制,三个方面有机统一。从内容看:

第一层面是左与右、资产与权益,也就是笼统而言的经营权与所有权的关系。公司制企业主体以总资产对权益方承担有限责任。其中的股东与公司是按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原则,基于公司法基础上的招股说明书具体约定的权力与责任关系。银行与公司依合同法订立借款合同约定双方权利义务。国家与公司依税法确立的权利义务关系。

第二层面是负债与所有者权益,反映的是所有者与债权人面对会计主体的法人财产权所具不同的间接的相互关系。所有者必须遵守风险与权利对等原则,优先保障债权人合法权益。所有者在经营中,或者是参加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活动中,要诚信经营、诚信决策,保证公司债权人本息利益安全;但债权人必须放手让所有者主导的经营团队在经营中主动配置资源,提高利用效率,实现价值最大化,双方在合作中实现利益共赢,在破产清算中按债权优先程序,实现各自的权益。

第三层次上是债权人之间、所有者之间的内部关系。债权人之间的关系集中体现在谁可以优先受偿、同序列受偿比例上。所有者之间的关系集中体现在重大事项决策和收益分配上。所有这些,是重大的基础性法律关系,由公司法、破产法、担保法、合同法这样的法律规范及公司章程进行规制。

在实践层面,去年全国1.1 亿个市场主体之间的绝大部分关系并不是靠那些精通法律、精通商业习惯的专业人士维系和处理的,而是普通人面对现实,以互利合作的理性权衡为基础实现的。孔夫子说:“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人类日常追逐财富、创造财富的等价交换行为和公平、正义、尚礼的道德价值是正相关关系。实际上,利与义的背离只是个案、极端,宋明理学家的问题是继承董仲舒“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的思想,把利义关系的矛盾极端化、普遍化、绝对化。相反,等价交换就是利人利己,是人类群体性活动的常态,损人利己、损己利人、损人损己都是偶态,不管善恶,都不可持续。随着社会在人们自发的经济权衡基础上,让国家、国际公共力量,以法律、条约形式的介入,商业习惯的完善,“抑恶扬善、执两用中”机制的建立健全,利义关系协调性日益提高,对抗性更趋弱化。法律规制与交易习惯、道德规制之间也形成双向补充关系。发展数字经济,生产与消费可以无缝对接,使生产在微观上的个别性与宏观上社会性实现有序耦合,为利与义的协调又展现出强有力技术支撑愿景。

我们发现,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可以从会计主体出发,与儒家“仁者爱人”伦理主张形成互相诠释的表里关系。

三、会计理念之于重大历史事件的解释能力

资产负债表中的负债及所有者权益部分,对一些突出的、影响社会整体发展格局的重大政治历史事件也具有简明的诠释能力。

高税赋导致企业商务活动不堪重负时,资产负债表中应交税金就大幅上升,而所有者权益中未分配利润就随之下降,甚至变为负值,减损企业股东的财富。历史上迷恋君权神授的英王詹姆士一世,为摆脱斯图亚特王朝的财政窘境,在1603年至1640年之间的每一届议会上都跟众议院发生税收改革争议。尤其是1635年在全国范围征收船税,使议会和国王关系破裂,拒缴税收的民众被他指控违法,逼迫民众抛弃法律保护寻求政治行动,引发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以1773年英国殖民者茶税法,引起的波士顿倾茶事件为导火索。1789年由于财政困难,国王路易十六被迫召集三级会议,会上他企图向第三等级征收新税,进而引发法国大革命。其背后都是资产阶级的经济崛起与国家政权的封建性之间的矛盾。资产阶级的经济利益,表现在产生于文艺复兴时期的复式记账会计报表上,就是所有者权益,国王的税收就是一项负债,增税构成债权人与所有者之间简单的此增彼减“零和博弈”矛盾,当其激化时,革命行动就在所难免。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揭示的剩余价值原理,尤其资本家对绝对剩余价值的榨取,在十九世纪的英国引发的惨无人道,表现在资产负债表上就是“所有者权益--未分配利润”项目随掘取欲望地非理性扩张,直接威胁工人维持生存的最基本的“应付工资”份额,使之非理性减少,把资本家、工人之间“有钱者出钱,有力者出力”的合作关系转化为尖锐对立关系,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随之成为不可调和的对抗与斗争,促成共产主义运动的兴起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后来,随着8 小时工作制度和以福利资本主义为代表的制度性自我完善,矛盾相对缓和,资本主义进入“垂而不死”的状态。

四、会计理念对助推经济社会发展思想的整合性解释

尽管至今人们看法并不一致,但是,“五四运动”提出打到孔家店口号的动机的确是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救亡图存愿望在文化层面反省的结果。与此同时,西方则在反省现代资本主义对欧洲封建主义全面胜利的精神动力。其中,著名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的成果虽然受到托尼等人的实质性质疑、批评,但是在深度上至、今无人企及,仍具代表性、权威性。事实上,马克思恩格斯早在《共产党宣言》中就指出“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这个事实,并以此为基础提出无产阶级面向未来的革命主张,虽然他们没有使用“资本主义”这个概念。

(一)对现代资本主义精神的揭示

从会计视觉,可以集中表达这种进步思想的载体是财务会计利润表,也叫损益表。利润表总体上反映人类活动与自然能量转换的实现程度,以收支余体现生产成果。但上升至文化哲学层面,在社会不同利益主体活动链上,还有更为深刻的意义。

浅层意义上,直观说就是收入大于支出,才能产生剩余。在前资本主义时期,做大收入方面是不排除公开掠夺的,压缩支出方面是容忍葛朗台吝啬刻薄的。马克斯·韦伯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一书中既提出“资本主义精神”概念,又从不同的阶段、地域、形态,对资本主义做了多重界定,有:前资本主义、现代资本主义、理性资本主义、冒险家资本主义、政治资本主义、政治的冒险家资本主义、投机性资本主义、贱民资本主义,掠夺式资本主义,并且给予相应的特征描述(马克斯.韦伯,2010)。

韦伯说,基督新教加尔文教派面对中世纪神学思想形成的主流社会思潮,提出每个人都是上帝的选民,以其勤奋和节俭获得上帝的选票。认为是这一思想激发清教徒的创业精神,催生出现代资本主义。我们将其含义套入利润表中,就是要人们理性地以勤奋劳动方式做大收入,以审慎节俭方式控制支出,利润由此做多还不是目的,而是为了赢得上帝的选票、增加上帝的荣耀,证明自己是上帝的前定选民。加尔文教派是将世俗中实现财富积累的市场经营活动与修行结合起来。

韦伯分析对我们启发最大的有两个方面(马克斯.韦伯,2010)。

1.前资本主义的特征:

①没有长期持续的企业经营,即商业主体、行为、行业具有临时性;

②理性的使用资本、组织劳动尚未成为决定经济活动的主导力量,即生产活动的组织化程度不高;

③看不惯或忽略不求排场,力避无益的开支、不有意追求享受权力,不安于自己获得的社会声誉的自制、诚实性企业家,甚至认为这才是“财迷心窍”,即经营者缺乏理性、谦和的品质。

2.加尔文教派催生出的现代资本主义的特征:

①自由的货物交换,即自由市场制度的确立;

②经营活动与家务活动相分离——职业化,即生产经营活动摆脱家族血缘关系的影响;

③会计核算,即以理性化的复式记账,对主体活动进行定量控制、评价;

④劳动经营有场所、有组织系统,即空间上集聚,由理性化、条理化的技术工艺规程支撑的工厂制;

⑤劳动者身份自由,即直接生产者从封建土地上分离出来,创造出自由工资劳动者阶层,以利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

⑥以持续经营追求利润,即经济生活的商业化,为别人、为出售而生产,以保本不亏损为底线,避免不计成本行为;

⑦依据合法、平等、诚信等现代经济伦理开展经营活动,即将这些伦理原则,在制度层面上得以贯彻:以保护财产权为特征罗马法原则得以继承;理性化的国家行政治理制度、诚信为本社会制度得以形成。

显然,在这种现代资本主义中,企业化的经济行为以持续经营和法律道德、社会责任约束为前提条件时,只有不断创新,给社会提供有效的商品和服务,赢得足够多的客户,才能使收入增大。在要求企业合法经营,实行劳动者参加“五险一金”、最低工资以及环保补偿制度,在企业之间有充分的竞争的环境下,支出要小,就要理性地组织生产经营活动,要节俭、审慎,压缩不必要的开支,要提高组合效率,追求技术进步,改进工艺、优化管理,只有这样才有多的利润,才能在竞争中获胜。

社会主义是被马克思定义为在资本主义大工业生产基础上产生的更高形态,现代资本主义的这些特征是它的逻辑起点,也是它应当具有的特征,它将在此基础上以革命手段消除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促进社会的全面发展。

(二)对中国未能产生早期资本主义的文化性揭示

中国未能自发地在明清时期产生资本主义,不在于对追逐财富的动机没有资本家强烈,而是主流经济没有形成会计学语境,收入与支出互相配比的持续经营理念对贪欲的理性管理机制,使社会偏好止于追逐无本生意和奢靡生活。

韦伯指出“资本主义精神与前资本主义精神之间的区别,并不在赚钱欲望的发达程度上”。《大学》所谓“财悖而入,亦悖而出”,“悖”财,必是不可持续的,是一次性的。行为必有代价的伦理原则,体现在经营活动上就是先耕耘后收获,有收入必有支出、收入与支出应当配比,只要是持续经营活动,支出就如影随形、接踵而至,而且是先于收入发生。历史上,形成“有收入必有支出”即支出不能为零的理念,比追求无本生意、一本万利和人无横财不富的理念,对人类进步史来说更为重要。社会只有发展出有资源凭借、有本钱有支出的持续买卖活动,才是财富积累走入正途的成熟标志。以此为基础,辅以“经营活动与家务活动相分离——职业化”对个人、家庭不确定因素的组织化排除,贪欲就被贯彻持续经营原则的一系列体制机制所控制。这是会计视觉下我们看到问题的一个方面。

另一方面,没有形成甚至本能排斥持续经营升级版“利滚利”的扩大再生产模式及相应的社会环境,尤其法治环境。在会计报表架构中,利润表的最后一项是当年的未分配利润项目,链接的是资产负债表的所有者权益项中的未分配利润年初与年末增加额,它与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增加额遥相呼应,反映会计主体,公司或个人年度财富增加数额,是再投入中筹资活动的的基础支撑,从而保证再生产过程是扩大形态,而非简单再生产,更不是缩小再生产。只有如此,企业才处于生存基础上的发展状态。随之,与扩大再生产经营过程相适应,进行不断的人财物组织结构调整,深化技术创新,使企业在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免于被对手淘汰,强化全社会财富稳定增长的内生动力。

(三)中国及东方文化在现代化中的潜力与前景

安东尼·吉登斯在给《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写的《导言》中指出:“韦伯认为现代资本主义在西方的出现,乃是各种事件在历史上特殊耦合的产物”,其中新教伦理观念是促成这一历史的“有效力量”(马克斯·韦伯,2010)。

反观中国传统文化,有利于促进工商业发展的思想不绝于经史子集。清末进士陈焕章在他1911年美国出版的博士论文《孔门理财学》一书中指出,周易“《系辞》这一整章,完全是关于中国理财发展的历史论述,……宋代学派(理学家)没有认识到技术发明与物质福利是文明发展的主要原因”。《系辞》中“富有之谓大业,日新之谓盛德,生生之为易”、“备物致用,立成器以为天下利”、“举而错之天下之民谓之事业”“理财正辞,禁民为非曰圣”,都是重民生、重理财,发展经济的思想之源。经此提示,我们发现《系辞》思想与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有很多相近。《系辞》中关于神农氏“日中而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之说,被孙中山先生在《建国方略》认为是交易时代的“百货之中介”、“金钱之先河(这是先生研究货币起源、本质的独到见解)”。我们用孔夫子“会计当而已”的古老表述,就可以演绎出今天会计核算的配比性、谨慎性、相关性等原则,以及公允价值存在的必要。

就韦伯认为新教伦理中助推现代资本主义发展的那些核心理念,我们也是“早已有之”。《尚书·大禹谟》中有“克勤于邦、克俭于家”。从舜对禹谈话算起,有4000 多年,从晚尚书出现,有1700 年。不过,我们没有将其上升为追求实现人生价值的必由之路,即在大规模的经济组织活动中,成为活动主体追求人生价值(上帝选票)的必然途径,因之,没能成为促成东亚文化圈在明清之际率先于全世界走上现代化道路的精神动力。

但是,近百年,东亚经济的快速发展,特别是中国四十年改革开放带来的全球性变化说明,儒家为代表的东方文化,一旦被炮舰激活,同样会有支撑走上现代化道路的本土基因,现代化并非只能在西方文化之树上才能开花结果。事实上,西化和现代化是两个有因果关系的不同概念。现代化之果首先在西方结出是客观事实,影响我们今天生活方式的机器、电力、电子信息、互联网及相关行为标准,都首先出自西方,西方文化有孕育现代化的丰厚土壤。但是西方这块土壤也是在不断改良、演化中,才生长出现代化之果的。

现代化是人类告别农业社会,步入工业时代,面向未来融合共进的文明发展概念。它是不拒涓涓细流的滔滔江河,随着流域的扩展,汲取着各种传统文化的有益养分。中国人为给“子孙存钱而节俭”,跟西方基督徒为“成为上帝的选民而节俭”一样,都可以促成国民财富分配中再投资所需的高储蓄率,进而激发出社会高增长率。但这个激活,不仅仅是观念上与原有文化养料的结合,而且是在制度上,尤其在微观市场主体的运行制度、机制上形成有效结合。

1978年以来,面对当时的国有、集体经济,人浮于事、效率低下,企业潜亏严重,财政补贴不堪重负,城乡就业压力空前增强等问题,中央果断将工作重点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中心,使由民做主、万众创业的市场经济成为大势所趋中的必然选项。随之,进行的放权让利、利改税、承包制、转换企业经营机制、企业财务会计推行“两则两制”、以公司制为标志的现代企业制度改革,辅之以财政分税制、社会保障、商事制度以及投融资体制改革,使企业自主参与市场交易活动,主体地位得以全面确立。产权明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科学管理,使持续经营有了制度保障,理性地使用资本、组织劳动成为可能;会计核算真正成为确立、界定经济关系的基础手段;劳动者因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具有完整的自由选择能力;追求利润为标志的价值增值,实现股东财富最大化成为企业存在的当然目标。市场、法治、诚信、平等、竞争功能日趋完善,整个社会活力爆发,中国在亚洲四小龙之后,一跃成为世界第二经济体。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所以成为二十一世纪的世界亮点,从微观会计主体的角度,从利润表以及资产负债表的整体关系看,就是基于优秀传统文化的激活并且被制度化为具体改革措施所取得的结果。企业不再靠财政无偿拨款的补贴生存,而是以经营努力取得收入为第一选项,持续做多主营业务收入。依托现代金融制度,在国际、国内两个大市场中进行资源整合,组织技术创新。在区域之间不是有资源就能像过去有宝石者一样处于主动的财富优势,而是看是否有转化为经济竞争的能力。1989 年世界500 强排行榜上,美国通用汽车公司位居榜首,我国没有一家工业制造企业入选上榜。2018 年有129 家,首次超过美国企业数。机械制造公司中主营业务收入成绩骄人的华为公司7212 亿元,已是美国通用汽车公司的70%。对主营业务成本进行有效控制,影响最大的是邯钢“模拟市场核算,实行成本否决”模式。利润及其分配跟扩大再生产切实联动。

康德说:“理性的实行总是受限制的,有缺陷的”(邓晓芒,2015)。会计理念在“内在运用”时,面对的是有条件,其解释能力自然也是有限的。比如,它对辛亥革命、农村土地承包制改革的解释就无能为力,原因是其根源性要素,还没有进入现代工商经济循环体系,不能以货币方式计量、表现。土地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社会中是解决温饱的最基本的生存资料,政治权利分量很重,不是简单的是经济活动中的一个不可或缺,但只是其中之一的要素。由此也可以看出,货币计量是现代会计假设中更为基础、重要的一项假设,是会计与会计环境的交接点,会计必须接受它的限制(苏新龙,1996)。

猜你喜欢
资本主义
国际金融垄断资本主义是垄断资本主义的最新发展,是新型帝国主义
对资本主义及其发展趋势辛勤探索的力作
——《资本主义及其发展趋势的比较研究——基于国际理论家的视角》评述
“资本主义”认知视域的拓展——科卡的历史阐释及其启示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剥削的两重批判——基于《资本论》第一卷的思考
我的黑帮祖父对美国资本主义的认识 精读
21世纪西方资本主义批判理论的新进展
重读《英国工人阶级状况》——对当代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进行再认识
马克思的资本主义生态批判思想
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发展趋势
强迫、剥削的不正义性与全球资本主义剥削体系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