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直肠癌肝转移瘤的CT成像特点及规律分析

2019-03-16 01:54谭继初曾鹏程杨金生崔楚坤
广州医药 2019年1期
关键词:右叶门静脉结肠癌

谭继初 曾鹏程 陶 辉 杨金生 崔楚坤

佛山市高明区人民医院放射科(佛山528500)

结直肠癌是发生于结直肠道的恶性肿瘤,其发生率在胃肠道肿瘤中位列第四,其早期症状不明显,随着癌肿的增大可出现排便习惯改变、便血、腹泻、腹泻与便秘交替、局部腹痛等症状,晚期则有贫血、体重减轻等恶病质症状。由于其早期症状不明显,许多患者确诊时已有转移,甚至以转移症状为首诊症状[1]。结直肠癌在临床上的治疗方法多以外科手术辅以放化疗,治疗效果确切,但在治疗后,有50%的患者会发生转移或复发。由于肠道及肝脏的血流循环特点,大部分的结直肠癌转移患者皆有肝脏转移,故若通过肝转移征象探寻结直肠原发病灶所在,将极大缩短患者确诊时间,并增大其早期治疗机会、提升其后续生存率[2]。本研究拟通过探究CT下的结直肠癌肝转移瘤征象规律,为原发灶的诊断提供线索,以期提高临床结直肠癌患者的预后。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6年3月—2018年3月的84例结直肠癌肝转移瘤患者的CT动态增强图像及临床资料。纳入标准[3]:①经影像学及病理学检查确诊为结直肠癌;②经影像学、病理学检查及随访确诊为结直肠癌肝转移;③所有患者及家属均知悉本研究过程及目的、自愿参加本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4]:①有严重心血管、内分泌系统等疾病无法耐受研究者;②合并肝脏原发肿瘤或除结直肠外的恶性肿瘤;③合并弥漫性肝多发转移。男44例,女40例;年龄段为43~70岁,平均年龄(52.49±4.87)岁;患者原发结直肠癌确诊时间至肝转移确诊时间间隔为1~13年,平均间隔(2.31±0.87)年。右半结肠者组29例,其中肝曲癌6例,横结肠癌3例,升结肠癌15例,盲肠癌4例。左半结肠组55例,其中直肠上段癌21例,乙状结肠癌30例,降结肠癌4例。左半结肠组中,将22例肠系膜下静脉(IMV)汇入脾静脉(SPV)者设为甲组;将2例IMV汇入SPV与肠系膜上静脉(SMV)静脉夹角处者设为乙组;将31例IMV汇入SMV者设为丙组。

1.2 方法

扫描设备采用GE Optima CT680 64排螺旋CT,将电压值设为120 kV,电流调至200 mAs,将窗宽设为200 HU,窗位设为40 HU。患者呈仰卧位,由膈肌顶部扫描至盆底,扫描层厚0.625 mm。平扫结束后,将90mL对比剂注入患者肘静脉,速率3.5mL/s,分别于注射对比剂30s、60s、240s后行动脉期、静脉期、延迟期的全肝扫描。分析扫描图像,自下腔静脉左缘至胆囊窝中点的正中裂将肝脏分为左半肝和右半肝,记录肝转移瘤的位置、数目、分布特点等,以及肠系膜下静脉汇入肝门静脉解剖位置。

1.3 观察指标

①统计转移瘤在左右半肝分布情况;②统计左半结肠组肝不同血流汇入途径下的转移瘤分布情况;③统计结直肠癌CT动态强化情况。

1.4 统计分析

使用SPSS 23.0进行数据分析,所有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行t检验;所有计数资料以n(%)表示,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左右半结肠肝转移瘤分布统计

原发灶在左半结肠时,肝左、右叶的转移瘤分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原发灶在右半结肠时,转移瘤的右叶优势分布多于左叶优势,其左右叶构成比约为1∶4,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

表1 左右半结肠肝转移瘤分布统计(例)

表1 左右半结肠肝转移瘤分布统计(例)

右叶优势平均分布左叶优势20 4 5 χ2 25a 4 26a 0.04 0.84 15.82<0.001右叶优势与左叶优势P右叶优势与左叶优势

注:排除转移瘤在肝左右叶平均分布的病例后,与右半结肠组比较,aP<0.05。

2.2 左半结肠组肝转移瘤分布统计

左半结肠组内比较,甲组转移瘤的左叶优势分布多于右叶,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其左右叶构成比约为4∶1;乙组转移瘤的左、右叶分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左右叶构成比约为1∶1;丙组转移瘤的右叶优势分布多于左叶优势,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其左右叶构成比约为1∶2.71。

表2 左半结肠组肝转移瘤分布统计(,例)

表2 左半结肠组肝转移瘤分布统计(,例)

注:排除平均组病例后,3组间转移瘤构成比较,与乙组比较,a P<0.05;与丙组比较,b P<0.05。

甲组(n=22)乙组(n=2)右叶优势平均分布左叶优势4b 1 b 2b 0 b丙组(n=31)19 a 15a 16ab 1 b 7 a χ212.08<0.001右叶优势与左叶优势P右叶优势与左叶优势12.34<0.001 0.00 1.00

2.3 结直肠癌CT动态强化情况

84例结直肠癌肝转移瘤患者中,共发现338个肝转移灶。CT平扫中,低密度灶279个(82.54%),等密度灶16个(4.73%),高密度灶43个(12.72%);动态CT增强扫描中,环状强化灶171个(50.59%),结节状强化灶126个(37.28%),其他不典型强化灶41个(12.13%),且门脉期时强化灶显示最为清晰。

3 讨论

结直肠癌是常见的恶性肿瘤,其发病与大肠慢性炎症、大肠腺瘤、高脂肪低纤维素饮食等关系密切。肝脏是结直肠癌最主要、最重要的远处侵犯器官,半数以上的结直肠癌病人可出现肝转移,其中有20%~40%的病患在确诊时已有肝脏转移,癌细胞可由肠系膜下静脉,经脾静脉或肠系膜下静脉或二者交汇处,到达肝脏,在肝脏形成转移灶,且肝脏常常是其唯一的远处侵犯器官[5]。有研究显示[6],30%~60%病人的肝转移灶往往是孤立性的,无肝转移的肝外转移则少见。因此,通过肝脏转移灶的分布特点与原发灶位置的关系有重要意义,对于判断已确诊病人是否发生肝脏转移也具有一定价值。

本研究表1示,原发灶在左半结肠时,转移瘤的左、右叶分布无差异(P>0.05),而原发灶在右半结肠时,转移瘤的右叶优势分布多于左叶优势(P<0.001)。这表示,左半结肠癌的肝转移是随机分布的(图1),而右半结肠癌的肝转移以右叶的为多(图2)。Chen W等[7]发现,左半结肠的静脉血由IMV流至SMV与SPV汇合处,经门静脉混合后入肝,而右半结肠的静脉血经SMV由门静脉右支入肝右叶,这种血流特点称作门静脉的流线型回流。他们认为,这或是造成左右半结肠肝转移瘤分布差异的主要原因。左半结肠组内比较,甲组转移瘤的左叶优势分布显著多于右叶,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其左右叶构成比约为4∶1;乙组转移瘤的左、右叶分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丙组转移瘤的右叶优势分布多于左叶优势(P<0.001)。Deng G等[8]认为,这与门静脉回流特点有关,IMV分别与SPV、SM汇合时,即其内血液分别经由门静脉左、右支进入肝左、右叶;当IMV汇合于SMV与SPV交界处时,结直肠的血液则以相等几率进入肝左右叶。84例结直肠癌肝转移瘤患者中,共发现338个肝转移灶。平扫中,低密度灶显著多于高密度灶,最少是等密度灶;动态CT增强扫描中,环状强化灶多于结节状强化灶,其他不典型强化灶最少,且门脉期时强化灶显示最为清晰。笔者认为,该结果或与肝脏的双重供血系统有关,平扫时低密度灶提示转移瘤血供丰富,而在强化时,血供丰富的转移灶多在门脉期时呈显著的环状强化,而门静脉可能参与瘤体边缘的血供。

综上所述,在结直肠癌肝转移病例中,不同部位结肠癌原发部位其肝转移瘤CT图像确有不同,且有一定规律,可以为临床结肠癌的诊断、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图1 为左半结肠癌肝转移瘤

图2 为右半结肠癌肝转移瘤

猜你喜欢
右叶门静脉结肠癌
钆塞酸二钠对肝右叶局灶性病变及肝右叶体素内不相干运动参数测量的影响
3.0T MR NATIVE True-FISP与VIBE序列在肝脏门静脉成像中的对比研究
甲状腺海绵状血管瘤1例
基于W-Net的肝静脉和肝门静脉全自动分割
先天性肝后胆囊并肝右叶发育不良1例
MicroRNA-381的表达下降促进结肠癌的增殖与侵袭
腹腔镜下横结肠癌全结肠系膜切除术的临床应用
结肠癌切除术术后护理
肝脏门静脉积气1例
腹腔镜下结肠癌根治术与开腹手术治疗结肠癌的效果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