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铜砭刮治在痰饮病保健与临证中的运用

2019-03-17 21:09刘宇黄秋祥关丽娟徐健莹李鉴基李道政郑静霞邓丽丽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9年10期
关键词:痰饮刮痧经络

刘宇, 黄秋祥, 关丽娟, 徐健莹, 李鉴基, 李道政, 郑静霞, 邓丽丽

(1.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内五科,广东广州 510370;2.上海问痧堂,上海 201108;3.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重症医学科,广东广州 510370;4.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护理部,广东广州 510370)

中医痰饮病是指体内水液输布、运化失常,停积于某些部位的一类病证。痰饮病多因外感寒湿、饮食不当或劳欲所伤,以致肺、脾、肾功能失调,水谷不能转化为精微输布全身,津液停积为患。现代社会,人们因工作压力大,生活习惯不良,劳欲体虚,贪凉摄冷,故痰饮病较常见。痰饮病多见于现代医学的慢性支气管炎、心力衰竭、肾炎、胃炎、三高症(高血压、高血糖和高脂血症)等疾病[1]。

1 痰饮病的病证特点及治疗原则

痰饮因三焦气化失常和肺脾肾功能失常引起的水液输布失常而致,与心肝脾肺肾五脏功能失调密切相关。痰饮致病多表现在阻滞气血运行、影响水液代谢和蒙蔽心神,具有致病广泛及变化多端等特点[2]。痰饮致病普遍见于亚健康人群或患者人群。根据《金匮要略》所述,可将痰饮病分为痰饮、悬饮、溢饮、支饮等4种。痰饮病证主要表现为身重神疲、大腹便便、咳逆气喘、肢肿寒冷、心下痞闷、心悸气短、胸胁闷痛等症状,舌苔白或黄,或滑或腻,脉弦滑或沉细。

因饮为阴邪,遇寒则凝,得温则行,故痰饮治疗以温化为原则,健脾温肾为治本之法。治疗时还需根据表里虚实不同,采取相应辨证处理,酌情采用发汗、利水、攻逐等治标之法。当水饮渐去,再给予温补脾肾、扶正固本的治疗。文献显示现代治疗痰饮病以中药药物治疗为主,可配合针刺治疗等[2]。

2 铜砭刮痧疗法治疗痰饮病

2.1铜砭工具铜砭的运用最早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代。随着冶炼技术的高速发展,其后出现的“九针”等器械逐步取代了铜砭在医疗领域的应用[3]。现代常用的刮痧工具一般有牛角、砭石、瓷器等,银元或铜币等也有使用。李道政先生几十年致力于砭术疗法,其在临床实践中发现,利用铜的优良导体的特性,铜砭能很好地引痧出表,所谓“无针伤肉,如拔毛状,以取皮气”[4]。铜为金属材质,具肃杀之气。铜砭在人体皮肤刮磨,砭板产生的共振和热量有利于将体内瘀结的痰饮等温化散解。

2.2痰饮为患辨证要点痰饮为患可见于亚健康人群和有明确病症的患者。痰饮为患的部位不同,其症状表现亦不同。痰饮为有形之阴邪,故痰饮形成以后,具有湿浊黏滞特性,表现为病证缠绵难愈。

亚健康人群见痰饮为患时常表现为困倦、面色油腻微肿、大腹便便、喉中有痰、不喜饮水、腹中水声振振、嗜食肥甘厚腻、大便黏滞、胸胁烦闷等,舌胖大,苔白或黄或滑腻,脉弦滑或沉细。以上正是俗称“三高”人群的典型表现。

具有明确病症的患者(多为呼吸系统疾病、心脑血管疾病、消化系统疾病等患者)若见痰饮为患,可根据痰饮为患的部位不同而分为:(1)痰阻于肺:或咳嗽气喘日久,或痰鸣有声,痰多色白,易于咯出,或伴有寒热表证,苔薄白腻,脉浮或滑;(2)痰蒙心窍:可见神昏癫狂,胸闷不痛,或昏倒于地,不省人事,喉中痰鸣,苔白腻,脉滑等;(3)痰蕴脾胃:可见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痞满不舒,倦怠乏力,身重嗜睡,苔白腻,舌胖,脉濡缓;(4)肝经痰郁:可见咽中不适,似有物梗塞,胸胁隐痛,嗳气,易怒善郁,苔薄白腻,脉弦滑;(5)痰动于肾:可见喘逆气促,动则尤甚,或浮肿畏寒,腰膝冷痛,晨泄尿频,舌淡,脉沉细,或头晕耳鸣,腰膝酸软,舌红少苔,脉弦细而数等;(6)痰留骨节经络:可见骨节疼痛肿胀,肢体麻木不仁,或半身不遂,或口眼歪斜,或见瘰疬,瘿气,结节,肿块,苔白腻,脉弦滑等。根据患者辨证表现的不同确定施治重点。

2.3铜砭刮痧施治痰饮病经络选穴顺序因痰饮病患者多体型肥胖,心肺功能较差,故首先需刮治双上肢经络穴位,以引气血下行,稳定上焦状态以免发生晕板等意外。上肢各经络选穴:(1)上肢双侧心经,重点穴位为少海、灵道、神门,主治心、胸、神志及经脉循行部位疾病。(2)上肢双侧心包经,重点穴位为曲泽、内关、大陵,其循行部位历络三焦,代心受过,主治心肺疾患。(3)上肢双侧肺经,重点穴位为中府、尺泽、太渊,主治胸满、气逆、心痛、烦闷。(4)上肢双侧三焦经,重点穴位为天髎、臑会,可缓解气郁胸闷,除湿降浊。

第二,需刮背部经络穴位,以调动全身气血,调理五脏六腑。背部经络选穴:(1)背部督脉,重点穴位为风府、大椎、至阳、命门等。督脉又称“阳脉之海”,取穴督脉可通一身之阳气,扶正祛邪,温化水饮。(2)背部膀胱经,重点穴位为大杼、膏肓、神堂、脾俞、肾俞等。其中大杼宣肺降逆,疏调筋骨;膏肓养阴清肺,补虚益损;神堂宽胸理气,宁心通络。以上3穴与督脉大椎又并称“阳脉四穴”,是铜砭刮治背部首先要刮的重要经验用穴。(3)刮治背部阳经循行部位,可温通阳气。

第三,需刮双胁肝胆经及肝脾在背部的投影区,起疏通气血、化瘀导滞的作用。选穴为:躯体双胁下部,重点穴位为肝经章门穴、期门穴;脾经大包穴等。诸穴共用消痞化积以改善胸胁闷痛。

第四,需根据临床主要症状或辨证选择刮治部位。若见痰饮凌心者,可刮任脉、肾经、胃经,重点穴位为膻中、中脘、灵墟、屋翳等穴;如痰饮犯脾者,可刮双侧脾胃经,重点穴位为周荣、中脘、天枢、丰隆等穴。通过调动肺脾肾三脏功能,达到宽胸导饮、化气化饮的目的。

最后,给予患者膝下排毒。即可分别刮足阳明胃经、少阳胆经、太阴脾经,重点穴位为足三里、三阴交、太溪、复溜、公孙、太白等穴,刮后以少油多磨的手法,用刮板零角度或小角度磨运相关经络皮肤,皮肤往往出现黑色排泄物,将痰饮邪气引邪出表,达到祛邪外出的作用。

2.4铜砭刮痧操作技法(1)操作范围相对要大。铜砭刮痧治疗患者采用整体刮治的思路,刮治方向大体向下,施治范围较一般刮痧法广泛。除背部作为刮治方案基础外,还需运用中医辨证思维选取经络穴位施治;(2)手法需柔和深透。铜砭刮痧操作手法特别强调“徐而和”,给患者施以耐受为度的柔和深透疏通之法,缓缓以入谷气而不伤正气;(3)时间相对要长。综合调治约2~3 h,局部调治约0.5~1 h;(4)点刮、线刮与磨刮技法相结合。针对穴位经络特点施以不同技法,如骨缝穴位施以点刮,一般穴位予以线刮,四肢井穴予以磨刮。四井排毒方法为其独创。(5)以刮透为标准。以局部不再出现新的痧斑,或皮肤毛孔充分扩张,或微微发红出现发热感、传导感为刮透的程度,尤其重视骨缝肉缝中的充分刮透。

2.5铜砭刮治注意事项刮治前需评估患者病情是否相对稳定。治疗需在餐后1 h余,取坐姿,放松舒缓,检查操作处皮肤完好。操作过程中因暴露肌肤,注意保暖。因经络淤堵,患者初次刮痧易出现明显疼痛紧张,易致患者晕刮,注意随时询问患者感受,调整手法。一旦出现晕刮,即让患者平卧,点按内关穴或极泉穴,待患者面色由青转润。刮痧后4 h方可沐浴;皮肤痧斑出现后一般在5~7 d可自行消退,初起有轻微疼痛和灼热感等属于治疗后正常表现。刮痧后要求患者辟谷1 d,适量饮红糖水,不能耐受者酌情清淡饮食,目的为充分顾护脾胃逐邪外出。刮治后往往出现轻微腹泻,矢气增多等现象,这是治疗后痰饮病邪向外的表现,若患者自觉轻松舒适无明显疲劳感则无大碍。

3 讨论

痰饮本为中医病理产物,在疾病的形成中又可成为致病因素,多见于为慢性病,病程缠绵,病情复杂,对人体健康影响较大。重视和调治痰饮病对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等大病、重病具有积极意义[2]。

3.1铜砭刮痧治疗痰饮病的可能机制铜砭刮痧以背部作为全身调治的基础。其原因如下:一方面,背部为督脉、膀胱经循行部位,督脉为“阳脉之海”,膀胱经则为人体循行部位最广,穴位最多,气血最为丰富的一条经络,其背俞穴与五脏六腑密切联络,且在背部直接投影于体内各脏腑,故有“膀胱经为十二经脉的核心”之论断[5]。另一方面,从六经辨证的疾病传变来看,太阳经卫外固摄肌表的功能失司则人体感受外邪而致病。背部正是太阳经部位,为人体感邪第一道防线。现代研究结果表明,背部结缔组织丰富,血管穿支数较多,密度也较大,背区皮动脉互相吻合成网,较粗的吻合支形成有明显方向性的纵行和横行的链式血管吻合。故背部刮痧能促进机体的血液循环流通,产生良性刺激,形成脉络至脏腑传导,改善脏腑功能[6]。同时,通过综合辨证,加减组合经络穴位的刮治可达到较好的保健和治疗效果。铜砭刮痧的机制总体上是通过对全身皮部施治,达到以经络之气引动脏腑之气,脏腑阳气得以振奋,脾气健运,肾阳温煦,水饮得化。

3.2铜砭刮痧疗法临床应用研究的前景刮痧疗法既往被认为功效偏于泻,适应症主要是一些外感类或疼痛类疾病或症状,大病、重病的应用尚属空白。铜砭刮痧疗法经过李道政先生的临床实践与推广,越来越多的医护人员和患者认识到刮痧疗法还有更大的临床应用空间[7]。其适应症已开始扩展到心肺系统疾病,且取得了一定效果。铜砭刮痧治疗疾病,一般每周治疗1次,连续10次为1个疗程,治疗后患者普遍反映身体轻松舒畅,神清气爽。铜砭刮痧治疗“痰饮”,最大特点是易于出痧,调动气血,发挥阳气温化的作用,将淤堵经络的痰饮之邪清理疏通。

目前,仍缺乏有关铜砭刮痧治疗疾病的大样本病例的对照研究,故今后应开展辨证理论指导下的全身整体刮痧与一般局部刮痧或者局部全身刮痧的疗效对比观察,以期能通过更科学的评价体系来评估铜砭刮痧特色疗法的效度。

猜你喜欢
痰饮刮痧经络
循经刮痧法治疗功能性便秘的临床观察
脾胃病从痰饮论治探源及经验
头痛不用愁 刮痧来解忧
年轻人不要盲目刮痧
关于经络是一种细胞外基质通道的假说
为什么刮痧要避开脖子这个区域
4个表现自测经络是否畅通
《千金方》与《外台秘要方》痰饮病方药探析
浅议“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
中医痰饮致悸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