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人才培养的视角 看新高考取消文理分科

2019-03-14 13:32王少伟
内蒙古教育·综合版 2019年2期
关键词:分科文理通识

王少伟

2014年9月4日,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意见明确提出,新高考不再分文理科。这一举措犹如一块巨石投入湖中,掀起了层层波澜。尽管有人对此有不同的看法,但其重要意义毋庸置疑。它打破了人们传统意识上的关于“分科”或者“合科”的二元对立的认识,实现了文理融合,赋予了考生更大的自主选择权,考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特长和兴趣自主选择考试科目,“套餐”变成了“自助餐”,考生的自主性真正得到充分发挥,这对人才培养模式的改变无疑会起到重要的助推作用。

目前,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类社会已进入信息化时代,其显著特点是,创新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基本驱动力。这就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即人才培养要以创新能力为主要目标。众所周知,高考在人才培养中起着指挥棒的作用,要适应时代的新要求就必须从高考着手,大胆改革,打破旧的、僵化的模式。因此,在谈论取消文理分科的意义时,不能仅从考生的兴趣和得失的层面论述,而应看到,教育是一项关乎国运兴衰、具有基础性和前瞻性的事业,应立足长远,立足于人才培养,从新的历史定位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出发,以高屋建瓴的视野来看待取消文理分科。

一、信息时代的人才标准

信息时代是以知识和信息为基础的时代,其特征是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不断涌现,这一特征也对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信息时代到底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呢?

在回答这些问题时,我们不妨以全球化的视野看看世界发达国家的人才培养理念。

在美国,在当前的知識、信息时代的背景下,许多文理学院以及一流研究大学和公立学校都将培养全面发展的创新型人才作为美国本科人才培养的主流。日本上世纪末就提出了“科学技术立国”的战略方针,强调学校教育不能再继续培养标准化的人才,主张培养有个性和创造性的人才。法国提出,要把人文素质与各种学科专业结合起来,培养不受任何科学界线限制的人。

培养什么样的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综上可以看出,面对信息化时代提出的新要求,各个国家都在加快教育改革步伐,制定新的人才培养标准,虽然侧重点各有不同,但都在向复合型人才、创新型人才培养方向发展。可见,在信息化时代,培养复合型人才、创新型人才是大势所趋。

二、创新型人才如何培养

2005年7月29日,钱学森向来看望自己的温家宝总理讲道:“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这是很大的问题。”这就是著名的“钱学森之问”。2010年5月4日,温家宝在北京大学讲:“钱学森之问对我们是个很大的刺痛。”

“钱学森之问”直指我国教育的痛点,令人震惊,催人猛醒,也促使我们思索创新型人才究竟该如何培养。

要回答创新型人才究竟该如何培养,首先要解决的是观念问题。人才培养观念是决定人才培养目标和教育教学方式的指南,也是人才培养的思想前提。尊重人才成长规律是国外很多名校在人才培养观念上的共同之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 —2020年)》对于人才培养观念和人才培养质量做了明确的说明。“纲要”提出,关于人才培养观念,要“更新人才培养观念。树立全面发展观念,努力造就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树立多样化人才观念,尊重个人选择,鼓励个性化发展,不拘一格培养人才”。关于人才培养质量,要“着力培养信念执着、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创新人才”。这为培养创新型人才提供了理论指南。创新型人才应该是兴趣、知识、品格、个性化的综合体,具体来说,创新型人才培养应该以兴趣爱好为出发点,通识教育为基础,个性化培养为核心。

创新型人才培养应该以兴趣爱好为出发点。兴趣是人认识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是推动人认识以及探索事物的重要动机。一个人对某个事物产生了兴趣,才会有意愿去学习该事物的相关内容。正如莎士比亚所言“学问必须合乎自己的兴趣,方才可以得益”。这与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的“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的教育思想不谋而合。可见,兴趣作为启发学生认知积极性的一种积极心理因素,既为学习指明了方向,同时也为朝着该方向深入探索、激发创新欲望提供了不竭动力。

创新型人才培养应该以通识教育为基础。通识教育作为一种人才观,注重不同学科领域的融会贯通,以培养具备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素养以及高尚道德、优良品格、正确价值观的“全人”为目标,体现了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理念。通识教育以其独特的内涵适应了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需要。首先,通识教育满足了平衡创新型人才学科素养结构的需求。通识教育注重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三大领域平衡发展,强调文理渗透,相互交叉,在此观念指导下培养出来的人才具备广博的知识结构,有利于减少人文素养与科学素养失衡现象的出现,为激发创新性思维提供了一片沃土。其次,通识教育满足了健全人才创新人格的需要。通识教育将高尚道德、优良品格、正确价值观作为人才培养目标之一,有利于培养学生对个人、对家庭、对社会的责任心以及提高学生在创新路上披荆斩棘的勇气,从而激发其创新的激情,健全创新人格。

创新型人才培养应该以个性化培养为核心。人除了在智力因素方面存在差异之外,在生理、心理等非智力因素方面也存在差异,这是不容忽视的客观事实。因此,在人才培养中,需要贯彻承认以及尊重个体差异的教育观念,发现人的价值,激发人的潜能,凸显人的个性,实现“人尽其才”的目标。这与教育领域中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有异曲同工之妙。因材施教注重根据受教育者的个体差异采用相应的培养方式,其目的就是要使每一个学生都能接受科学的、适合其自身发展的教育,从而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充分挖掘自身潜能。尊重个性化差异,不仅有利于培养创新型人才,而且还体现了教育公平。真正的教育公平不是对所有人都采取了同样的培养方式,而是每一个人都有适合自己的培养方式,让优秀的更加优秀,让落后的更快进步。

深入了解创新型人才培养规律之后,才能在深刻反思目前我国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之上回答“钱学森之问”。

高中阶段教育与大学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中分别承担着“选才”和“育才”的作用。但往往高中阶段教育既承担着“选才”的作用,也承担着“育才的作用”,所以,高中阶段教育培养了什么样的人以及为大学选拔了什么样的人在人才培养中至关重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 —2020年)》指出,“高中阶段教育是学生个性形成、自主发展的关键时期,对提高国民素质和培养创新人才具有特殊意义”。

1977年恢复高考之初,基于工业化时代经济快速发展的需求(即“多出人才、快出人才”),专业化人才的培养成为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由此实行了文理分科并延续至今。在文理分科制度下,培养了大批专精于某领域的人才,满足了国家战略发展提出的要求。但是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我国文理分科下的人才培养模式在创新型人才培养方面则显得力不从心。首先,尊重个性化差异的理念缺位。从文理划分角度来看,允许学生在文理之间做出选择,但这种划分仅局限于文理的二元对立之间,所以学生的优势学科、兴趣学科的组合并未得到充分体现。如果一个学生的优势学科或者兴趣学科为物理和地理,在文理分科制度下,物理与地理两个学科之间的组合是无法实现的,他就失去了学其所好、考其所长的机会。从教学组织形式来看,大多数学校在高一升高二时甚至是在高一时期就将学生划为文班理班,传统的班级授课制则成为文理分班的载体,文理班之间存在着不可逾越的鸿沟,各自按照规定好的课程表上课。这种授课方式将各个水平层次的学生放到统一的班级里面进行学习,忽略了学生个体之间存在客观差异的事实,容易出现“吃不饱”和“消化不良”的情况。其次,通识教育理念缺位。在文理分科现实下,高中阶段无论是教育理念方面还是课程设置方面,均偏重于专业教育而忽视通识教育,学生在文科和理科之间做出非此即彼的选择之后,文科生便不再学习理科知识,理科生便不再学习文科知识。这种“一刀切”式的做法忽视了文科生的科学素养培养,理科生的人文素养培养,不利于学生人文科学素养的全面发展。从长远发展的眼光来看,文理分科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未来学习方向,学科素养的缺失会导致学生思维特质的同质化,不利于开阔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从而局限学生未来高层次的发展。

三、新高考取消文理分科的目的及意义

信息时代的背景下,人才的需求由专业化、规模化转变为复合型、创新型,文理分科制度下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弊端也逐渐显露出来。为了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多样化高素质人才的需求,深入推进素质教育,我国积极探索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改革考试科目设置,取消文理分科,创新考试方式,这些举措无论对国家,还是对考生个人都会产生重要的影响。

从国家的层面看,首先,有利于培养创新型人才。创新是21世纪的时代主题,开展创新教育,培养创新人才,是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方向,是推动创新型国家战略前进的重要力量。取消文理分科是对新时期、新要求的应时回应,有利于从精英型教育模式转向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其次,有利于提高整體民族素质,取消文理分科倡导通识教育,有利于构建学生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兼具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实现全面发展。

从个人的层面看,首先,取消文理分科充分尊重了学生的选择权与个体差异。取消文理分科之后,考生可以根据报考高校专业的要求和自身特长,在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等科目中自主选择,扩大了选择的范围,可以遵从自己的喜好与特长去组合考试科目,学生的自主性真正得到充分发挥。其次,取消文理分科有利于培养复合型人才,帮助学生就业。对于个人而言,教育不仅仅是为了学习知识,培养健全的人格,还在于帮助人们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信息社会的重要特征就是学科交叉,知识融合。市场调查显示,各地区、各行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非常强烈,企业偏爱复合型人才,比如医学翻译,既需要求职人员具备医学素养,同时也需要具备翻译素养。这一现实要求每个人都要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向知识复合、能力复合、思维复合的方向发展。新高考改革取消文理分科,贯彻选考理念,强化通识教育,这就为培养跨学科人才提供了新的途径,有利于培养复合型创新人才。而且通识教育的贯彻不仅仅提高了学生的学科素养,更重要的是影响了学生的思维方式,这种影响会更为深刻久远,甚至会影响到他的终身。

综上所述,取消文理分科有其深刻的时代背景和政策依据,是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重要一环,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增加学生选择性、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的必然选择。但在看到取消文理分科利好的同时,我们也应该清醒地意识到取消文理分科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其中涉及观念更新、课程改革、考试改革等一系列问题,改革并不会一蹴而就,甚至还会出现波折。这就要求我们,要加大对改革方案和政策的宣传解读力度,及时回应社会关切,解疑释惑、凝聚共识,营造良好改革氛围,把高考改革的红利真正学好、用好。

猜你喜欢
分科文理通识
简述大学通识课教学改革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of Literary Anthropology in China
通识少年“种”石油
通识少年小课堂 血液之旅
通识少年·拿破仑
高考改革的关键不是科目多少与是否分科
文理大类培养与专业培养两种模式下大学生不及格率的比较研究
杀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