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曹坤 CAO Kun 蔡双宁 CAI Shuang-ning 陈维敏 CHEN Wei-min
目前台州恩泽医疗中心(集团)下属4 家医院分布在不同县市区,信息系统未完全整合,存在信息孤岛,辅助检查资源未得到充分利用,诊断水平同质化有待提高。医院内部涉及医学影像检查和诊疗的科室主要有放射科、超声科、核医学科、介入导管室、口腔科、眼科等,上述科室业务独立,通常按照科室自己的业务发展需求,逐步建立各自相关的影像信息系统。这种“以科室为主导,以疾病为中心”的影像数据管理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医院在影像医疗领域的发展,且已不能满足集团及区域影像管理的要求。因此,台州恩泽医疗中心(集团)自2009 年开始初步探索影像数据的共享,着重解决不同院区影像科室数据的相互集成,实现全院数据共享[1]。
集团下属各家医院辅助检查等待时间长,2017 年各家医院辅助检查中,门诊患者当天完成检查的比例较低,特别是MR,平均不到40%,就医体验较差。随着浙江省“医疗最多跑一次”改革工作推进,迫切需要检查资源共享与开放,避免重复检查,同时借助互联网+医疗,快速整合资源,提高诊断质量和患者就医体验。
区域影像中心的建设须以整体规划为基础,分步实施、动态调整。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先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和改造,再整合和规范现有的院区间影像共享平台,同时在应用的基础上继续补充和完善。按照身份识别唯一性原则,平台建设初期必须对患者身份进行唯一性确定,并进行集团及区域内身份唯一标识[2]。区域影像中心的建设一切要以病人为中心,以标准化、安全化、统一化、有序化、便捷化为原则,打通信息壁垒;以患者需求为中心,以实现全面互认和共享为目标,让患者就医更便捷、更安全;朝着同质化管理的目标,完善各类管理机制和流程,搭建内部评估、校验和持续改进系统。
通过几年的建设,从检查资源共享、协同诊断、云影像等多个方面着手逐步搭建区域影像中心,实现区域内影像诊断的同质化,提高区域患者的满意度。以下是具体的建设历程:
1.建立检查资源智能可视化共享系统(图1)。为了平衡各家医院设备资源,实行人岗工作量匹配,减少患者检查等待时间,建立可视化智能检查预约信息共享系统,实现区域内检查资源共享,开放多种预约方式,如医生工作站诊间预约、自助机、手机APP 及微信预约。
图1 智能可视化预约平台
2.基于患者需求,实现检查可视化等待。通过微信及电视屏幕(图2、图3),实现患者可视化等待,减少患者就医过程中的焦虑情绪。
图2 微信通知患者
图3 检查实时排队信息
3.基于患者需求,构建患者服务集成平台(图4)。患者可以在手机端中进行预约挂号、充值、支付、缴费、候诊叫号、检查预约、查看检查/检验报告、查看门诊病历、查看云胶片、查看体检报告、上传慢病数据,并提供住院管家服务。
图4 健康恩泽平台
4.对检查设备资源进行实时监控。搭建系统从患者、质量和安全、财务、学习和成长4 个维度对医院运营进行整体监控,并采用红、黄、绿卡对检查资源的利用情况进行跟踪管理(图5、图6)。
图5 检查资源监控
图6 检查资源查询
5.整合信息系统,构建CDR,实现协同诊断。整合集团下属医院的电子病历、LIS、RIS/PACS 等25 个大系统,30 多亿条数据;实现患者健康档案数据集成,为协同诊断提供信息支撑;整合PACS 诊断系统,实现统一审核、统一发报告,实现诊断专家资源的共享;同时整合各院区夜班诊断人员,实现人岗工作量匹配,减少人员浪费。
6.实现检查危急值闭环管理,保障患者安全。目前已实现检验、放射、超声、内镜、病理、心电等辅助检查危急值的闭环管理,在协同诊断的同时保障患者安全。
7.一切以患者为中心,推行云影像。搭建影像云平台,通过与已有的集团微信平台对接,即可向患者、医生等用户的移动终端设备提供检查报告、胶片信息,医生可以通过病人分享查看完整的病人影像数据。为满足患者多元需求,使用“云影像”后,患者若需要胶片,可即时提供胶片打印服务。门诊或出院病人,医生开单时即询问患者是否需要胶片。后续若需要,直接至放射科服务台登记,完成付费后自助领取胶片,无需挂号。住院病人,告知病区护士,护士补记费用后再补打胶片,次日胶片送到病房。
8.对接人工智能诊断平台,提高诊断质量。目前与相关互联网公司合作,进行医疗人工智能方面的应用实践,引进了早期食管癌、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以及肺结节肺癌这三个病种的AI辅助诊断,中心下属的各家医院通过云影像系统与“AI 影像”对接,上传患者影像并即时得到分析结果和反馈信息,辅助医生进行诊断。
区域影像中心的建设实现了资源综合利用及协同诊断,实现诊断同质化,提高了工作效率,减少患者就医等待时间;每个月实现患者异地检查转院1000 多人次,真正实现异地预约、异地检查,异地或本地取报告;实现区域协同诊断,近年来区域疑难病影像诊断2 万余例次;持续推进云影像服务,患者使用率达到90%;各院区诊断值班人员整合,实现人岗工作量匹配,减少了人员浪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