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时代大学英语教学变革与策略

2019-03-15 17:33
安顺学院学报 2019年6期
关键词:教与学人工智能大学

(蚌埠学院外国语学院,安徽 蚌埠233000)

1956年夏天,在由麦卡锡(McCarthy J)、明斯基(Minsky ML)、罗切斯特(Lochester N)和香农(Shannon CE)等人共同发起的十人研讨会上,首次提出了“人工智能”的概念。2016年谷歌公司基于深度学习的AlphaGo战胜了围棋世界冠军,已经被视为推动现代社会进步的重要的核心技术之一[1]。而一切科学革命和技术革新最终都会不同程度地影响到教育的方式、过程和结果。大学英语是全国本科高校开课率最多,也是参与学习的学生最多的课程。《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以下简称《教学要求》)提出,要建立基于计算机辅助下的英语课程教学模式。新的教学模式应以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为支撑[2]。这为信息技术时代大学英语教学模式改革指明了发展的方向。《大学英语教学指南》(以下简称《教学指南》)也指出“大学英语应大力推进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融合,继续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在外语教学中的重要作用。”[3]因此,在新时代背景下,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不可能不催生大学英语教与学在方法、过程和评价等方面的进一步改革。

一、传统大学英语 “教”与“学”

1.语言知识化

语言是信息传递和文化传承的工具,语言符号具有任意性特征。从某种意义上说,语言是说者结合特定语境进行思想表达的媒介或者受众结合语境理解后反馈产出的手段。语言符号只是语义呈现的手段之一,除此之外,语气、表情、手势、图表等在特定的语境中均能左右语言的表层意义和深层内涵。具有不同文化图式、成长背景和思维模式的个体对同一语言形式的反应常常表现出很大的差异性。也就是说,语言是灵活传递不同能动个体思想的符号系统。因此,随着语境的变化,也具有随机的多变性。

传统大学英语教学中普遍存在将英语语言知识化的现象。语言知识化是将语言等同于固定的知识结构或按照某种固定的逻辑推导出来的恒定的结果。也就是将语言切分成词汇、语法、句型等多个模块组织学生记忆。知识化模块输入必然带来知识化产出的结果,导致在口语和写作中常常出现点状或片状的精致,线状或整体的违和。

2.内容生活化

随着学生知识结构的改善和思辨能力的提升,英语听、说、读、写、译的能力也应随之提高,以实现学生认知和表达的需要。可事实上,多数高校学生除了阅读能力有明显提高外,其他技能特别是输出型技能在入学后很长的一个时期内滞步不前,长期停留在生活化表达的层面。大学英语的教与学和学生专业需求之间缺乏关联性,更多学生习惯于将英语课程、学科专业和个人思想看作是无法建构关联的孤立个体,也缺乏用英语表达专业内容和个人认识的能力。从输出成果上看,经过四年的英语学习,学生在口语和写作技能方面还存在内容生活化和语言中国化等突出问题。大学英语对学生语言内容的学习要求是阶梯式递进的,生活化的语言表达只是停留在这个阶梯的低层。长期滞留在生活化表达的层面,会让学生形成一种思维定势或固定的表达习惯,从而在心理上缺乏突破“重围”的欲望和勇气,行为上也缺乏跨越发展的动力。

3.课堂格式化

传统大学英语课堂借助,甚至过度依赖课件、音视频、新媒体等辅助教学手段,虽然可以增加单位时间内的教学信息量,提高感知效果,但在一定程度上也限制了教与学的能动性。另一方面,师生仍把课堂当作教与学的唯一共同默认的正式场所。在人工智能和互联网+时代,学习场地格式化会使英语的教与学失去更为广阔的空间。目前,国内多数高校都在削减人才培养方案中大学英语课程的课堂教学时数,平均学时约为200左右,集中开设3至4个学期。要完成四册大学英语听说、读写和综合技能训练的教与学的任务仅仅依赖有限的课时数是远远不够的,何况部分学生在第5至8学期还有更高的英语学习需求。因此,对于大学英语课程教和学的格式化认识已经严重限制了英语教与学在方法、内容和效果等方面的发展空间。

4.文化单边化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指出,高等学校要“积极推进文化传播,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发展先进文化。”但现行的大学英语教学无论在教材内容还是在教学过程中都呈现出欧美文化主导的文化单边化趋势。除因跨文化表达需要,部分课文涉及中国文化外,以母语文化为主题的课文少之又少,甚至一些被普遍使用的大学英语系列教材中未出现一篇以中国文化为主题的课文。学生对自己的文化尚且一知半解,在跨文化交际中成为单向的输入者,被动的接受者,没有意识和能力主动有效、对等地向外输出,从而去弘扬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4]。不少英语教育者和学习者认为,用英语传递中国文化不够地道、不够专业甚至是偏离教学主题,或者担心母语语言与文化的负迁移会影响英语语言的学习。实际上,本土文化是跨文化交际的根和干,他族文化是跨文化交际的枝和叶,本固则枝繁[5]。在文化全球化的新背景下,中国文化同样需要借助英语被“忠实”地“传真”出去,这对弘扬民族文化、提升母语文化自觉性、实现文化自信、避免文化霸权、建立良性发展的文化生态文明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5.评价单一化

教学评价既是对教学效果的检测,对学生学习成果的认可,也是确立新教学目标和内容的重要依据。评价模式直接影响评价结果,而评价结果则导向学习动机,学习动机又会带动评价模式的进一步改革。这是一个相互影响的闭环过程。当前,多数高校大学英语教学还是以终结性评价为主,形成性评价还处在方法论的阶段,或者还在被形式化处理,并未有效地发挥其对教与学应有的激励作用。评价过程与其他教学过程之间并未建立有效的关联,也没有形成相互影响的激励关系。考试依然是师生普遍接受的评价模式,甚至是唯一的评价方式。而评价方式的简略化、单一化则容易导致教学失去过程约束、潜能激发和方向引导的作用,也容易使学生朝着目标单一、过程功利和结果短效的倾向发展。

二、人工智能时代大学英语“教授”变革

1.人工智能的技术支撑

国内人工智能在虹膜识别、步态识别、身份识别等领域内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并开始走上产业化发展的道路。近年来,百度在图像识别、语音识别、自然语言处理和用户画像等方面也取得了显著的成果。科大讯飞的智能语音产品占据了中文语音技术市场的70%以上。中外文互译方面不仅能够实现标准的普通话和地道外语之间的即时翻译,还能实现中文方言与外文俚语间的即时互译。

人工智能给大学教育技术、方法、手段也带来了初步的变革,在其产业化发展的道路上必将逐步对大学英语的教学产生全面、深远的影响。人工智能技术可以通过对相关指标的大数据进行筛选,对学习者英语水平进行检测,通过信息比对,推选出符合不同学习者英语能力水平的学习资源。通过人机交互,学习者可以选择符合自己实际水平的阅读、听力等模块训练,接受口语、语法、写作等方面的评测;通过学习资源整合,提供符合学习者需求的分步训练计划。

因人工智能技术在信息处理、资源整合、学情分析等方面的精确性、多维性和针对性,再加上其可以突破课堂在时间和地点上的局限性,在处理基础知识传授和基本能力训练等方面,它比教师更具优势。

2.人工智能与智慧教育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智慧教育也开始了新的篇章:智慧校园、智慧课堂、智慧学习等都在引导着教育教学走向智能化、个性化和精准化。《教学指南》对大学英语教师提出了“三个主动适应”的要求,即“主动适应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形势,主动适应大学英语课程体系的新要求,主动适应信息化环境下大学英语教学发展的新需要。”大学英语教师首先应该转变传统的“课本+黑板(或PPT)”的教学范式,主动接受人工智能技术给教学带来的诸多便捷,充分接纳信息技术、人工智能和“互联网+”等先进的科技手段给大学英语教学带来的实惠。不管教师愿不愿意,人工智能技术都会给传统的英语课堂带来新的挑战,而且还可能因其便捷性、趣味性、挑战性而赢得学生更多的青睐。

人工智能技术是引领智慧教育时代的核心力量,智慧教育也将逐步取代传统教育中机械性、重复性的教学环节。但在大学英语教学领域,人工智能不可能完全取代教师的所有角色。教师需要掌握新型的人工智能技术,弥补人工智能在创造性、能动性和人文性等方面的缺陷。高校也应该认清人工智能与智慧教师之间的互补关系,利用与国外人工智能及相关领域学术带头人建立的合作关系优势加强交流与合作,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专业水平和英语技能[6]。通过多种途径打造学科交叉、跨文化融合的师资队伍。只有教师自身首先熟悉人工智能技术的前沿及应用途径,才有可能架构起技术与教学之间的桥梁关系,也才可能组织好学生实现人工智能辅助下的智慧教育。

智慧教育需要以人工智能技术为依托,人工智能也需要智慧教育模式有效激活才能发挥其在教学中的突出功效。教师除了要转变教育观念,还需要实现角色的转变,即完成从知识的传输者、技能的训练者转向人工智能辅助下的教学的设计者、组织者、实施者、管理者、评价者和研究者。失去人工智能的教育便同时也失去了教育者的智慧,没有智慧教育的人工智能无异于一台僵化的机器。

3.资源共享与校本特色

除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在《课程要求》中规定的通行教学内容外,各高校还应该根据自己学校的办学定位、学生素质、办学层次以及不同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等建设能够反映本校发展特色和专业特点的动态开放的大学英语课程资源库,并通过NAS (Network Attached Storage)、SAN (Storage Area Network)等网络存储技术实现云端共享。资源共享不是信息技术的简单应用或者数据资源的机械复制,更不能所有学校都盲目引进或购买统一的数据资源,这会导致资源标准与学生英语水平之间的“水土不服”。以大数据为基础或基于全国范围内的大学英语课程资源库在质量、水准和认可度方面的确具有一定的权威性,也具有一定的参考和应用价值,但各校的校情、特色、学情不同,依托人工智能建设的具有校本特色的资源库往往更能符合学生的实际需求。

人工智能可以通过对校本资源数据进行汇集整合并将其和《中国英语能力等级量表》中的等级标准和要求进行比对分析,精准地提供符合不同学生英语能力水平的个性化学习资源。结合了校本特色的共享资源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为学生铺设一条走向通用资源的引导线路或者从通用的数据资源中衍生出一条特色发展的路径。

4.智能检测与人工评价

评价属于教学过程的一部分,也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根据评价方式,教学评价一般可以分为“终结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两种。多数教师在日常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中主要采用终结性评价,偶尔使用形成性评价,少数教师几乎没有使用形成性评价。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以考试或作业为主要形式的终结性评价模式大都可以被人工智能评价所取代。大学英语测试中客观题批改已经完全可以采用人工智能批阅的方式,而且还表现出高效、准确、客观等人工评价无法企及的优越性。部分人工智能软件也已经实现对翻译、作文等主观题进行评阅,只是在主题分析、思想认知、语境理解等方面还存在一定的缺陷,但人工智能的辅助评价还是可以判断出许多客观的语言问题。

智能检测为学生提供了便捷、高效的英语自主评价平台和手段。学生可以通过智能手机、电脑或其他安装了智能检测软件的数字设备随时随地对自己的英语学习进行检测。这既节省了教师的工作时间,也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及时的反馈。教师可以借助智能平台发布作业并要求学生在指定时间内完成,同时还可以通过智能设备自动完成评价。

尽管人工智能评价具有很多优越性,但它依然不能完全替代人工评价。人工智能辅助下的大学英语教学评价,在主观题评阅方面必须介入教师评价,否则评价结果很可能不够公正、全面。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及时的语言激励、智慧引导、幽默反馈等还会增加评价的鲜活性、人文性和趣味性,这是目前人工智能评价所不能达到的评价高度。因此,能够充分认识人工智能评价与教师人工评价的优点,建立优势互补的评价体系将会大大提高大学英语教学评价的信度和效度。这既能避免教师花大量的时间进行客观量化的终结性评价,又能实现人工智能辅助下的多元化评价。

智能评价加上教师的人工评价还可以帮助教师尽快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这为后续有针对性地确立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评价结果的应用还会动态地反哺后续的教学过程。

5.文化自信与文化互通

语言的文化属性决定大学英语课程不能只注重工具性,还需兼顾人文性。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重要标志。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因此,中国文化的传承与发扬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体现出新的民族使命。如何对外讲好中国故事、传好中国声音?如何深化世界背景下的中国印象?英语语言便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大学英语教学肩负着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根本使命,承担着借鉴和吸收西方优秀文化和传播中国文化的职责[7]。《大学英语教学指南》也赋予大学英语课程人文性内涵,对跨文化交际课程给予充分重视[8]。但长期以来,为迎合目的语语境而设置的欧美文化占据着英语教与学的绝大部分空间,在教材、课堂、教师和学生构建的教与学的体系中,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比例严重失衡。要实现母语文化与目的语文化的有效互通,促进平等均衡的跨文化交流,语言学习者自身的文化介质和内涵也应被充分地考虑。中国英语学习者应该具有中国文化的灵魂,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吸纳西方文化、发展中国文化,同时也应该不断地提升用英语推介优秀传统文化的能力。在文化对比中建立稳定的文化自信,自信地拥有、自信地表达、自信地发展。

单独依赖人工智能教育容易使学生缺乏独立思辨和文化身份识别的能力,但通过大数据筛选出的多种主题、多种形式的文化教育素材再借助人工智能的媒介呈现给学生就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教师教学课时不足而不能介绍文化主题或者文化教学形式单一的缺陷。人工智能使得文化呈现的方式更加生动、鲜活。通过冗长晦涩的语言描述不清的文化主题借助成像、模拟、体验以及分步展示等方式更易于让学生理解接纳,从而实现文化的对比分析,构建理性的文化价值观,建立可靠的文化自信,实现文化间的平等互通。

三、人工智能时代大学英语“学习”策略

1.量身定制

传统的英语学习策略大都是接受型的,学生按照老师的要求完成指定的学习任务。教师一节课或一学期内的教学目标依据教学大纲确立后一般是不会轻易改变的。因要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教师只能按照班级中多数学生的能力水平确定教学进度,很难全面考虑学生的个体需求。这样一来,不同能力水平和学习成绩的学生只能在同一时间被动接受同一进度和难度的语言输入或技能训练。多数学生把大量精力用在不符合自己接受水平的教学内容上,大大降低了学习效果。

人工智能技术辅助下的大学英语教学可以通过对学生进行能力检测,确定学生的英语能力水平。再通过英语训练系统中的数据比对,自动匹配与学生知识水平相当的语言学习或训练材料。学生还可以根据自己的薄弱环节选定学习内容,有针对性地接受强化训练。这种量身定制的学习策略会大大减少学生在知识接受和能力训练方面的时间和精力,还可以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随时随地进行自主学习,并且可以实现学习与训练相结合,自主学习与课堂学习相结合,线上学习与线下学习相结合。

量身定制的人工智能辅助学习还可以将学习、训练的内容或项目进行切块。根据全国统一的数据库或校本数据库对学生能力水平进行分项评测,内容可以包括词汇、语法、听力、写作等不同的模块。学生根据自己需要加强的模块分项训练,每一个模块都有海量的内容供学生自主选择。这种量身定制的学习策略可以有效发现学生的薄弱环节并自动匹配水平相当的训练内容,有效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提高学习效率和学习效果。

2.虚拟交际

英语是一项重要的语言技能。和其他技能一样,英语也需要在其生存的真实环境或类环境中反复训练才能被学习者熟练掌握。与母语不同,对二语学习者而言,通常严重缺乏目的语赖以生存的真实环境,也就是语境,而语境甚至比语义更能左右语言本身的含义,同样的语言内容在不同场景下用不同语气、语调、情绪进行表达可能会表现出截然相反的表意功能。

现代人工智能技术则可以通过互联网+人工智能+英语技能,VR(Virtual Reality, 虚拟现实),AR (Augmented Reality, 增强现实)等方式或技术虚拟交际场景,实现模拟场景下的英语技能训练。人工智能技术还可以创设虚拟情境,通过情境使学生的知识得到整合,使知识镶嵌于生动的情境之中[9]。模拟现实语境虽然不如真实语境对语言产生的现实影响,但也能有效激活参与者的语言应用潜能。

个性化学习要求自定目标、自选内容、自定步调、自我评价,这显然与当前的教育体制和教学模式难以协调一致[10]。虚拟交际环境下的个性化学习,必不可少地需要依赖智能学习设备。如果说当前的VR、AR技术还需要依赖语言实验室的设备支撑,那么互联网+人工智能,以及独立的人工智能学习软件则可以通过智能手机实现其方便快捷的学习功能。目前,智能手机在给学生带来便捷的同时,也给他们带来很多麻烦。尤其在上课期间,学生低头玩手机成了很多学校课堂的诟病。因此手机被部分教师或教育管理者认为是课堂的“杀手”,时代的“鸦片”。而借助互联网+人工智能的学习策略则可以将智能手机在课堂和课下发挥出其灵活的学习工具作用。这种学习策略不仅可以提高学生技能训练的效率,也便于教师在指定周期内进行有效的过程教学评价。

3.趣味进阶

学生在大学英语学习过程中常常会经历热情期、发展期、瓶颈期、上升期和稳定期,随着学生学习毅力的不断变化,不同学生能够坚持到的学习阶段也不同。热情期后和瓶颈期间是掉队人数最多的时期,而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往往是学生缺乏可持续的兴趣。另一方面,学生对游戏、竞技、比赛等的热情却常常居高不下。那么,如何才能将学生对游戏活动的兴趣“嫁接”到大学英语的学习上来呢?方法之一便是借助人工智能技术,通过闯关游戏、金币奖励、工具升级等多种方式将英语学习过程游戏化。

趣味进阶游戏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孤军奋战” 的“英雄气概”,还可以帮助他们建立“团队作战”的“英雄联盟”。通过团队间的相互交流甚至攀比,顺利度过大学英语学习的瓶颈期。当然,趣味进阶游戏的目的不是游戏而是在不知不觉中训练了英语技能,让接受训练的过程娱乐化。另外,这种娱乐化的游戏只能应用于特定的语言训练项目,例如词汇、短语等相对独立的知识体系,或听力、口语等便于应激反应或操练比拼的技能训练中。当然,学生不能单纯依赖游戏训练自己的语言技能,其只能作为专项技能的阶段性突破训练。要想得到综合的语言能力提升,还需要借助多维的学习和训练系统。

4.文化体验

目前,学生对文化的感知途径基本是靠阅读、收听或观看相关的文化主题材料。受教学课时的限制,大学英语教材无法将母语文化和目的语文化概况系统地展现,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也没有充足的时间讲授。因此,学生在学习目的语文化甚至母语文化的时候常常呈现出随机性和碎片化的特征。借助大数据、互联网和人工智能技术,学生不仅可以获取系统的文化认知,还可以增加传统学习方式无法感受的文化体验。通过数据筛选,选定适合大学生体验的文化主题,然后将该文化主题进行分步切块、串联,突出特定文化的典型特征。借助VR、AR等人工智能技术创设仿真文化体验室或通过配音、传译等方式为学生提供参与式的文化体验。在参与体验的过程中,学生还可以扮演不同的角色与队友一起演绎母语或目的语文化主题。

相比传统的文化主题学习,参与式文化体验在学习时间、学习场所、体验效果等方面都具有明显优势,还可以有效避免学生在传统文化主题学习中经常出现的缺乏系统性、不加选择和枯燥乏味等问题。亲自体验的文化也更容易形成自主表达的内容,促进跨文化交流,有效传播母语文化。

结 语

总之,在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新的时代背景下,结合了“互联网+”的人工智能技术给传统的大学英语教与学都带来了新的变革与契机。在教与学的方式、效果、体验等方面都具有明显优势。虽然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在机械性、重复性的独立模块的知识体系中部分取代教师,但它并不是万能的,在人文性、思辨性等方面的主题教育效果还有待提高。因此,单边依赖人工智能技术进行大学英语的教与学还存在明显的缺陷。另外,在教与学的方法转型、数据库建设、人工智能技术发展等方面都还存在可持续性发展的短板。专业研发团队组建、人工智能电子教材建设、文化体验软件开发等在人员、资源或技术支撑上还比较薄弱。但长期看来,两者的结合会越来越紧密,在资源开发、技术革新、过程体验等领域的发展将会日渐成熟,人工智能技术辅助下的大学英语教与学的方式在理念、方式和效果等方面也将呈现越来越积极的发展趋势。

猜你喜欢
教与学人工智能大学
“留白”是个大学问
楷书的教与学
《大学》
教与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让“预习单”成为撬动教与学的支点
大学求学的遗憾
2019: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与就业
欢迎订阅《小学数学教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