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情感学习在小学语文中的渗透例析

2019-03-15 02:05吴际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19年3期
关键词:学科渗透案例分析语文教学

吴际

〔摘要〕“社会情感学习”是当今国际上关注基础教育阶段学生内在质量提升的重要理论和实践活动,在社会情感学習模式的整校推进中,社会情感学习的校本课程是重要一环,而社会情感学习在学科中的渗透则是校本课程的高级形式。如何进行学科渗透是当前校本课程研究的热点和难点,本文以语文课程“小松树和大松树”为例,分析并探讨如何将社会情感学习渗透其中。

〔关键词〕社会情感学习;学科渗透;语文教学;案例分析

〔中图分类号〕 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19)03-0070-04

一、引言

社会情感学习(social emotional learning,SEL,有时也译作社会情绪学习)是当今国际上关注基础教育阶段学生内在质量提升的重要理论和实践活动。在理论方面,社会情感学习主要吸取了“情绪智力”和“多元智力”的理论精髓,在实践方面,社会情感学习则认为可以通过有效的管理来实现 “学生通过学习获得社会情感能力的提升”。以美国为例,社会情感学习是指学生学会认识及控制自己的情绪,发展对别人的关心及照顾,做出负责任的决定,建立并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有效地处理各种问题的学习过程[1]。

“社会情感学习”在学校的实施强调整校推进,包括实施有效的教学、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建立有效的家校社区合作等。其中,校本课程是学生学习社会情感的最直接形式,也是推进的有力抓手,即在学校开设社会情感学习课程,可以是独立的社会情感学习课程,也可以是将社会情感学习的内容和理念渗透于心理健康、思想品德等社会课程中,以及渗透于数学、语文等学科课程中,即学科渗透课程。校本课程主要通过具有社会情感的课堂教学内容、良好的师生关系以及有效的课堂管理等方式来实现。

已有80%的英国小学开设了社会情感学习课程,英国专家组对本国小学阶段的社会情感学习课程实施情况进行了研究和评价,认为小学阶段将社会情感学习课程内容融入正常的教学中能够有效促进学生社会情感能力的提高。而学生社会情感能力的提高还能进一步促进学业成绩的提高[2-4]。

我国对“社会情感学习”的研究较欧美国家较晚,近年来逐渐起步。在欧美国家成功经验的影响下,我国在实施过程中将社会情感学习定义为主要由主体(自我、他人、集体)与行为方式(认知、管理)组合成的六个维度,分别为自我认知、自我管理、他人认知、他人管理、集体认知、集体管理。[5]以自我为核心,形成完善的情绪自我感知、觉察和调控能力,进而形成自我对他人的觉知和理解,与他人和集体形成良好的互动。从自我到自我与他人,再到自我与集体,层层递进,环环相扣。

二、社会情感学习在语文学科中的渗透

(一)何谓“学科渗透”

社会情感特指那些关于人与自我、人与他人以及人与社会的情感。社会情感学习的学科渗透就是将社会情感教育的内容渗透到各门学科之中,通过各门学科课程化整为零地实施社会情感教育,使学习者在各学科的学习中获得社会情感能力的提升。学科渗透并不是全盘否定原有的课程目标和课程形式,也不是故意制造更多的学习内容,而是在原有课程的基础上,挖掘并强调其中的社会情感要素,同时在授课过程中将学生当成一个活生生的人来看待,全方位地将社会情感学习渗透其中。

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是学生学习与人沟通与交流的工具。小学生通过语文学习语言、说话,进而能够与人交往;同时语文又充满了人文色彩,学生通过对课文的学习,理解特定的社会性情感。语文学科所具有的基础性、工具性、人文性的特点,使社会情感在语文学科中的渗透成为可能。社会情感在语文学科中的渗透就是将社会情感学习的理念、内容以及学习方式渗透于语文学科中,这里更强调那些指向他人和社会而非指向操作对象的情感,即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既要培养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兴趣以及对自然的情怀,又要培养他们觉察他人情绪情感,尊重和体谅他人,对集体的归属感和荣誉感等社会性的情感。

(二)学科渗透的价值

在当前社会情感学习的课程模式中,学科渗透是重要一环。学科教育是当前学校教育的重要形式,以学科为载体,将社会情感学习渗透于学科教育中,不仅能够传递社会情感知识和技能,也提升了学科教育的价值,为社会情感教育实施的连贯性和整体性提供支持。

新课程改革关注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发展,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指标中明确指出“对自己情绪的觉察与排解”“自尊、自信、尊重他人”“社会责任、集体意识”“师生关系、同伴关系”等是评价中小学教育质量的重要指标。如果将当前小学中的课程分为三类,一类是语文、数学等学科课程,一类是思想品德、心理健康教育等成熟的社会课程,还有一类即独立社会情感课程等新型课程,那么将社会情感的内容融入第一类课程中无疑是“社会情感课程”的最高形式。从长期来看,随着课程体系的不断推进,社会情感学习课程不应仅作为附加的常规课程,而应融入整个常规学业计划中。这与我国新课改所倡导的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并行不悖的,知识和情感是互相关联和渗透的统一体,不能将二者割裂开来。可见,社会情感学习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学校教育中至关重要,并与其他工作有机结合的一环。国外已有学校将社会情感学习融入文学等学科中,教师帮助学生分析文学作品中人物的感受,分析他们还可以使用什么样的方式表达情感以及他们的情感与行为如何影响其他角色。

三、如何进行学科渗透

本文以语文课文《小松树和大松树》为例,分析并探讨如何将社会情感学习渗透于其中。(本课选自原苏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原文如下)

山上有一棵小松树,山下有一棵大松树。

小松树对大松树说:“喂,朋友,你看我长得多高哇!我能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你呢?”大松树没有回答。

小松树的话被风伯伯听到了。风伯伯摸着小松树的头说:“孩子,山下的松树比你高多了。你能看得远,那是大山爷爷把你托起来的呀!”

小松树听了,惭愧地低下了头。

本课可分解为两个课时,第一课时主要是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并学习第一和第二自然段,了解小松树和大松树所处的位置,分析这是一棵怎样的小松树;第二课时主要是复习生字,学习第三和第四自然段,感悟风伯伯的话和小松树的转变。具体而言,根据本课的内容和课时安排,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社会情感学习的学科渗透。

(一)在教学目标中渗透

学生是社会的人,知识与社会生活结合才能充分发挥其在个体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语文的教学目标不仅应关注知识与技能的获得,也应重视学习的过程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即那些涉及自我、他人以及集体之间相互作用的目标。本课的教学目标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1.学生认识本课的生字;(知识与技能)

2.学生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知识与技能)

3.通过分享,学生学会记忆生字词;(过程与方法)

4.通过表演,学生表达对课文的理解;(过程与方法)

5.体会角色的内心世界,懂得包容,做人要谦虚谨慎,不要盲目自满,瞧不起别人;(情感态度价值观)

6.通过学习活动,学生学习与其他同学沟通、交流,在合作中学习。(情感态度价值观)

从本课的两个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来看,它们并不是孤立的,其一是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够体验文中角色的情绪和情感及其变化,这一目标是基于知识与技能目标而实现的;其二是学生在教师的教学活动中与他人分享、学习成果,学习与他人沟通、交流,学会合作学习,这一目标则是建立在过程与方法目标的基础上,教师运用适宜的教学方法促进学生的合作学习,最终获得“集体认知和管理”的社会情感能力。

(二)在教学内容中渗透

在语文教学内容中渗透社会情感学习的内容,就是寻找课文当中与社会情感学习六个维度的契合点进行切入,挖掘内容当中的社会情感元素和资源。在本课中,小松树、大松树和风伯伯之间的互动蕴含了丰富的社会情感:小松树傲慢,这种傲慢的表现可能会让他人感到不适;大松树的不语中蕴含了包容,风伯伯的语言饱含了慈爱和善意;换位思考后的小松树体验到了惭愧。小松树从骄傲到惭愧,体现了自我认识的变化过程;而大松树的寬容和风伯伯的友善和慈爱显然是理解了小松树的傲慢的原因,体现了他人认知与他人管理中共情等社会情感内容。教师应善于引导,培养学生自我觉察,理解他人,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问题,管理自我与他人关系的能力。

(三)在教学过程中渗透

1.教学环节中渗透

(1)引导学生体验课文中的社会情感

可以通过让学生有情感地朗读课文、带上动作和表情读课文来体会课文中人物的情感。例如,在本课的朗读中体会小松树的骄傲和风伯伯的慈爱与善意,而骄傲会让人感到不适,善意则能化解这种不适。也可以通过观察文章的配图来理解角色的情绪和情感,例如提问学生:“在本课的配图中,大松树和风伯伯的表情是怎样的?”

(2)引导学生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是学生进行社会互动的一种形式,教师应积极促进学生与他人沟通、分享、讨论,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在合作学习中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在帮助学生达成过程与方法目标的同时,提升集体认知和管理能力。在本课中,教师可以设置小组学习环节,如在感悟小松树的转变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在小组中进行题为“如果你是小松树,你会对风伯伯说些什么”的扩展“说话练习”。

2.在教师的教学行为中渗透

富有社会情感的行为既是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养,又是教师应不断追求的人格魅力。要把社会情感学习渗透于教师的教学行为中,首先,要求教师具有一种“全人”教育的理念,将学生视为一个具有情感的、独特的个体,不因其智力水平、性别、家庭环境等的不同而区别对待;其次,始终以全纳、平等、尊重、理解、富有情感的教育姿态面对学生。这一过程也是通过教师的行为把社会情感教育传递给学生,让他们学习尊重、理解、亲和,以及富有情感地对待他们周围的人,是学习他人认知、他人管理的过程。

(1)全纳与平等

“全纳与平等”地对待学生是富有情感的教师之基本素养,教师应尽可能地照顾到班上的每一名学生,基本保持各组、各区域,男生和女生被点名回答问题的可能性一致,而非只关注那些“好学生”。有研究表明,在小学一年级的课堂上,让每个学生按顺序朗读比随机点名的效果要好。按顺序朗读的关键在于,这种方式能为每个学生提供相同的参与机会[6]。“期望效应”的相关研究也指出,教师潜意识中的区别对待,会导致不同年级的男生和女生在学科标准化测试中出现显著差异。在上课的过程中,教师应该灵活把握指名读课文、齐读课文、开火车读课文几种方式的结合,尽可能关注所有的学生。

(2)理解

教师在学科渗透的过程中,是通过其语言和非语言的行为来表达对学生情绪与情感的体察和理解(他人认知)。例如,在一年级的语文课上,教师持续关注学生学习生字词过程中的情感,教师说:“我能感觉到一些同学对这部分内容学习的焦虑,不要担心它很难,如果真的太难了,我们可以尝试降低难度……”课程结束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回顾在整节课中自身的情绪,可以提供一些词汇供学生使用,如“担心”“自信”“焦虑”等,鼓励学生认识在课程前后自身情绪的变化,承认自己的焦虑,并获得支持。当学生不愿意回答某一问题时,教师应表示理解(理解他们的恐惧和紧张情绪,负性情绪也有其积极意义),这是对学生的尊重,也是在向学生示范“换位思考”地“他人管理”能力。

(3)尊重

教师应对学生缺乏社会情感的行为进行及时干预。在小学语文课堂上,当学生回答不准确或出现错误时,可能招致他人的嘲笑和奚落,在本课中,这种情况可能出现在学生不能准确地读出生字、学生在被指名朗读课文读得不好时,教师应积极干预,及时纠正学生中存在的这种倾向,让学生理解自己的行为可能对他人造成的伤害,以培养学生的共情能力,构建良好的课堂氛围和师生关系。

(4)其他富有情感的行为

教师应给予学生适时的强化,当学生回答正确时,应给予及时的肯定和鼓励。可以是物质上的(奖励一朵小红花、一颗棒棒糖等),也可以是精神上的(奖励一个拥抱、点一个赞等)。不随意否定学生,鼓励他们积极、大胆地回答问题,即使回答错误,也应获得感谢,对学生始终保有积极的期待,为他们的每一次进步感到喜悦。

四、结语

学科渗透是社会情感学习课程实践中最难把握的环节,在不同的学科中实施有其特殊性。语文学科的基础性、应用性等特征使之成为天然的社会情感学习渗透课程。教师应该善于挖掘语文课程中的社会情感元素,提高自身的教学素养,提升语文课程在培养学生社会情感能力中的作用。

注:本文为2017年度广西高校中青年教师基础能力提升项目“社会情感学习与心理健康综合模式探析”(2017KY0382)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 The definition of Social and Emotional Learning(SEL)[EB/OL].http://www.casel.org/basics/definition.php,2010-05-08.

[2] Zins,J E ,Walberg,H J,Weissberg,R P. Getting to the heart of school reform:Social and emotional learning for school success.NASP Communique,2004,33( 3):35.

[3] Oberle E,Schonert-Reichl K A,Hertzman C,et al..Social-emotional competencies make the grade:Predicting academic success in early adolescence.Journal of Applied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2014,35( 3):138-147.

[4] Greenberg M T,Weissberg R P,Os Brien M U,et al. Enhancing School-based Prevention and Youth Development through Coordinated Social,Emotional,and American Learning[J]. American Psychologist,2003,58(6-7):466-474.

[5] 陳瑛华,毛亚庆. 西部农村地区小学生家庭资本与学业成绩的关系:社会情感能力的中介作用[J]. 中国特殊教育,2016(4):90-96.

[6] 安妮塔·伍尔福克著,伍新春,等. 伍尔福克教育心理学[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

(作者单位:广西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南宁,530299)

编辑/于 洪 终校/肖亦华

猜你喜欢
学科渗透案例分析语文教学
初中体育教学实施素质教育探索与实践
花若芬芳,蝴蝶自来
父亲缺失案例分析
冷库建筑火灾特点及调查方法研究
基于高中历史教学中进行学科渗透的策略研究
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案例分析
让语文课堂评价语绽放异彩
低年级学生课前预习能力的培养
主问题设计需“对症下药”
让语文教学更接地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