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华明
2009年,中国先后发生两起钴-60辐照(1)参阅媒体报道评论主要有:曲昌荣,“杞人忧钴”,真相为何没跑过谣言?人民日报,2009-07-22;邓红阳,河南杞县“核泄漏”谣言发难的前前后后,法制日报,2009-7-23;李宁、石玉,河南杞县放射源谣言致居民外迁事件调查,第一财经日报,2009-7-20;谭万能,番禺钟村钴-60放射源被卡48天,南方都市报,2009-12-15;王雪,卡源事件未对环境造成影响,大洋网,2009-10-16;张小磊、刘文晋,广东番禺一处辐射源被卡48天未发生泄漏,金羊网,2009-12-15.装置卡源事件:河南省杞县利民辐照厂钴-60事件和广州市番禺辐照技术研究开发中心钴-60事件(以下简称钴-60事件)。6月的杞县钴-60事故酿成“杞人忧钴”,演化成影响重大的公共安全事件;10月的番禺钴-60事故处置过程的信息披露,受到舆论和公众质疑。两起相同类型的钴-60事件的发生原因、危机演进、处置过程及后续影响异乎寻常,认真审视和深刻反思其经验教训,有助于深化对于风险社会的当代特质的认识,并有助于制定改变发展与风险困境的规避警策和公共危机应对策略。
对于杞县和番禺两起钴-60事件的发生演变情况和应对处置过程,通过查阅档案记录、参阅报道资料和实地调查访谈而取得:笔者以市应急管理专家身份查阅广州市政府应急办《番禺辐照技术研究开发中心钴-60事故处置日志》(属机密档案,不允许引用),访谈处置人员;参阅境内外媒体报道评论10多篇。(2)钴-60是金属钴的放射性同位素,通常以中子轰击金属钴制取。钴-60放射源照射物品,能达到消毒、灭菌等作用,因而广泛应用于农业辐射育种、防治虫害和食品保藏,工业辐射加工、消毒、处理废物,医学放射治疗肿瘤等。因3米以上水深可屏蔽辐射,故钴-60放射源一般储藏于储源井内.先后三次实地调查访谈广州市番禺辐照中心相邻的商铺5家、社区(祈福新邨)居民26人。
河南省杞县利民辐照厂是民营企业。2009年6月7日凌晨2时许,工作人员使用钴-60辐照辣椒粉作业时,货物突然倒塌,砸倒了护源罩,致使放射源不能回到贮源井内。14日,辐照室飘出烟雾,这是由于货物长时间大剂量辐照积热发生自燃。消防员向辐照室注水约400吨,扑灭了火。环保部核与辐射安全司组织专家组赶赴事发地指导,确定机器人作业排险的总体思路。
7月5日,百度“杞县吧”自称杞县人发帖:听家人说县城发生了“核泄漏”。此帖在百度、天涯等论坛快速传播。10日,网络流传一则“开封杞县钴-60泄漏”帖,引发猜测和议论,谣言不胫而走:“利民辐射厂泄漏了,整个县城都会被污染”“已经有人被辐射死了,县城已经不能呆了!”有人听信谣言,弃家去外地避险。[1]
12日,开封市政府新闻发布称:“卡源情况不属于辐射事故。环保部专家认为河南省有关部门措施得力,确保了放射源至今完全处于安全状态。没有发生任何泄漏,没有对周边环境造成放射性污染,也没有任何人受到辐射伤害。”[2]然而,谣言并未因新闻发布平息,而是持续发酵。14日,从腾讯网转天涯论坛帖称:现在已经没有办法了,许多国外科学家都过来了,可还只是坐以待毙……
17日,两个遥控机器人进入辐照现场作业,一个损坏被强行拉出,另一个被卡住。中午,便有人发帖称:“辐射非常厉害,机器人进去就融化了!”“吸口气都会中毒”“5点钟要发生爆炸了!快跑吧,50公里外才安全!”[3]87众人恐慌加剧了,事件迅速升级,杞县大批民众携家带口冒着近40度高温仓皇外逃。短短两三个小时,106、310国道以及乡村公路上汽车、拖拉机、三轮车等都坐满了人,涌向周边县市“避难”,交通严重堵塞。
17日下午,杞县党政召开紧急会议,布置乡镇干部深入各村劝阻群众,做解释工作。16时,电视直播县长站在辐照室大门前接受采访:“我现在所在的位置就是辐照厂,身后就是辐照源,省市县的干部都在这里。大家看,这里非常安全!没有发生泄露,也不会发生辐射,更不会发生什么爆炸!”[1]杞县领导干部全部上街走巷,面对面劝说群众。下午5时并未发生“爆炸”,传言不攻自破,于是有人陆续返回。
17日21时,开封市再举行新闻发布会,称放射源处于安全状态,没有对周围环境造成辐射污染,号召民众不要听信谣言,返回家园安心工作和生活。通过速成培训干部、设立咨询台、出动宣传车、发放宣传单、电视报道、举办文体活动等,普及辐射安全知识。杞县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群众代表和媒体记者等组成事故处置现场监督小组(属第三方介入,为使群众信服)。
18日,河南警方锁定“放射源泄漏”谣言的5名传播者,1名以涉嫌编造、故意传播虚假恐怖信息罪刑事拘留,4名以传播虚假信息被治安处罚。
8月2日至17日,环保部主持形成《卡源事件机器人降源处置方案》,改造研制两台遥控清障机器人、一台降源机械臂机器人和一台全息摄像采集机器人。18日,50余人专家组抵达杞县。19日起,机器人对辐照室轮番清理,连续6天6夜不间断,出入辐照室163次,清理货物1吨多。[4]
24日20点25分,操作人员从操控室将倾斜的护源罩拉起,放射源自然垂落到井中,监控屏幕上表征强辐射的雪花点瞬间消失。至此,困扰杞县79天的钴-60事件尘埃落定。
2009年10月12日晚9时许,广州市番禺辐照技术研究开发中心工作人员对34个货物柜进行钴-60辐照消毒,因操作不当,致使货物柜门脱出,挡在放射源架和贮源井之间,造成卡源。16日,广东省环保厅、广州市环保局网站和同城媒体发布消息,称卡源事件“已经得到有效控制,放射源处于安全状态,故障排除工作正在科学有效地展开。经专业监测没有出现放射性物质泄漏,没有造成环境污染,没有造成对人员辐射伤害”。[5]17日,紧急联系处置杞县钴-60事故的机器人研究组来粤排障。备用方案是,用水将整个辐照室灌满封存。
19日,运抵番禺的机器人进入辐照室清障,排除了400多公斤重的载货车,但机器人却被卡。当晚,辐照室内发生自燃,所有货物全被烧毁,动用了20多辆消防车灭火。
21日,广州两家媒体发布新闻《卡源事件排障已取得有效进展》《卡源事件排障正在进行,未对环境人员造成影响》:“由于部分货物仍滞留其中,温度较高,出现辐照室内货物冒烟,采取喷淋水措施后有效控制了烟雾。经广东省环境监测中心监测,未监测到有毒有害物质,没有发生环境污染,亦没有人员受伤害。”[5]
22日,排爆机器人进入现场清障。
26日,同城媒体发布《卡源故障排除工作有序推进》新闻通稿:“有关部门和专家积极、稳妥组织处置,故障排除各项工作正按方案周密、有序地推进。”[6]
27日至31日,清障机器人再次进入辐照室,室外人工配合将货柜拉出。
11月14日至26日,机器人将阻挡源板的货柜栅栏拉开,清空贮源井和源板之间的障碍物。28日,钴-60放射源降回到贮源井内。历时48天,番禺钴-60卡源故障被排除。[5]
现代社会的风险特性发生很大变化,国外风险社会理论提出了值得关注和借鉴的观点,认为风险原因很不确定,具有不可预测性,一旦发生迅速扩散,比较难以掌控,公共风险增大,且指出“当代中国社会因巨大的社会变迁正步入风险社会,甚至将可能进入高风险社会”[7]。然而中国社会变迁超出了他们的观察,引发中国社会风险的复杂性也超出了他们的想像,不仅具有风险社会视阈所共有的风险,而且呈现中国社会转型期所特有的风险,表现出历时性和复合型,并且以更加频繁、复杂、突发的形式出现,走向全面系统风险。习近平关于抵御风险的深刻论述并提出总体国家安全观,对于认识当代风险特征、走出风险社会困境做到了理论自觉和实践自觉。在这种理论背景下,反思杞县和番禺两起钴-60事件显现的风险社会特质,引出当代风险的规避警策。
第一,社会抗逆力规避“被制造出来的风险”[8]27。吉登斯认为现代风险“是由我们不断发展的知识对这个世界的影响所产生的风险”[9]。辐照行业乃是科技的发展和应用,其风险成因是“被制造出来的”,尽管人们的理性试图加以控制,以规避对人类生存环境和自身造成的危险性,但调适与因应能力的脆弱性,还是无法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做到充分掌控与万无一失。杞县和番禺两起事故都是利用钴-60放射源进行辐照的科技企业,卡源起因一致:由于生产监管制度不完善以及玩忽职守,人工违章,操作不当;辐照室堆放货物不整齐、不稳定,形成倒塌隐患。杞县钴-60事故因为违章操作,使得堆放货物突然倒塌——砸倒护源罩(底部焊接固定不牢)——放射源与钢丝绳脱钩(钢丝绳年久失修、起毛老化),放射源架未能返回贮源井;番禺钴-60事故是在移动货柜过程中,因操作不当致使货柜门脱出,挡住了放射源架,导致放射源无法降回贮源井。两起钴-60事故皆因放射源无法降回贮源井而致使超时辐照货物引发自燃起火等严重次生灾害。
弥补风险社会抗风险资源不足的社会抗逆力(Social resilience),表明规避“被制造出来的风险”的可行性。社会抗逆力是把整个社会机体抵御风险的理性机制化,其中组织抗逆力是受到风险波及的组织尤其是企业的应变适应能力,[10]整合进日常管理监督制度和机制之中,形成常态韧性。由此引出规避警策:一是系统性安全管理。建立本质安全标准,强化依法监管,由点及面建章立制,人防物防技防三位一体,全链条全过程纵深防御,从源头上提升防范化解风险的实效。二是安全责任关口前移基础环节,重心下移一线员工。作为防范化解风险的实践主体和监督主体,职工群众既是一线的操作者、安全的维护者,更是事故的直接受害者,最终是防范化解风险的决定力量。[11]安全主体责任的落地方向,应是常态化群众性安全生产活动,变被动参与为主动介入,自觉预防、深入查改各类风险隐患。三是褒奖激励与惩罚约束机制。奖励判断和处理生产过程中的异常情况,重奖及时发现和化解安全隐患与风险因素;危险源排查不到位视同责任事故问责,隐患不整改视同安全事故问责。[12]四是堵塞管理漏洞。安全监管特别是辐射安全监管部门履职尽责,督促辐照装置不折不扣达标,杜绝类似钴-60事故重演。一些辐照装置建设时间早,技术、工艺和设备同新标准规范有差距,不能管而无效、得过且过,要切实整改到位,绝不允许带病运转。
第二,增强风险感知能力规避“日益严峻的技术风险”。贝克分析20世纪中后期科技灾难与公共安全议题:“在人类创新技术、技术造福人类的同时,日益严峻的技术风险也加大了人类危害自身生存的可能性。”[13]133现代科技在技术不完善、风险不可控的不确定性下运行,与日益显现的科技副作用联动,衍生出概率小但后果严重的安全事件,跨界性交互和发散性渗透,成为社会矛盾和问题的生成诱因。[14]科技风险处理失当或不及时,极易引发恐慌性事件,其严重后果不容低估。杞县和番禺两起钴-60事件,都调集全国最权威的核与辐射及自动化控制的专家会商对策,都制定了两套处置方案(第二套是注水灌满整个辐照室,长久封存),最终都是通过机器人清障排除。杞县钴-60卡源后,“环保部工作人员带领专家来到辐照厂,还带来了两台机器人。专家们在大厅里进行探查预演时,机器人陌生的面孔和‘咔咔’的响动引来越来越多围观群众,传言又一次悄然传播,‘看来事情很严重啊,不然怎么会派机器人来呢!’”“机器人处置发生障碍,厂区大门外围观群众出现骚动,各种猜测甚嚣尘上,有传言更精确到‘下午5点就要爆炸!’”[15]对带有辐射性质的项目特殊敏感,在事故处置时非同寻常的举动和气氛,极容易造成公众的神经质和恐惧症。
现代科技的高度复杂性和分化细致性,造成风险认知和学习的障碍,加长认识风险、感知风险的时间,使得社会和公众对于风险“知识缺位”。[16]即便是科学专家,所掌握的知识也往往局限于某一领域之内。贝克认为“只要风险没有获得科学的认知,它们就不存在。”[13]93也就是说,伴随科技不确定性的增长,未被认知的可疑风险的灰色区域剧增,风险难以在早期被察觉,不能准确预知严重性和后果,“知识缺位”变成风险的一大来源。作为典型的技术风险,当危机突然爆发时,社会系统不仅对风险的感知滞后,有效应对时间延迟,还结构性反应落差,陷入无知摸索、人人闻风丧胆的负面“认知”,构成风险应对的行动困境,进而加重风险“知识缺位”状态,风险随之放大递增。[16]
科技加速发展使得公众对此类风险的“知识缺位”更加扩大,而涉核和放射性技术利用项目呈不断增加态势,其影响的难以认知性和不可估量性,陡然推高大众的风险意识,相关项目屡屡受阻(至今番禺和杞县两起事故企业均处于停产状态),乃至杯弓蛇影过于敏感作出反向性臆测:“高新科技研发中心”被认为或是核与辐射产业,“生态环保工业园”被认为或是危化品企业,“循环经济园区”被认为或是垃圾填埋场,如此等等,显示“邻避”风险已逐渐从核电站项目向核与放射性技术利用及化工项目扩散。[17]
面对科技风险“知识缺位”状态,唯有增强科技风险感知能力,加强社会对风险信息的全方位沟通和认知来弥补。风险知识是客观的,它的积累可以引导公众客观地判断和评估风险,对可能产生的疑惑和谣言会有自然调节效应,在一定程度上减缓对于未知的焦虑。[18]直接的实例是,杞县钴-60辐照厂职工以及附近村民都没有外逃,且对那些谣言不以为然。有关事件信息了解的多与少,与人们应对行为呈现正相关。科学认识和正确应对突发核与辐射事故越来越成为公众日常生活的重要知识,在风险因素形成早期即让公共领域介入,增强科技风险知识公益性宣传普及,譬如公开钴-60的工作原理,何等情况下会产生危害,发生事故时可能产生的影响,遇到风险时如何自我保护,以采取积极有效的方略,等等。着力跟进大众高新科技知识修养,进行公共安全社会心理干预,既能缓解公众因未知带来的莫名惧怕,还能使公众依靠知识储备过滤出错误信息,辨识和抵御谣言。[19]
第三,包容性风险防范参与机制规避“制度性问题所造成的风险”。[8]27贝克认为现代制度在提高了人们认识和应对风险能力的同时,又构建了更多更大的风险。[13]133对于两起钴-60事件,公众共同质疑制度设计问题:选址是如何考虑的?为何设计标准和质量不高?查看《广州市环境保护局辐射污染事件应急预案》,除了控制现场、环境监测外,在辐照处置环节可操作性差,处置方案要根据现场情况具体制定,并需上报环保部审批。从两起钴-60事件看,卡源事故发生后,仅依靠企业自身能力和装备,很难快速处置。企业缺乏专业人员和专业处置手段,预案中没有具体周延的处置办法。在舆论和公众的交互关注下,为了尽快解决问题,政府只好大包大揽,组织力量,讨论方案,调集装备,直接处置。因此,完善辐射事故防御体系,形成成龙配套、丝丝入扣的辐射管理网络,是运行安全和有序处置的基本保障。
非线性振动声调制技术需在试样的模态频率处进行低频激励才会产生较强的调制效应,故频率的选取会对检测结果产生较大影响。本文将非线性振动声调制技术用于复合材料冲击损伤缺陷的检测,通过合理选取高频超声激励频率,分析了不同振动模态及激励电压对振动声调制的影响。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对复合材料中低速冲击损伤缺陷进行有效评价。
当代风险的不可预测性以及个人化的特点,溢出效应往往会超越政府预防处理能力。[20]杞县钴-60事故发展到引发当地群众极度不安和恐慌,“杞人忧钴”而纷纷“离家外逃”。笔者调查广州番禺辐照中心比邻的商铺、周边的社区(广州最大的祈福新邨社区,常住人口超10万人),一些居民至今担忧是否已经受到辐射,迁怨政府在事件中信息披露公开透明不够,串联起来向政府部门讨要说法,要求公开事件处置的详细经过,公开相关数据和专家评估报告,为他们提供免费体检等。当代风险的发生和破坏力在时空上的不确定性,风险防控主体责任链条拉长,完全依靠传统的政府行政框架和应对手段不仅难以有效地预防风险,也难以降低风险所产生的破坏性影响,需要一个以政府为主导但又超越政府的风险治理制度架构,风险防范的制度安排和措施也不能只依靠个别专家来制定,而需要建立更具包容性的参与机制。这种参与机制并不是简单的被征求意见,而是在权力和利益平等的条件下进行有序有效的社会参与。[20]针对大多数辐照工作单位规模较小,缺少专业处置人员和设备的现状,通过法律手段、行政手段和经济手段,构建政府主导、企业参与、依托专业化处置队伍的辐照应急网络,快速有效化解危机,是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
第四,总体国家安全观规避“风险综合体”。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把握当今时代和中国发展的情状,认为各种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因素明显增多,各方面风险不断积累可能集中显露,各种风险往往不是孤立出现的,很可能相互交织、相互作用并形成一个风险综合体。[21]121提出完善风险综合治理机制体制,编织全方位立体化公共安全网,坚持问题导向,增强风险意识,强化底线思维,敏锐把握风险传递、转化、联动、演变的特点,谨防风险传染放大的连锁反应,风险防控科学化精细化,力争把风险化解在源头,防止小风险演化为大风险、个别风险演化为综合风险、局部风险演化为区域性或系统性风险、外部风险演化为内部风险、科技经济风险演化为社会政治风险。[21]122杞县钴-60事件以致成为国家环保部和河南省当务之急,开封市作为重中之重倾力应付,杞县及其乡镇所有公务机构和公职人员停止本职工作,近三个月全力以赴应对此事件。两起钴-60事件不仅严重影响当地群众生产生活和社会秩序,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还使当地政府处置敏感事件的信任度下降,伤害政府公信力。公众社会心理造成冲突,社会恐惧后患远远超越了事件本身,善后工作拖延复杂。境外媒体对两起事件从不同角度作了报道和解析,其炒作性微词发酵性诟病,很是刺激居民的不满情绪。现场处置人员因高度紧张和过度劳累,心理层面上放大风险,产生忧虑后怕,留下心理阴影;并没有受到实际辐照,也会有精神上的疲损和焦虑,归因于人们对健康危险的自我感受,部分取决于是否相信主管部门有能力和值得依赖,是否已经采取有效的行动控制辐射剂量。据调查,杞县钴-60事件后3个月接受治疗的抑郁症患者30%有相关性。[3]87-89还有对区域内人员徒生猜忌,甚至出现一定歧视。居民纠纷明显增多,家庭吵闹矛盾升级。波及区域内青年男女恋爱婚姻,总是忧虑对方潜存着辐射影响,纠结生育会不会影响下一代。[22]广州番禺辐照中心附近的公务单位在事件后纷纷迁走,一些居民因心理惧怕也搬离社区。[23]
作为风险领域研究尤其是防范实践的新进展,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总体国家安全观及抵御风险的重要论述,回答了如何认识当代风险,怎样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历史性课题,具有高屋建瓴的认识站位和有的放矢的现实针对性。构建国家主导的集多个领域多种安全于一体的综合安全体系,包括政治、国土、军事、经济、文化、社会、科技、网络、生态、资源、核、海外利益、太空、深海、极地、生物等诸多领域,并将随着社会发展不断拓展。[24]178在工作格局上,统筹外部安全和内部安全,国土安全和国民安全,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自身安全和共同安全。[24]258在风险治理上,认识和把握各种风险,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既要高度警惕“黑天鹅”事件(风险苗头和小概率风险),也要有效防范“灰犀牛”事件(风险聚集点和大概率风险);既要有防范风险的先手,也要有应对和化解风险挑战的高招;既要打好防范和抵御风险的有准备之战,也要打好化险为夷、转危为机的战略主动战。[25]在执行机制上,坚持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坚持常态减灾和非常态救灾相统一,从注重灾后救助向注重灾前预防转变,从应对单一灾种向综合减灾转变,从减少灾害损失向减轻灾害风险转变,全面提升全社会综合防灾减灾救灾能力。[26]
理性反思杞县和番禺两起钴-60事件的应对过程和深沉教训,对于政府因势利导应对公共安全危机,以下四点非常态应急处置的执行策略必须高度重视。(3)这四点策略参考了危机公关5S原则,即承担责任原则(shouldering the matter)、真诚沟通原则(sincerity)、速度第一原则(speed)、系统运行原则(system)、权威证实原则(standard)。本归纳有独到的定义蕴涵和工作语言.
一是速度第一。速度第一是公众衡量属地政府应急处置能力的第一标准。公共安全事件突发,属地政府放在第一位的是把控事态,尽快察知现状,区分不同情况,抓住主要矛盾,立即采取措施,在最短的时间内掌控局势,将产生的危害遏制住,将可能的后果控制在最小限度。这是必须采取的第一个操作性对策,只能采取这个对策。公众衡量政府有没有处置能力的判断标准,肯定是速度第一、能不能控制事态。速度第一这一标准的时间节点至关重要,稍纵即逝,必须在第一时间锁定事件的特点性状、动态走势,不贻误最佳处置时机,不使事态蔓延扩大、失控升级。具体操作为“四个一”机制:一套班子跟进(领导牵头和部门负责的专项小组),一套程序运作,一个口径提供发布信息,第一时间有力处置。
杞县2009年6月7日发生钴-60事故,当地政府以“事故未对环境造成危害,不必公开”为由,一月有余不通报情况,不接受任何采访,不允许作出报道。直至7月12日才召开新闻发布会,声称“安全无事,正在处理”。主流媒体信息的姗姗来迟,人们疑惑恐慌聚积发酵,给局部的别有用心的谣言留下传播空间,而谣言的弥散扩张,加剧社会焦虑,使人心惶惶,风声鹤唳,一有风吹草动便惊慌失措,民众遂以纷纷“离家外逃”而自救,使危机雪上加霜。人们最容易对未知的东西产生恐惧,对各种传闻会采信那些符合自己价值判断的方面,而在惊恐中下意识的选择就是随大流,这种“羊群效应”放大谣言的影响能量,使谣言歧变更多更快,难以遏制。
所以,政府和权威媒体必须先声夺人,抢先占领舆论制高点。在敏感的公共安全事件信息披露上,政府务必争取主动,引导舆论。两小时之内要有新闻通稿,并要不断续报、连报。因为谣言产生的周期往往是两个小时,这期间如果政府说话了,就获得了同谣言博弈的主动权。24小时内要有新闻发布会,否则就会不断制造出新的危机、新的突发事件。
二是担当责任。在公共安全事件中,公众始终关注的核心或焦点问题是个人利益问题。时至今日,公众格外关注生活质量、身体健康及生存安全乃至后代延续。杞县和番禺两起钴-60事件中公众最关心什么?乃是自身生存安全甚至子孙后代生存安全的问题。而面对公众关心的核心利益、关注的焦点问题,政府的态度极为关键,公众是非常在意政府态度的。属地政府必须根据担当责任原则采取一个基本对策,就是以高度负责的形象出现在危机中,即以人民利益为中心、群众利益无小事的负责任形象出现在危机中,比如主要领导靠前指挥、作出承诺,切实解决问题。
辐照是敏感行业,这个领域任何事情都极易引发可怕的社会恐慌,导致公共安全事件,在信息发布上持审慎态度本无可厚非。但是不敢担当责任,求稳怕乱,过分强调“避免引起恐慌”而不及时发布信息,往往事与愿违、适得其反。杞县钴-60事件中,当地政府的信息披露确实比网络传言慢得多,而且没有把处置过程及时客观地披露给公众。两起钴-60事件过后的新闻发布,都异口同声说平安无事:“没有发生放射源泄漏,没有发生环境辐射污染,没有发生人员伤害。”人们对此类说法有责备,也有反思,更有隐忧。以人员没有受到照射、环境没有受到污染为理由,以没事、平安为标准的说法,是远远不够的。有责任担当的做法,是要对事件加以评估,在此基础上给公众以正视听的详实说法。
三是真诚沟通。有的地方政府处置公共安全事件时,信息发布采取“统一口径”“正面宣传为主”“不能影响经济”“内紧外松”“内外有别”“报喜不报忧”“家丑不外扬”等“策略”。在当今信息网络时代,诸如此类的煞费苦心,无论动机如何,都不能控制风险,反而容易因为信息的不完整导致谣言产生,每每成为事态蔓延升级的导火线,致使公众心理愈发恐慌,反过来又会放大风险的破坏力,社会和媒体也会把矛头指向政府。正确的理路是:与公众真诚沟通,绝不能失信于民。当信任的社会心理能量不断壮大,谣言自然会越来越没有市场。
不确定性是谣言滋生的必要条件。杞县钴-60事件中,当地政府采取“保密措施”封锁消息,但消息却不胫而走,谣言四起。谣言=(事件)关注度×模糊度×反常度。谣言总是伴随着事件情境的某种不确定性,事件信息不充分,事件影响无法预料,事件演变前景难以预见,因此感到焦虑,驱使人们作出种种猜测,把一些似是而非的东西联系起来,更多地掺杂进想象构造出来对局势描述的一种失真信息。谣言传播中的歧变使事件的不确定性进一步增强。杞县辟谣反而造成谣言井喷,政府公信力因官方信息滞后遭到公众质疑。在公共安全事件中封锁消息,或者在遮掩不住之后延迟发布,必将使政府处于极为被动的局面:既不利于突发事件的处理,更让事件有蔓延升级的危险,还备受外界“捂盖子”的指责而吞咽费力不讨好的苦果。以封锁消息的方式对抗谣言只能是掩耳盗铃、鸵鸟政策,不仅无法平息谣言,反而会使民众更添疑虑,谣言“绑架”公众的强烈破坏作用显现出来。从实际效果看,不公开也是一种谣言。与其花大力气追查谣言,不如直接消除谣言产生的社会心理基础,即公开公众关注的事件真实信息。公共安全事件的不确定性消除了,谣言就变成了无源之水。无论是在谣言出现之前、初始状态乃至扩散之后,政府和权威媒体唯有拿出直面谣言的真诚姿态,才有在与谣言博弈中胜出的可能性。[19]
四是反应适度。面对矛盾和问题胶着的公共安全事件,绝对不能漠视公众的真实感受和现场情绪,这种感受和情绪可能不正确,甚至是误解,举动可能过激,乃至不合法。但是,正如杞县当时的状况是公众在逃离,恐慌是真实的。永远不要公开埋怨公众太不理智,尤其不能通过媒体去指责,尽管的确公众有不合条不合规不合法的地方。杞县当时传言“造成泄漏直接辐射”,专家带来的排险机器人都被“烧化”,甚至“要发生爆炸”,这是缺乏核物理常识的。主要是因为辐照行业的“辐射”字眼加剧了群众的恐慌,事件骤然升级,大批逃离家园(杞县当时总人口为105万,坊间传言几十万人大逃亡)。如今,放射源辐照广泛应用于多个领域,如若发生意外事故,作为敏感问题,必须充分顾及公众感受及其心理承受。要尊重社会多样性和公众差异性,学会用怀柔的方式处理问题,讲求包容性和灵活性,善于妥协退让平抚过激社会情绪。攻略是把事件处置目标层次化,渐次递减,从最高目标开始,着眼于长远目标,立足于现实目标,保证次优目标,其他都可以妥协,使博弈成本降至最低。
风险社会之于信息网络时代,并不是所有担忧都来源于谣言,[27]也不是因为人们太愚昧,而是由于谣言太“风险”。虽言谣言止于智者,恐慌止于知情,其实却是任何人都可能信谣,谣言与自身利益关系越大就越多人“相信”。恐慌和好奇是人之常情,要求人人都成为智者未免不切实际。人类心理有一种特性,总认为坏消息的消息源头比好消息的源头来得可靠。[28]趋利避害是人之本能,即使所有信息都公开,仍然有人出于避险考量而“相信”谣言。因为同公信力相比起来,谣言往往显得更为“可信”。后果越严重越会信谣,所谓不求收益最大,但求风险最小。这不是无视科学,而是为以防万一。因此,要把高新科技行业的风险和危机估计得更严重一些,预案准备得更充分一些,这是必需的底线思维。
杞县钴-60事件早期由于当地政府与公众信息交流不够,对网络传言缺乏应对举措,导致公众疑惑不安,社会恐慌突然爆发,酝酿成群体性“离家外逃”的社会危机。前车之鉴,对番禺钴-60事件提供了处置的参照借鉴,但在一定程度上却使当地政府噤若寒蝉和反应过度。番禺有关部门一直在害怕“群众误传、媒体网络炒作现象”,唯恐出现类似杞县的“大批出逃”情形,故而只在政府部门网站发布了简单消息,广州两家媒体分别在第一版下角刊登新闻通稿(其后有两次续报)。笔者实地访问相邻的社区居民,尚有不少怨言:寥寥数语的消息,发布在部门网站和少数媒体不显眼的位置,别说人们基本上看不到,即使看到了,也不可能知道事故有多严重啊!事实上,直至2009年12月15日(事件处置结束后2个月),广州两家同城媒体作了题为《广东番禺一处辐射源被卡48天未发生泄漏》报道,这起事故的前因后果方才被当地居民和公众获知。由此引出的警策是,公共安全事件关乎公众的安全和健康,居民拥有知情权,也需要互动参与,属地政府须保证信息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与牵涉居民适时进行信息交流,互联互通,以事实安定民心,平息渴望了解真相的焦虑,消除由于信息不对称带来的猜疑,以便居民做好配合应对,从而真正保障公众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