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甜甜
摘 要:在网络高度发达今天,新闻是社会大众获取信息的重要载体。其中,艺术类院校网页将中文新闻翻译成英语是为世界了解它们打开了一扇窗,是中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本文在新闻特点和功能对等翻译理论的基础上,针对艺术类院校新闻汉译英的翻译实践工作,对功能对等理论在新闻翻译中的指导意义和具体应用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网页新闻;翻译;功能对等理论
一、引言
(一)新闻翻译的重要性
随着我国的改革开放的深入,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时代背景下,我们和世界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势必会越来越频繁。在这个过程中,新闻承载了许多有价值的信息,将新闻翻译成英语准确传播到全世界显得尤其重要,这对从事新闻翻译的工作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尤金·奈达(Eugene A. Nida)
尤金·奈达1914年生于美国,早年师从当代结构主义语言学大师布龙非尔德(Leonard Bloomfield)等语言学家,终身从事《圣经》翻译和翻译理论的研究,是公认的当代翻译理论的主要奠基人之一。他理论的核心思想是“功能对等”(functional equivalence)。
二、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
(一)奈达翻译思想的三个发展阶段
奈达翻译思想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分别为:描写语言学阶段(1943-1959)、交际理论阶段(1959-1969)、社会符号学阶段(1970s起)。
(二)功能对等理论
奈达是在1964年《翻译的科学探索》中提出了“灵活对等”概念。后来,为了避免出现误会,他将其改为“功能对等”理论。在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中,判断对等与否由读者的心理反应来决定。他的这一理论提出得益于当时语言学领域突飞猛进的发展,各种语言学分支产生和形成,如心理语言学、社会语言学、语用学、符号学等。
功能对等,简单说就是译文和原文要在功能上对等,而不是形式上对等。奈达在From One Language to Another中,將语言的功能分成九类,即表现功能(expressive)、认识功能(cognitive)、人际功能(interpersonal)、信息功能(informative)、祈使功能(imperative)、行为功能(performative)、情感功能(emotive)、审美功能(aesthetic)和自我解释功能(metalingual)。奈达认为,译文应在这九个功能上与源文对等,即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关注的应该是一种动态关系,他更强调翻译的内容和结果,而非形式。在实际翻译操作方面,他结合乔姆斯基(Norm Chomsky)的“转换生成语法”中的“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学说,提出翻译不是“表层结构”的形式对等,而是“深层结构”的功能对等。他认为源语的句法、语义等结构是翻译人员工作中需要克服的最大障碍。
功能对等理论策略可以简单地概括成三个部分:抛弃传统的词性概念、采用核心句的概念克服句法对译者的束缚、用同构体的理论克服社会文化差异所造成的障碍。这对翻译实践提供了重要的指导方法。
三、新闻语言的特点
新闻具有时效性,因此新闻语言具有简洁、明了的特点。为了能够在较短的篇幅内展现新闻事实和评述,英语新闻就会使用可以扩展的简单句型,常常表现为使用分词短语、形容词短语、名词短语、不定式短语和介词短语等非谓语形式对句子进行修饰。另外,因新闻是客观事实,为了确保真实性和客观性,新闻会多采用被动句,句式与汉语有很大的区别。
四、功能对等理论具体策略在新闻汉译英中的应用
(一)抛弃传统的词性概念
在传统的语法中,一个核心部分就是词性,如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等。我们从开始接触英语就学到了:形容词修饰名词,副词修饰形容词或动词。我们在翻译中常常受语法限制。奈达通过抛弃传统的词性概念,发掘词与词之间的关系,摆脱语法对翻译的束缚,为我们常用的词性转换翻译策略提供了理论支撑。如“He sang the song beautifully.”我们通常会翻译成“他优美地唱着歌。”,因为beautifully是副词,修饰的是动词sang;另“She has been affirmatively informed that ……”处理成“她被确定告知……”,其中affirmatively是副词,修饰动词informed。其实,如果我们进一步分析不难得知,He sang the song beautifully.实际想要表达的意思是His song was beautiful., 译成“他的歌声很动听。”比“他优美地唱着歌。”要好很多,读者在理解上没有困难,因为符合汉语的使用习惯。“She has been affirmatively informed that ……”处理成“她获得的信息很可靠……”,相当于“She has got affirmative information that ……”,似乎会更好。在网页新闻汉译英过程中,我遇到了类似的情况,在一则标题为“我校电子音乐系师生作品成功入选ICMC(韩国)”的新闻中,有一句是“师生作品创作和技术创新获得国际学术界的广泛认同”,我处理成“The creations and innovations of teachers and students have been widely recognized by the international academic community.”从源语形式上看,“获得广泛认同”中的“获得”是动词,“广泛”是形容词修饰名词“认同”。但仔细推敲发现,句子主语是“创作和创新”,谓语是“获得”,宾语是“认同”,此处用被动语态更合适。因此,在译文中,“widely recognized”就产生了。这也是一个抛弃传统词性概念的例子,换句话说就是跳脱出词性概念,用词性转换的翻译策略更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
(二)用核心句的概念克服句法障碍
奈达除了提出要摆脱词法上词性的束缚,还指出句法也是造成翻译生硬难懂的一个方面。译者应该透过表层结构看到句子的深层含义。他将翻译比作过河,将译者比作过河人,如果这条河是险滩,水流湍急,过河人只能迂回,先走不险的浅滩,再绕过深水区。给出的解决办法就是,将源语层层剥离,使用核心句。核心句就是最简单的句子。在不同的语言中,纵使语言结构不同,但最简单的句子都是很好理解的。奈达认为英语中最简单的核心句有七种:
1.Lily went fast. (subject+predicate+adverbial),
2.Lily paid the bill. (subject+predicate+object),
3.Lily gave Lucy a candy. (subject+predicate+object+object),
4.Lily is at home. (subject+be+subject complement),
5.Lily is beautiful. (subject+be+attributive),
6.Lily is a student.(subject+be+indefinite article +noun),
7.Lily is my sister. (subject+be+pronoun+noun).
我们在做翻译时,首先要做的是将复杂句变成简单的核心句,完成“先走不险的浅滩”,再按照目的语的习惯将核心句通过一定的表层结构重建,完成“迂回地绕过深水区”。通过这个方式,译者能在一定程度上克服句法障碍。如何进行从复杂句子到核心句的转换?比如:“At a time when 1/5 households are living at or below the poverty level, and at a time when 1/6 Americans are food insecure, this is a restaurant whose time has come,”New Jersey-born Bon Jovi said in a statement. 这个句子可以分成以下几个核心句:1. 1/5 households are living at or below the poverty level. 2.1/6 Americans are food insecure. 3. a restaurants time has come. 4. Bon Jovi said in a statement. 因此,这个句子译为:出生于新泽西的乔维发表声明说,“目前美国1/5的家庭生活在贫困线或以下,1/6的美国人吃饭问题还没得到保障,我们的餐馆应运而生。”再举一个笔者在工作中遇到的句子,“ 国际计算机音乐年会(International Computer Music Conference 简称ICMC)是由国际计算机音乐学会(International Computer Music Association 简称ICMA)所主办的国际年会,是计算机音乐、新媒体音乐领域极具分量的世界级学术活动,自1974年起每年在不同国家举办。年会分为两大部分—计算机音乐学术研究论文发表和计算机音乐作品发表,被国际学界誉为“顶尖国际学术会议和赛事”。”句子很长,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核心句:1.国际计算机音乐年会是谁主办,2.音乐年会是什么级别的活动,3.音乐年会举办的时间和国家,4.音乐年会的组成部分,5.音乐年会享有的盛誉。在经过头脑风暴划分核心句后,再按照目的语的表达习惯,重建表层结构,得到下面的句子:The International Computer Music Conference (ICMC) is an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hosted by the International Computer Music Association (ICMA). It is a world-class academic activity in the field of computer music and new media music. It has been held in different countries every year since 1974. The annual meeting is divided into two parts - the publication of computer music academic research papers and the publication of computer music works, which has been praised by international academic circles as "a top international academic conference and event". 有的翻譯家提出中文是“形散神不散”、“翻译以意群为成句单位”,这些策略都和奈达的“用核心句和句型转换的概念克服句法障碍”有异曲同工之妙。
(三)同构体概念解释社会文化语言符号
翻译人员在翻译实践过程中除了会遇到语言本身的障碍,还有语言之外,如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形成的困难。针对这个问题,奈达求助于符号学,尤其是同构体(isomorphism)这一概念。奈达认为,符号在源语和目的语之间的关系很像数学里的方程式。我们假设3-6-9三个数字在一起构成一个系统(我们称为系统A),那么18-36-54三个数字在一起也可构成一个系统(我们称为系统B)。现在将系统A里的数字3拿出来放到系统B里去,这个关系不成立,因为系统A里的数字3相当于系统B里的18。有了同构体概念的支撑,我们终于可以解释一些不同文化领域里相同意思的不同表达了。例如:“如雨后春笋般地发展起来”,我们在英语中一般用“to grow like mushroom”,因为两者的形象在各自的文化中等同。又如:在汉语文化里,老虎是百兽之王,而英语中,狮子比老虎强大,所以,拦路虎译为“the lion in the way”,虎穴译为“the lions mouth”,送……入虎口译为“throw someone into the lions”。
五、总结
通过梳理奈达的功能对等翻译理论,更加明确了他对现代翻译学理论和翻译实践所作出的贡献。他的功能对等理论在指导实践方面意义重大,使译者突破形式对等,做到意义对等,从读者心理反应层面上判断对等。虽然做到完全对等是不现实的,但功能对等理论还是从译文的交际性和可读性上解决了问题。每一个理论都不是尽善尽美,但他从另一个层面给广大翻译工作者提供了一个可行的途径。笔者在实际翻译工作中受益良多,以功能对等为出发点,选择合适的翻译策略,从而实现新闻原文和英语译文功能对等,为读者能有和源语读者相同的阅读感受而努力。
参考文献:
[1]Eugene A. Nida,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ranslation,第43页.
[2]叶子南著.高级英汉翻译理论与实践(第三版)[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
[3]冯韬.英语新闻翻译中功能对等理论应用研究[J].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2018(04).
[4]史芸.翻译应用理论与应用翻译实践——以新闻翻译为例[J].中州大学学报,2017(03).
[5]孙乐.小议奈达的功能对等[J].陕西国际商贸学院国际学院,科技信息,201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