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工合作,让学生经历实验活动全过程*
——以“木杆平衡与性质探究”的活动课为例

2019-03-15 08:20:40江苏省海安市海陵中学周海燕
中学数学杂志 2019年4期
关键词:木杆重物砝码

☉江苏省海安市海陵中学 周海燕

最近一次教研活动中,笔者执教一节数学实验活动课“木杆平衡与性质探究”,学生参与热情高,发现、猜想并验证结论后进行了性质的初步运用,教学效果也很好.下面整理该课教学流程,并给出教学立意与教后思考.

一、“木杆平衡与性质探究”实验活动课教学流程

活动(一) 创设情境,引出新知

PPT出示生活中的杆秤,并抽象出如图1、图2所示的示意图:

图1

图2

教学组织:用生活情境中的杆秤引入课题,小商贩通过改变秤砣的位置和重量,就可以使得杆秤平衡,这样做的原理是什么?有什么样的规律?引起学生的思考,让学生带着好奇心和疑问进入新课的研究.

活动(二) 分工实验,整理数据

课前准备:实验道具有木杆、砝码、支架,做成木杆平衡尺.杆的中心作为它的支点,不挂砝码时,杆左、右是平衡的.将左、右两边砝码离支点的距离记为x1、x2,左、右两边悬挂的砝码数量记为n1、n2,黑板上列出四个变量的表格,以便观察数据.

请四组同学上台来做实验,一位同学负责记录数据,实验流程如下:

(1)请第一组同学为这根杆左、右两边加一个砝码,同时请他的同桌根据他的实验操作在电脑上进行模拟演示,以便所有同学都能看清他的操作.数据记录员记下平衡时四个量分别是多少,得到第一组数据.(活动截图,如图3)

图3

(2)请第二组同学为杠杆左边再加一个砝码,将这两个砝码一起向右移动,直到木杆左右平衡,同时请他的同桌根据他的实验操作在电脑上进行模拟演示.数据记录员记下平衡时四个量分别是多少,得到第二组数据.

(3)请第三组同学为杠杆左边再加一个砝码,将这三个砝码一起向右移动,直到木杆左右平衡,他的同桌同步在电脑上进行模拟演示.数据记录员记录第三组数据.

(4)请第四组同学为杠杆左边再加一个砝码,将这四个砝码一起向右移动,直到木杆左右平衡,他的同桌在电脑上同步进行模拟演示.数据记录员记录第四组数据.

活动(三) 猜想关系,验证结论

通过这四组同学的实验得到的实验数据,请学生猜想一下这四个量之间存在什么规律.

教学预设:小组讨论得出猜想结论.四组数据只能让学生猜想出四个量之间可能存在的关系,还需要大量数据进行验证.教者课前模拟收集大量、密集数据,以PPT展示,如下:

表1 大量“密集”实验后数据记录表

学生结合猜想与老师给出的大量实验数据验证之后发现满足猜想,这样经历了猜想到实验再到验证的全过程,归纳确认得到这四个量之间的等量关系(x1n1=x2n2).

活动(四) 性质运用,变式探究

根据这四个量之间的等量关系,提出问题串,进行变式训练,由特殊走向一般.

例题探究:如图4,在木杆右端挂一重物,支点左边挂三个重物,并使左右平衡.设木杆长为48cm,支点到木杆左边挂重物处的距离为xcm,列出关于一元一次方程.

图4

图5

图6

变式1:如图5,在木杆右端挂一重物,支点左边挂n个重物,并使左右平衡.设木杆长为48cm,中点处,支点到木杆左边挂重物处的距离为xcm,把n作为已知数,列出关于x的一元一次方程.

变式2:如图6,在“变式1”的条件中,仅改变木杆长为lcm,其余不变,把n、l作为已知数,列出关于x的一元一次方程.

变式3:如图7,在“变式2”的条件中,改变木杆右端挂2个重物,其余不变,仍然将n、l视作已知数,列出关于x的一元一次方程.

图7

变式4:(进一步放开条件,一般化进行研究)如图8,在木杆右端挂m个重物,支点左边挂n个重物,并使左右平衡.设木杆长为lcm,中点处,支点到木杆左边挂重物处的距离为xcm,把m、n、l作为已知数,列出关于x的一元一次方程.

变式5:(走向一般)如图9,在木杆右边挂m个重物,支点左边挂n个重物,并使左右平衡.设木杆长为lcm,中点处,支点到木杆左边挂重物处的距离为xcm,支点到木杆右边挂重物处的距离为kcm,把m、n、l、k作为已知数,那么你能不能列出关于x的一元一次方程?

教学观察:这两组例题(问题串)很好地运用了新知,并且将新知进行变式拓展,从学生的解答来看,掌握得都很好.

二、教学立意的进一步阐释与教后思考

1.实验活动课应该让学生分工合作并经历实验全过程

本课教学流程是先安排实验活动,学生代表分组上台演示,收集实验数据填写在黑板上,最后统一使用电脑软件生成大量、密集数据;发现、猜想、归纳性质,并进一步验证性质;例题讲评,变式生长;练习巩固.诚如课后有评课老师所说:“这样的课题新颖独特,对教师备课要求高,学生实验活动的参与热情高,这种课型的尝试非常有意义.”另外备课用功很多,包括实验器材的准备,还有教学课件(特别是其中演示实验的小软件)的制作,还有贴切本课主题的习题与变式练习,都需要大量的课前准备与构思.学生在课堂上上台实验,能够分工合作,得到很多实验数据,说明实验成功,但是也有个别学生“不小心”弄掉杠杆,继续实验,最终也能实验成功,这个过程中对学生的动手能力也有很好的锻炼,收集到的数据支持和启发了后续性质、公式的猜想与验证;让学生经历实验全过程之后,对于发展学生“做数学”是很好的示范.

2.学生课上的深度合作学习需要教师课前精心构思

小组合作是新课程改革倡导的重要理念,然而理念落地需要教师课前的精心构思.比如,本文课例中,先后安排了四个实验小组上台演示实验,其中每个小组3人分工合作,1人操作木杆实验,第二个组员同步演示电脑软件,还有1人在黑板上整理数据,这些都需要教师做好精密的预设,并对学生“实验失败”有相应的预案.比如,在课堂教学进程中,有学生因为过于兴奋与紧张,把木杆弄翻、弄倒,这时就需要有另外的学生参与重新调试.进一步,在四个小组都“实验成功”之后,考虑到课堂教学效率,不可能做反复、大量低效的实验操作,而在课前通过木杆平衡的软件进行大量、密集实 验,验证并确认性质的猜想,为归纳性质提供直观理解.顺便指出,这个实验过程中的很多道具、软件的支持,都得益于物理老师的备课合作,所以本课其实也是一节跨学科的师师合作、师生合作的实验活动课.

3.性质运用时要注意遵循实验条件下的归纳发现

评课时,有老师指出:从例2的变式拓展来看,当变式到右端两个或多个物体时,需要再次以实验进行验证或确认公式是否成立,这时已破坏了前面操作实验所归纳猜想的数量关系或规律性质,大胆的推广与变式拓展不利于实验科学精神的渗透.这也是本课值得后续改进的地方,只要再安排一组学生进行相关演示实验,并利用电脑软件反复确认就可得到推广后的“公式”或性质的猜想,这样可以有效训练学生严谨细致的科学精神.

三、写在后面

我们知道,数学实验是江苏省中小学教研室董林伟先生主持的一项重点课题,在全省已有很大的影响力,我们这次基于合作学习理念的实验活动课只是一次初步尝试,还有很多不成熟的地方,期待更多专家、同行给出批判与指导.

猜你喜欢
木杆重物砝码
乐在团建中
作文中学版(2021年5期)2021-06-03 09:20:26
关于影响通信油木杆质量相关因素的探讨
超重失重演示器
巧变动使天平平衡
搬运重物时怎样才能不伤腰
为什么吸盘能挂重物
立木取信
重物移运器
巧妙找次品
上门保养:差异化是竞争砝码
创业家(2015年2期)2015-02-27 07:5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