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旗渠建设过程中党的领导研究

2019-03-15 12:38曹彦鹏
安阳工学院学报 2019年5期
关键词:林县红旗渠民工

曹彦鹏

(红旗渠干部学院,河南林州 456550)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共和国是红色的,不能淡化这个颜色。无数的先烈鲜血染红了我们的旗帜,我们不建设好他们所盼望向往、为之奋斗、为之牺牲的共和国,是绝对不行的[1]。20世纪60年代,林县(今河南林州市)人民为改变十年九旱、严重缺水的贫困面貌,在党的坚强领导下,以“重新安排林县河山”的豪迈气概,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修建了长达1 500 km的“人工天河”红旗渠。半个多世纪过去了,红旗渠仍以它独有的冲击力撞击着我们的灵魂。它像一座历史碑刻,铭记着那段难忘的岁月;它像一座精神堡垒,凝聚了万千人的意志;它更像一堂永远的党课,让我们懂得如何做,人民才会满意[2]。红旗渠的成功修建,是展现党的领导的壮美诗篇。在党的领导下,千军万马从四面八方汇聚到红旗渠这个战场;在党的领导下,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同心同德、群策群力、共同创造红旗渠这个人间奇迹。同时也孕育形成了“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红旗渠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群众在改造世界的伟大实践中创造出来的,也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群众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改变贫穷落后面貌的经验总结。当前,我们正处于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在这个历史阶段中,我国的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战略机遇期,也面临着诸多矛盾叠加、风险隐患增多的严峻挑战,我们所面临的环境是机遇与挑战并存。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回顾当年林县党组织和共产党人修建红旗渠时所发挥的领导核心作用、战斗堡垒作用、先锋模范作用,对于我们今天增强责任意识,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坚持全面从严治党,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确保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伟大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坚持党的政治领导,重新安排林县河山

党的政治领导就是将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实际结合起来,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提出明确的政治任务、政治目标和政治方向,制定实现这种任务、目标、方向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动员、组织、带领人民群众共同奋斗。

1956年底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标志着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这是一个伟大的胜利。党的八大正确分析了国内形势和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做出了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必须转移到社会主义建设上来的重大战略决策。林县同全国一样,积极响应党和国家工作重点转移的号召,迅速掀起了社会主义建设高潮,促进了工农业的快速发展,改变了贫穷落后的面貌。林县县委顺势而为,充分发挥政治领导的作用,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对全县干旱缺水的状况和水利建设远景规划做了全面而客观的分析。

(一)科学决策——调查研究引漳入林

一部林县志,满卷旱荒史。据史料记载,从明正统元年(1436)到新中国成立的514年间,林县发生自然灾害100多次,大旱绝收30多次,“人相食”5次。红旗渠修建前,林县的耕地面积98.5万亩,担水浇地只有非常可怜的1.24万亩,完全就是靠天吃饭。新中国成立之初的10年里,林县县委、县政府采取了许多措施兴修水利工程。主要是修小型引水渠、建水库,在山区打旱井、建水窖,维修新建了抗日渠、天桥渠、英雄渠,建成了要街水库、弓上水库、南谷洞水库、石门水库,打旱井、水井、水窖3万多眼,这些水利工程解决了林县局部地区人畜饮水和农田灌溉问题,缓解了用水紧张的局面。在调查研究并充分酝酿的基础上,林县县委于1959年5月提出了兴建引漳入林工程的构想,一边派技术人员对渠线进行勘测设计,一边向省委、地委领导汇报求得支持,尔后又反复征求全县干部群众的意见,统一干部群众的思想,于1959年10月10日正式做出了兴建引漳入林工程的正确决策,迈出了“重新安排林县河山”最具决定意义的一步,为红旗渠的修建奠定了最重要的基础。

(二)依靠人民——变先锋队奋斗为共同奋斗

党实现政治领导的过程,就是向人民群众说明党提出的政治任务、政治目标、政治方向,党制定的路线、方针、政策以及长远利益和眼前利益关系的过程。林县县委在做出引漳入林正确决策的过程中,十分注重统一干部群众的思想。林县县委先后举行了两次县委书记处会议、一次常委会议、两次县委全体(扩大)会议,对这项工程进行了研究讨论,分析部署。这个过程,也是不断统一领导干部思想认识的过程,充分发挥了党的集体领导,促进了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在一次常委会上,有的同志提出了不同意见,有的问:国家能拨多少钱?有的说,前几年修渠修库,县财政老本都花光了,拿什么修?杨贵同志说,我们有党中央、毛主席的领导,我们有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山西省委、平顺县委一定会支持。现在的关键是,咱们县委为什么修渠,靠谁修渠,怎样修渠。引漳入林,是林县人民的本质要求,一定能得到广大群众的拥护。充分依靠群众力量,我们就有了成千上万个“孙悟空”。杨贵的发言,让常委同志们增强了“为民修渠”的使命感和担当感,也坚定了大家同舟共济、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决心。

“红旗渠的建设,是一个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过程。没有群众的愿望和创造,不会产生修建红旗渠的设想;没有干部和广大群众的苦干精神,也不可能建成红旗渠。”[3]林县县委在做出引漳入林的正确决策后,始终将宣传群众、发动群众、组织群众作为重点工作,将党的正确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将县委的正确决策转化为群众共同奋斗的美好愿景,让人民群众在实践中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1960年2月10日,林县县委召开了引漳入林誓师大会,宣布了引漳入林动员令。“动员令”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了引漳入林工程完成后带来的美好远景:清水遍地流,渠道网山头,旱地变水田,荒山变果园,沟沟有鱼塘,山坡种稻田,一年两三季,产量翻上番,来往可乘船,还能再发电,人们掌握龙王权。还条分缕析地论证了修建引漳入林工程的五个有利条件,提出了相应的要求,号召全县人民“为了党的事业,为了子孙万代的幸福,为了彻底改变林县面貌,发扬我们光荣的伟大的历史传统而勇往直前的战斗”。当“动员令”通过有线广播传开的时候,整个林县都沸腾了。一张张决心书、一份份誓言都在表达一个共同的意志:宁愿苦干,不愿苦熬。原分配第一批上渠2.2万人,结果第一天就上到了3.7万人。这些都是在党的政治领导下科学决策的突出表现。

(三)弹好钢琴——总揽全局协调各方

红旗渠作为一项跨农户、跨村落、跨县域、跨省际的大型水利工程,不仅需要动员、组织、管理数万乃至十几万的劳动大军,而且还需要协调好省内省外的各方力量和资源。林县人民在修渠引水过程所涉及的省份、部门都是站在讲政治、讲大局的高度给予了大力支持和无私援助。红旗渠作为从外省外县引水的工程,首先要做的就是征得水源所在地山西省委和平顺县委的同意。林县县委通过河南省委给山西省委发函、河南省有关领导向山西省委主要领导写信、杨贵给曾在林县工作过的山西省委第一书记陶鲁茄打电话、派得力人员送信坐等回复等办法,仅用7天时间就得到了山西省委同意引水的复函,解决了引漳入林的水源问题。在红旗渠修建过程中,杨贵和指挥部主要领导十分注意搞好和水源地平顺县的关系,反复强调要坚决执行“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尊重当地风俗习惯,爱护田苗,并给当地修路、留出水口、建小型电站。林县县委在对修渠民工的动员、组织、管理上,在协调前方与后方、渠上与渠下的关系方面,也表现出了很强的统筹协调能力。在组织管理上,构建了以红旗渠总指挥部、红旗渠总指挥部工作部门、工地党委、红旗渠后勤指挥部、各公社分指挥部、工地团委为基本要素的组织架构,对修渠民工则实行半军事化管理体制,即组织军事化,行动战斗化,生活集体化。在协调前方与后方、渠上与渠下、公社与公社的关系上,采取各公社按渠道可灌面积投工,民工实行包工定额,把工分介绍回队参加分配,干部相对固定,民工2~3个月轮换的办法,保证了施工的顺利进展并形成了“团结协作”的红旗渠精神。

(四)勇于担当——困难面前永不退缩

红旗渠建成后,前来参观考察的人,包括党和国家领导人,都禁不住赞叹红旗渠的了不起。殊不知,红旗渠的了不起是以不容易作底色的。归结起来有四个不容易,即一县之力不容易,特定时期不容易(经历了“三年困难时期”和“文化大革命”),降服太行不容易,顶住压力不容易。每一个不容易,都需要做出正确决策、坚定信念、稳定人心。面对这些矛盾困难和复杂情况,林县县委一班人表现出了卓越的政治智慧和困难面前永不退缩的优秀品格。决定红旗渠命运的第一次大抉择是盘阳会议。工程开工后,全县人民热情高涨,然而,由于经验不足,很快就出现了“四个跟不上”(即领导指挥跟不上,技术指导跟不上,物资供应跟不上,后方支援跟不上)并带来了一些乱象。杨贵经过几天沿渠线徒步考察发现这些问题后,于1960年3月6日至7日,在任村公社盘阳村召开盘阳会议,改全线铺开的“长蛇阵”施工方法为缩短战线,分段突击,集中力量,打歼灭战,干一段成一段,通水一段,让群众看到成绩,看到光明,增强胜利的信心[4]。盘阳会议也因此被称为红旗渠修建中的遵义会议。决定红旗渠命运的另一次大抉择是开凿青年洞。青年洞是红旗渠总干渠二期工程的咽喉,但开凿期间正值共和国“三年困难时期”最严重的一段时间,也是红旗渠修建中最为困难的一段时间。不仅粮食极度匮乏,物资极度紧张,而且中央严令各种工程下马,全国实行“百日休整”,红旗渠的修建面临着来自各方面的巨大压力。林县县委以强烈的使命意识和责任担当,把理念与实践相结合,与实际情况相结合,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绝大部分修渠民工回家休整,同时留下300名青年继续开凿青年洞,经过500天的奋战,终于在1961年7月15日成功凿通,为后来红旗渠的全线通水做出了关键性贡献。一代有一代的使命,一代有一代的担当,林县县委以强烈的责任意识和勇敢的使命担当,经受了历史的考验。

二、坚持党的思想领导,动员干群齐修渠

党的思想领导,就是理想信念、价值观念、理论观点、思想方法以至精神状态的领导,通过党的理论宣传工作和思想政治工作,向人民群众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把党的主张变成人民群众的自觉行动。引漳入林是一项前所未有的事业。在当时的物质基础和技术条件下,是一项难以想象的艰巨工程。如何让这一宏大设想得到群众认可和支持,并调动起群众积极投身其间的积极性,把党的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是对林县党组织思想领导能力的一大挑战。林县县委在红旗渠修建过程中,始终把干部群众的思想政治工作放在重要位置,宣传贯彻党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始终坚持思想政治工作不放松。红旗渠的修建过程中,贯穿了党的思想领导。林县党组织通过过硬的思想建设工作,不断加强思想领导,统一了全县干部群众对修渠的认识,把大家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这一伟大的事业上来,最终实现了林县人民祖祖辈辈期盼的水的梦想。

(一)学习宣传——思想动员的作用

修渠先修思想。在建设红旗渠的过程中,林县县委强调以毛泽东思想来武装广大干部群众,不断加强思想政治工作。通过在全县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把广大党员干部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引漳入林的决策部署上,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实现县委县政府确定的目标任务上来,以饱满的工作热情和昂扬的精神状态,奋力推进红旗渠工程建设。为使广大干部群众能够经常保持旺盛的干劲,争做战天斗地的闯将,工地党委以工段驻地为单位,不仅组织大家学习《矛盾论》《实践论》《为人民服务》《纪念白求恩》《愚公移山》《反对自由主义》等毛泽东著作,还把毛主席语录、民工的学习心得和豪言壮语贴在工地的悬崖峭壁上鼓舞斗志。在毛泽东思想激励下,民工们成立了以英烈名字命名的“刘胡兰突击队”“孙占元突击队”,还在悬崖峭壁上刷写标语。“愚公移山,改造中国”“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等语录在石壁上光芒四射。青年们自己抒发的豪言壮语,也在山石上随处可见,令人激昂:“头可断,血可流,不修成红旗渠不罢休。”“红军不怕远征难,我们不怕风雪寒。饥了想想过草地,冷了想想爬雪山。渴了想想上甘岭,千难万难只等闲。”工地上还成立了143个宣传队,办墙报、黑板报,并创作演出了一大批体现修渠事迹的短剧、快板等文艺作品,激励着民工,鼓舞着干劲。王家庄隧洞坍塌事故中,吴祖太、李茂德两同志牺牲,干部群众十分悲痛。为鼓舞士气,姚村公社党委副书记、分指挥部指挥长郭百锁抖起精神,召开民工大会,组织大家学习毛泽东的《为人民服务》,领着大家齐声朗诵“要奋斗,就会有牺牲,死人的事情是经常发生的”“但只要为人民的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他提出要学习张思德、吴祖太的革命精神,不打通安全洞,绝不收兵。全体民工化悲痛为力量,前仆后继,投入战斗。

(二)创先争优,比学赶超团结协作

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榜样是最好的说服,典型是最好的引领。林县县委始终把选树典型、宣传典型当作鼓舞干群士气、调动群众积极性的重要工作来抓。林县县委充分发挥《林县小报》《红旗渠战报》和林县广播站等媒体的作用,及时发布红旗渠修建战况和喜讯,树立建渠典型,推广建渠经验,鼓舞群众士气,引导民工和群众发挥主观能动性,齐心协力修好渠。《林县小报》的编撰人员,及时深入工地,挖掘整理了舍己救人李改云、除险英雄任羊成、凿洞能手王师存、农民专家路银等一大批典型的事迹,引导群众向先进学习。舍己救人李改云的事迹,首先在《林县小报》上刊发,激发了民工向她学习的热情,工地上女民工们成立了李改云突击队。工地上的《红旗渠战报》共历时5年,刊发400多期,虽然是油印小报,单面印刷,但每期内容都非常精彩,重点介绍工地上的先进经验、重大消息、好人好事及工程进展等,每期都发送到各营连,让民工们学习,传递正能量,激励大家比学赶超。为激发后方支持红旗渠的积极性,县委利用各种会议,向大家宣传红旗渠建设中艰苦奋斗的事迹,同时宣讲红旗渠建成后将发生的巨大变化。每次宣传,都引起与会者的强烈反响,大家深受鼓舞,积极行动做贡献。在一次干部会上,大家听说民工缺少席子、鞋子的情况后,许多县委领导和一般干部,纷纷回家取出了自己的席子和鞋子,捐给工地。县长李贵当场把自己仅仅穿了几次的一双新鞋捐了出来,从别人那里借了一双破鞋回了家。团结协作,共创大业的感人事迹,彰显了思想工作的巨大作用。在红旗渠总干渠、三条干渠以及配套工程竣工庆典仪式上,县委都对评选出来的劳动模范披红挂花,请他们在群众前排坐立。他们的奖品,仅仅是一张薄薄的奖状,但对他们来说,确实至高无上的荣誉。荣誉,带给他们的,是更大的努力,更坚的信心。他们终其一生,都为自己是红旗渠劳动模范而自豪。

三、坚持党的组织领导,凝聚力量修成渠

党的组织领导就是要充分发挥各级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以广大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来带动影响群众,从组织上保证党的纲领路线、国家宪法法律付诸实施,培养、选拔、考核和监督干部,并向国家机关推荐德才兼备的干部,以成功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

20世纪60年代,林县县委结合本地实际,确定了以修建红旗渠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不断加强和改进对红旗渠工程的综合协调,精心组织实施,强化督促检查,确保红旗渠的建设顺利推进,彰显了县委的战略思维能力、统筹实施能力、抢抓机遇能力、防控风险能力和战略定力、发展耐力,不愧为全县人民的领导核心。红旗渠工地上党的各级基层组织着力履行党的政治责任,发挥政治引领作用,把县委的正确决策转化为群众的自觉行动,把广大群众团结在党的周围,彰显了团结带领群众贯彻县委的方针政策、推动工程进展、实现党的执政使命强大的组织资源和组织优势,成为坚强的战斗堡垒。工地上的共产党员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关键时刻能够冲得上去,危难关头能够豁得出去,充分发挥了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正是因为党的领导无所不在,才缔造了红旗渠这一世纪工程,成为党领导人民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的一个标志性成就。

(一)林县县委——坚强的马列主义领导核心

林县县委一班人深知红旗渠对林县经济社会和人的发展的巨大拉动力、推动力、带动力、影响力,所以在红旗渠的建设中敢于顶着质疑,砥砺前行。他们冷静观察,直面现实,正视困难,双脚站在坚实的太行山上,置身于群众中,拥有了牢固的立足点,看到了远方的地平线,找到了准确的方位,统率全县人民创造了人工天河红旗渠这个当代奇迹。习近平同志在十八届五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强调:“能不能驾驭好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能不能保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从根本上讲取决于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领导核心作用发挥得好不好。”红旗渠建设的实践证明,充分发挥党的核心领导作用,是我们战胜风险挑战,不断取得胜利、实现党的执政使命的关键所在。

(二)基层党组织——坚强的战斗堡垒

红旗渠建设最坚实的力量在基层,党的基层组织是红旗渠建设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是施工方案得以细化和执行的保证。林县县委把抓基层打基础作为固本之举,哪里有党员、有群众,哪里就有党的组织。红旗渠上的基层党组织在带领群众、团结群众、关心群众疾苦中调动群众积极性,在知人知情、密切关系中凝聚群众力量,展现了基础党组织的凝聚力创造力和战斗力,充分发挥了基层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在红旗渠开工之初,林县县委就通过党的委员会和15个党总支以及320个党支部把工地上的1673名共产党员组织起来,各公社党委和农村、厂矿、机关基层党支部,都坚持书记挂帅,党政群团都置于党委统一领导之下,全力支援和服务红旗渠建设,把党的组织领导转化为组织优势,形成了强大的战斗力,成为修建红旗渠的骨干力量。在他们率先垂范下,红旗渠上的基层党组织成了攻坚克难、凝聚人心、加快工程进展的坚强战斗堡垒。

(三)共产党员——示范引领的先锋模范

一个党员就是一面旗帜。在修建红旗渠的过程中,林县人民能够孕育形成红旗渠精神,很大程度上有赖于广大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共产党员在困难面前保持镇定和乐观,在最苦、最险、最累的地方身先士卒,对增强修渠大军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创造力,对实现红旗渠工程的各项任务和奋斗目标意义重大。修渠工地上的党员在先锋模范作用上下功夫,在各个方面走在群众前面,处处给群众做表率,以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牺牲精神,在群众中产生巨大的示范作用,成为群众学习的榜样,从而激发起群众修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工地上的党员既是党的一员,又是群众中的一分子,既是工程指挥部党委密切联系修渠群众的中介,又是工地基层党组织与民工相联系的纽带。他们深深扎根于群众的创造性实践中,同时又把党委和党支部关于施工的各项任务、目标、制度贯彻到群众中去,发挥了上情下达、下情上达的桥梁作用,使工地党组织能够适时地汲取人民的智慧,使群众能正确理解和执行党的决定。1941年入党的岳松栋,在参与开凿红旗渠总干渠上的青年洞、寺沟洞时,工地离自己家很近,但他坚守岗位,一心扑在工地,过春节没有回家与老少团聚。当时生活十分困难,民工饥饿,主动上山采野菜,捋树叶,下漳河捞河草,用水煮后,榨去苦水,佐以主食,让大家填肚充饥。为了加快工程进度,和民工一起摸索研究创造“三角炮”“拐弯炮”“瓦岗窑炮”等爆破方法,大大提高工效,由日进0.3 m提高到2.8 m,加快了隧洞开凿进度。1966年三条干渠竣工通水典礼时被评为红旗渠建设特等模范、1951年入党的施工连连长王师存,在开凿红旗渠三干渠曙光洞时与东卢寨的民工一起战斗在34号竖井里,凿石放炮,洞里空气流通十分困难,烟雾需五六个小时才能排完,是施工的最大障碍,他带头脱下衣服,钻进硝烟滚滚的洞里,来回跑着撵烟,节省了时间,加快了凿洞进度。他率队完成自己村上所担负的凿洞任务后,又向指挥部请求,承担曙光洞26号竖井的开凿任务。他的模范事迹鼓舞着民工的战斗热情。王师存和民工们一起日夜艰苦奋战,硬是一锤锤打,一铲铲挖,终于熬过一年零四个月,凿通了近4公里长的曙光洞,人们称他是凿洞能手。

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家副主席习近平2011年3月在参加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河南代表团审议《政府工作报告》时指出,红旗渠精神“是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的集中体现,历久弥新,永远不会过时”[5]。河南省委书记王国生到红旗渠干部学院调研时指出,“要把红旗渠当成永久的党性教育课堂、永久的干部培训基地,让更多的人从中汲取精神营养”[6]。红旗渠成功修建的因素很多,需要从中汲取的东西也很多,但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林县县委出色地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成为领导人民重新安排林县河山的核心力量。当前,我国正处于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充分发挥党的领导这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取得决胜阶段胜利的关键。充分发挥好党的领导核心作用,关键是坚持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只有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才能使我们党更加团结统一、坚强有力,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猜你喜欢
林县红旗渠民工
“红旗渠精神”感动我
弘扬红旗渠精神 做好新时代人大工作
红旗渠水为何会“自流”
寒冷冬夜 地下通道睡滿待業農民工
《红旗渠》
谁更老实?
从红旗渠的“账单”体会党的领导
浅析“新闻民工”现象
红旗渠的修建与红旗渠精神的诞生
民工孩子的“知心爷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