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之军
(贵州职业技术学院 贵阳 550023)
近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取得了长足的发展,高职院校的数量不断增加,人才培养的质量不断提升。高职院校的发展已经从规模化向内涵建设、双高建设转化,提质增效成为高等职业院校发展的头等大事。随着我国高考制度的改革,高职院校实行高考统一录取和分类招生并举的制度,使得生源越来越多样化。由于学生的文化基础、学习能力和个性诉求不同,使得“一刀切”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不同类型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甚至挫伤了部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加了学生管理的难度,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因此高职院校有必要实施分层教学的教学模式改革和开展分层教学模式改革研究,以促进分类招生背景下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分层教学模式是针对生源多样化背景下,不同类型的学生在文化基础水平、知识结构、学习能力等方面存在差异性的现实问题,在课程设置、教学目标设定、教学内容讲授和教学环节安排等各个方面充分体现教学层次性,突出教育实效性,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学习需求的教学方法。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最大化采用面向全体生源、分层优化、因材施教的教学思想,使每个学生都获得最佳的学习途径,获得最佳的个人发展[1]。
分层教学的理论依据来源于中国两千多年前孔子的“因材施教”教育思想和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布鲁姆的“掌握学习理论”以及巴班斯基的“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论语·述而》记载“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为此,北宋理学家程颐说:“孔子教人,各因其材”。朱熹在《论语注》中也认为“圣贤施教,各因其材。”而“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每个学生都存在两种发展水平:一是现有水平,二是潜在水平,它们之间的区域被称为“最近发展区”或“最佳教学区”。教学只有从这两种水平的个体差异出发,把“最近发展区”转化为现有水平,并不断创造更高水平的“最近发展区”,才能促进学生的发展。“掌握学习理论”则强调每个学生都有能力学习和理解任何教学内容,达到掌握水平。“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认为教学过程中的教学目的、教学任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结果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必须置于比较有机的联系中加以研究。本文所讲的分层教学就是以上多种教学理论的有机结合,是因材施教、有教无类的具体实践,是以学生为本,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教学模式和方法。
贵州省内高职院校的招生形式分为两种:一种是分类招生,其生源包括应往届高中毕业生、中职单报高职的学生、中职推优学生和“3+2”分段学生;另一种是通过全国统一高考进行录取。其中,分类招生计划为学校年招生计划的60%,占主要部分;高考录取计划只占学校年招生计划的40%。而分类招生计划中应往届高中毕业生相对占多数,中职单报高职的学生所占比例在最近两年呈逐年增加的趋势,不同的招生形式造成了学生来源的多样化。
分类招生的生源大部分来自于应往届高中毕业生,只要高中阶段有8科会考成绩为C等及以上就可以填报,且填报分类招生被预录取后就不能参加全国统一高考。参加分类招生的应往届高中毕业生,一般是基础比较差、成绩相对落后,如果参加全国统一高考,可能连200分的高职划线都达不到的学生。这部分学生要么学习习惯不好,自由散漫,不爱学习;要么学习能力弱,理解能力差;要么学习方法不得当,存在很多不利于学习的问题。另一部分中职单报高职、中职推优以及“3+2”分段的学生,他们经历了中职三年的专业课学习,虽然有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但是同样存在基础差、学习能力弱等特点。参加全国统一高考被录取的学生,大部分都高于本地高职划线的分数,有的甚至高出当地划线很多,他们的基础知识和学习能力虽然无法与考取一本、二本的学生相比,但是同分类招生的学生比较,他们的学习习惯、自我约束能力和遵守纪律的习惯都要好很多,并且他们对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的学习适应性和自觉性也远比分类招生录取的应往届高中毕定生要强。
很多高职院校都还是“一刀切”的教学模式,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的基础、学习能力和个性诉求的差异化。同一个专业、同一个班级,制定同样的教学目标,采取同样的教学模式,容易产生很多弊端。一方面,基础好、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如参加全国统一高考录取的学生)会感觉教学内容过于简单,从而轻视课程学习。然而,他们之中有很大一部分学生制定有“专升本”的升学计划,希望把基础理论课程学习得更加深入和扎实,为升学打下良好基础,可现实的教学并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容易导致他们对教学产生失望的情绪。另一方面,基础差、学习能力弱的学生(如分类招生录取的学生)又感觉教学内容太难,听不懂,从而失去学习兴趣,导致上课玩手机、睡觉、发呆或者做其他与教学无关的事屡屡发生,甚至成为常态,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为了适应高职教育分类招生背景下生源多样化、需求多样性的情况,高职院校应秉持以学生为本并且让每一个学生都学有所获的原则和理念,积极面对学生差异化的现实问题,大力实施分层教学,切实做到因材施教、有教无类,以全面提高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
当前,国内有很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对分层教学模式进行了研究。有的学者提出要根据学生的未来发展,明确岗位定位,选择相关的课程、项目和考核要求进行分类培养;同时,教师要制定高、中、低层次课程设置和考核标准,以满足不同类型学生的需求[2]。有的提出在生源多样化背景下,高职院校的机电专业要在多元智能理论指导下进行分类培养与分层教学,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分层、课程体系分层方面进行分层教学[3]。还有的提出在公共基础课程教学中,从学生实际出发进行不同的层次划分,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统筹教学活动安排,有区别地设计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计划和教学方式,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和不同层次人才的发展需要[4]。
纵观国内对分层教学的各种研究,既涵盖了按照岗位不同进行分类分层教学和按照学生不同层次进行分层教学,又涵盖了在具体课程教学中按照学生的基础不同进行分层教学,各有优势、各有侧重,对高职教育实施分层教学改革有很大的指导意义。但是,对于贵州省内的高职院校,特别是其中师资相对短缺的专业,还没有建立起教育主管部门、学校、二级学院及学校职能部门之间上下联动的协调机制和教育教学改革机制,他们要实施这样的分层教学还存在很大的困难。
高职院校按照生源类型不同进行分类组班,在培养目标、教学计划和毕业条件相同的前提条件下,根据不同类型班级学生的特点进行差异化教学,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在同一专业内,按照不同来源将学生分为几种类型,进行分类组班,参加全国统一高考录取的学生组成高考录取班,分类招生的高中毕业生组成高中毕业生班,中职单报高职的组成中职毕业生班,“3+2”分段的组成一个班(对于专业招生计划少,一种类型生源不够组成一个班的,可以实行班内分组分层教学,由于已经有学者对此进行了研究,这里就不再讨论)。在此基础上,对他们实行统一的人才培养方案(除“3+2”分段外)和教学计划,设置相同的毕业条件,这样既可以保证教育公平,又可以排除在教学改革的过程中受到来自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学校及学校职能部门的阻力和干预,促使教学改革得以顺利进行。
高考录取班学生的基础和学习能力较好,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统一要求的基础上,要更加注重课程教学中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更加偏重于对课程理论知识的掌握。如高等数学、建筑力学等专业基础课程教学,除了要严格执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统一要求外,还要加深对专升本考试的要求,深度和难度均要高于高中毕业生班和中职毕业生班相同课程的要求,并且前者的作业量也要大于后者。建筑施工技术、建筑施工组织等专业课程教学,除了要严格执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统一要求外,还要更加注重对建筑施工等理论知识的掌握,有意识地提高教学内容的难度。分类招生的高中毕业生班,由于学生的基础相对较差、学习能力相对较弱,在课程教学上则应强调理论够用的同时加强实践能力培养,课程教学中除按照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统一要求执行外,还要强化实践教学。中职毕业生班的学生因具有一定的专业基础知识和实践能力,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统一要求的基础上,可适当弱化理论教学,加强实践教学。
课程考核采用综合考核的方式,即课程综合考核的成绩由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组成,不同类型班级学生所学的同一门课程,期末成绩按照人才培养方案规定的统一考核方式取得,平时成绩则根据学生在平时学习过程中的综合表现由任课教师评定,任课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类型班级的课程教学要求的不同对学生进行平时成绩的评定,计入学生的平时成绩。为了更好地体现分层教学的效果,在课程考核的实际操作中可以适当加大平时成绩的比例,这样在一定程度上也兼顾了学生评优评奖的公平性和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的可信度。
以贵州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试点情况为例,笔者所在的教学团队在2017级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进行分层教学试点,将2017级学生分为高考录取班、高中毕业生班、高职毕业生班、“3+2”分段班共四个班,按照分层教学策略进行分层教学。通过两年试点,实施分层教学的四个班的学风明显好于没有参与试点的工程造价和建筑室内设计专业的班级;上课迟到、早退及玩手机的现象明显少于未参与试点的其他两个专业的班级;补考发生率明显低于未参与试点的其他两个专业的班级,特别是试点专业的高考录取班几乎没有早退、旷课现象发生且两年来没有一个学生补考,分层教学的效果十分明显。
在分类招生背景下,高职院校的生源越来越多样化,学生的基础、学习能力和个性需求存在很大差异,分层教学成为解决当前高职教育教学问题的有效手段。高职院校按照生源类型进行分类组班,根据不同类型班级学生的基础、学习能力和需求,在课程教学内容、理论与实践教学上进行差异化教学,可以满足不同类型学生的学习需求,特别是在师资相对不充裕,教育教学改革机制不健全,教育主管部门、学校、二级学院和学校职能部门上下联动的协调机制不完善的情况下,分层教学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但是,在充分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方面,分层教学还需进一步研究和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