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清莲,王 缙
(广西中医药大学,广西 南宁 530200)
中医思维是中医认识和诊治疾病的思维过程及其所体现的特征,其产生和形成,源于数千年来历代医家对于自然和生命的深刻体验与感悟。中医思维方式决定了中医学体系的建构模式,是中医临床诊疗决策的基础和疗效的保证[1],因此中医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中医思维模式。中国医学史是大一新生最早接触的基础课程,中医经典著作介绍是课程的主要教学内容,历代中医学典籍汗牛充栋,记载着前人与疾病作斗争的丰富经验与思想智慧,蕴含着中医认识宇宙自然和诊治疾病的思维方式。基于培养中医思维的教学目的,我校在中国医学史的教学过程中开设了9学时的古医籍阅读实验课,以此为例作介绍。
1.1 思维方式的差异 当代大学生从小接受的是现代自然科学教育,建立的是因果联系,形成了逻辑化、分析还原式的思维模式。而中医是以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为指导,思维方式具有宏观整体性、变易性、直觉性等特征。古医籍是中医药传承的载体,蕴含着精妙医理与精湛医术,阅读中医经典可以使学生认识到中西医的两种不同思维。
1.2 课程设置造成学生思维方式混乱 当前我国中医高等教育院校基本上同时开设中西医课程,学生同时接受中西医两种截然不同思维方式的课程,而且中西医一些相同词语如“心”“肝”“脾”“肺”“肾”等,其内涵上是不一致的,西医是实体和解剖意义上的解释,中医则是系统和功能的认知,这容易造成学生学习过程中思维混乱,甚至出现以西医思维方式理解中医理论和临床治疗方法的现象。中医古籍从不同侧面揭示了中医的整体观、辨证观等,是训练和强化学生中医思维能力的最好教材。
1.3 中医思维须渐进培养 中医思维的培养可以通过有规律地渐进式地学习和实践逐渐实现,需要一个从认识到熟悉,最后到应用的循序渐进、潜移默化的过程,即中医思维的培养需要遵循思维发展规律和中医思维形成特点[2]。中医思维模式的培养与建立需要从中医经典著作中汲取精华,正如王永炎院士所说“经典医籍所提供的科学原理至今仍是维护健康、防治疾病的准则,因此‘读经典,做临床’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中国医学史阅读古医籍实验课以转变大一学生思维模式、培养中医思维模式为目标。
2.1 教学目标 明确阅读古医籍实验课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明晰中医学体系是以中国古代哲学思想阴阳五行、天人合一等为指导建立起来的,了解中医学思维具有整体性、直觉性、变易性、中和性等特征;使学生感悟到天地对自然万物及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性,树立顺应自然的思想。
2.2 实验教学内容与时间 教学内容是阅读电子版的古代医著。课前教师精选历代具有代表性的医学著作,选择合适版本,利用图书馆、网络资源,制作古医籍的电子版本;编制古医籍目录及内容提要的电子版本。电子版本存储在阅读实验室的电脑和超星学习通APP上。实验教学时间分为2次,每次4.5小时。第一次实验安排在理论讲授完第三章《中医学术体系的建立》之后,内容是浏览和阅读中医四大经典;第二次实验安排在理论讲授完第六章《中医学的鼎盛与创新》之后,内容是浏览和阅读晋唐至明清的各个时期的代表医著。老师在教与学的过程中综合运用启发式教学、讨论式教学和基于互联网的教学法完成阅读古医籍实验教学内容,通过形成性评价激励学生思考、提问。
充分利用互联网+,建立超星学习通APP实验教学网络平台,实现老师-学生,学生-学生课前课后的无缝交流。
3.1 课前 教师在讨论区发布目标问题,引导同学进行阅读,探究古代医家发现问题的角度和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如设计“为什么中医可通过五官、形体、色脉等外在变化的合参诊治疾病?”“五脏化五气与喜怒悲忧恐是如何对应的?”“中医治疗疾病为什么必须因时因地因人制宜?”等问题,让学生自己寻找问题的答案,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用类比归纳法将有关知识进行总结归纳,如五脏与五志等,激发学生学习中医的兴趣,逐渐建立中医思维。
3.2 课中
3.2.1 朗读 由学习委员领读《黄帝内经》的重要篇章,可使学生迅速集中注意力,参与阅读活动,又可增强学生的古汉语语感。
3.2.2 分组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选出小组长。
3.2.3 教师演示、介绍阅读方法和布置阅读任务 教师演示如何在电脑上利用超星阅读器进行阅读,强调阅读古医籍要先阅读其内容提要及目录,从中选择想要详细阅读的内容。阅读任务是在了解医籍内容的基础上,找出原文来阅读并从中查找与中医整体思维、辨证思维有关的内容。将相关内容摘录下来,由小组长组织以小组为单位的分享讨论,汇总资料并选择出最能体现中医思维的段落。每小组推荐1人作代表在课堂上进行分享讲解。
3.2.4 阅读 前100分钟是学生阅读和小组讨论时间,学生在课前阅读的基础上完成阅读任务并进行组内讨论,讨论法可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学生将所读书籍通过思考和梳理后,向其他同学表述,变被动接收为主动思考学习,组内讨论加深学生对内容的理解。
3.2.5 分享 各小组轮流上台分享各自小组的阅读成果,不同内容、不同的角度的分享可使学生对中医整体思维和辨证思维有更深的认识,单位时间内学习到更多的知识。
3.2.6 提问 分享后是提问环节,教师和学生均可就分享的内容提问。提问环节可激发学生思考,促进自主学习和探索学习。
3.2.7 总结与点评 最后,教师对每个小组讲解的内容和表现进行点评,以鼓励和表扬为主,同时指出可以改进的地方。整个讲解分享由学习委员主持。
3.3 课后 教师会密切关注学生学习的进程,并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根据学生学习的情况给与个性化的建议。
教学过程中采用即时性评价与综合性评价相结合:课堂上小组的分享环节及学生的提问采用即时性评价;表扬和鼓励学生在课堂上提问和讨论,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综合性评价由个人阅读经典的时间与质量及阅读实验报告、小组评价组成,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全面评价学习能力。
古医籍阅读实验课上,小组的学习讨论比较热烈,小组代表在班级汇报的内容都切合要求,实验报告反映学生对于中医的整体观念、辨证论治等中医思维都有了初步认识。
在阅读实验教学中,宜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法。以启发式教学贯彻“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突出学生的中心地位;运用探究法让学生自己寻找古医籍著作中有关中医思维的描述段落;运用归纳法将有关知识进行总结;以讨论法促使学生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形成一种团队精神,调动每位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基于互联网的教学法则可拓宽学生学习阅读经典的时间空间,学生可以利用碎片时间阅读经典,遇到问题随时提问,老师同学都可参与讨论回答,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
重视课后汇总分析学生参与度、小组在班级分享的内容及深度、个人实验报告的内容,分析实验目标的实现程度,反思问题设计、教学设计的质量、反思教学方法,并及时修正。
历代中医古籍,是中医传承的重要载体,中国医学史课程中古医籍阅读实验课的设置,可使学生对历代医著有直观的认识,通过教学设计,让学生阅读相关章节,了解相关的传统哲学概念在中医学中的运用,了解古代医家诊治疾病的方法,有利于学生思维模式的转换和中医思维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