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茜
从教十六年,我对小学的习作教学,也是从一年级接到这个班的孩子开始,才开始慢慢探索的。除了看图作文,我基本没有专门拿一节完整的课来讲作文。因为,我认为一个人能写出一篇好文章主要是他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他的文章写得好说明他的语文素养高、语文积累丰富;同理,一个老师的习作教学好,也是这个老师平时对孩子们语文素养培养的功夫扎得深,所以,我在此提出我的习作教学观点——习作教学贵在平时。
一、小学阶段习作教学的规律
我认为,处于小学阶段的孩子的语言发展主要经历三个阶段,即绘画语言、口头语言、书面语言。
(一)绘画语言
也许老师们都发现了,幼儿园的小孩子很喜欢画画,不管他画得好与坏,这实际上是小孩子的一种语言,即绘画语言。老师们也会发现自家孩子在这个年龄段的这一共性,以至于家里的墙壁啊、沙发啊、茶几啊都遭了殃,但是请不要对这一现象采取无视或扼杀的态度。请坐下来听孩子们聊一聊画的内容,然后将他说的整理出来,或许这就是孩子们一生中第一篇习作了。
(二)口头语言
有人说:教小学的语文老师必须要有一颗永远也长不大的童心。我想,我们需要用这一颗童心和孩子们进行交流,满足他们说话的需求。有些语文老师总是埋怨自己班上的孩子不会看图写话,即便是写,也没几句。其实,这其中主要的原因在教师本人,因为在你的语文课上,你可能没创造机会让他(她)说,他又怎么可能写得出来呢?也就是说,看图写话是在看图说话的基础上来的。小孩子编的故事在大人听来都是天马行空的,如果你换一种方式去倾听,怀着一颗童心去聆听的话,你会发现,他是有趣又有逻辑的。所以,我们在课堂上就需要拿出一部分时间来给孩子们说,让孩子们编故事。这就是口头语言。
(三)书面语言
二年级下册开始,孩子们对生活中的事物都有一些认知了,这个时期就可以引导孩子进行仔细观察生活的活动了。观察了,先说,然后再形成文字,这就是二年级到三年级的过渡作文。这个环节处理好了,你会发现三年级的起步作文在无意间就开始了,这就是正式的书面语言。
被誉为“中国雷夫”的常丽华老师说,孩子们在一到三年级的写作都有一定的随意性,老师或家长不要过多地干涉,这称之为“浪漫写作”。等到四年级,才开始对孩子们的一些写作方法进行一些引导,将一些写作技巧开始慢慢地融入到孩子们的写作中。
二、遵循语言规律,形成有效做法
针对孩子们这样的语言发展规律,我在这个班展开了一系列针对性的活动和相对有效的做法。
(一)绘画语言的培养
在一年级上册的时候,我就喜欢在周末给孩子们布置“画画写话”的作业。有时候是根据季节,比如春天来了,就让孩子们画周末和爸爸妈妈出去看到的春天,让孩子们在画的空白处写话,会用拼音写的就用拼音写,实在不会的就让爸爸妈妈代替写,周一的时候,我拿一节课的时间和孩子们在课堂上分享大家的写话。当然有很多老人带的孩子,就没办法完成这项作业了,或许会随便画几笔了事。不怕!因为总有一部分负责的家长带着孩子完成了。好!这部分作品就是另外一部分未完成的孩子学习的“教材”,我会把好的作品进行展示,一是以此鼓励,二是让其他孩子学习,这样做是有引导性的。
(二)口头语言的培养
其实口头表达能力的培养应该是贯穿整个小学阶段的。在低段,口头语言的培养很重要,这也是看图写话的启蒙。课堂上口头语言怎么训练呢?很简单,就在课本里。你会发现低段教材里的插图一般都很美,也很具有故事性。我记得,我在教拼音字母时,教材里每几个字母学完后都配有一首简单的顺口溜或小诗,也会配上一幅幅很有意思的插图。这些插图一般就是我训练孩子们看图说话的切入点。几乎每次完成拼音教学后,我就和孩子们很有兴趣地投入到看图编故事的游戏中。在这个活动中,大部分的时间是让孩子们自己说,我就在旁边帮他们规范语言。说得好的孩子,就让他们来讲台上说。
比如:在教完声母、、 、后就有一幅图,画的是一匹小马驮着一袋米在前面走,一只小白兔在后面满頭大汗地追。班里好多孩子都编出了不同版本的故事。再如教完声母、、后也有一幅图,画的是在一个公园里,一个戴着红领巾的小男孩儿在专心致志地画池中的荷花,一位妈妈把正要上前去看画画的小孩儿带走的画面。孩子们编故事时居然还融入了一个思想:别人在认真做事情时,不能去打扰人家。包括很多语文园地上,课后“练一练”都明确要求孩子们“讲一讲”“说一说”,这些都是意在培养孩子们看图说话的能力。
(三)书面语言的培养
1.仿写。
在教一年级下册时,我在课堂里加入了新的活动,会时不时地仿写课文片段。如有一首儿童诗《柳树醒了》,我会让孩子们仿着说一小节。有的孩子会先寻找春天的事物,如风筝、鱼儿等。如:鱼儿给柳树照镜子了,照着照着,小柳枝啊,绿了。这样的仿写真的很棒!我儿子回到家,我也经常鼓励他仿编课文,我也经常参与其中。比如他们上了《荷叶圆圆》这一课,他就是这样仿编的:荷叶大大的,圆圆的,绿绿的。小水珠说:“荷叶是我的滑梯。”小水珠从一片荷叶上滑到另一片荷叶上,再滑到鱼儿的头上去了。小蝌蚪说:“荷叶是我的凉棚。”小蝌蚪躲在荷叶下,就长成一只小青蛙了。再比如二年级上册有一首诗《谁和谁好》,我们班冯军皓同学写道:谁和谁好?水和鱼儿好,鱼儿水里游,天天吐泡泡。张雨柔同学说:谁和谁好?蓝天和云朵好,云朵软绵绵,天上飘啊飘。
2.写周记。
周记,我的定义就是周末的日记。二年级上册就有课文讲了如何写日记,这很好!我每周会为孩子们确定一个不一样的主题,如:找春天、干家务等。布置作业时会和孩子们讨论:题目可以是哪些?第一段怎么开头?第二段重点写什么?第三段怎么结尾?让孩子们在写周记的练习中逐渐摸索出如何拟题目,如何分段等。到三年级初步作文时,孩子们才不会显得吃力。但要提醒的是,一定不能让孩子养成编作文的毛病。我儿子有一次写日记《找春天》,周六下午,我们就开着车去郊外陪着他找春天。在车上我和儿子进行比赛:说沿途看到的春天景物。他们可能是刚上过《笋芽儿》这一课,他看到车窗外的竹子就开始编,说春笋怎么怎么样?我笑着说:宝贝,春笋要四月才会钻出脑袋,你看都没看到春笋,怎么能乱说呢?我还告诉他写日记要写真实的,写真正看到的,真正听到的,真实感受到的,不能凭空乱编,这样不好。我也在他日记本的封面上写了一句话提醒他:日记,记录让你感动的人、事、物!当然了,儿童想象力丰富,对于儿童的想象力,是一定要鼓励的。
3.做、说、写结合。
为什么我从来不专门拿一节课来讲作文?因为我发现从三年级开始,每一个单元,从单元导读到课文到口语交际再到作文,都捆绑在了一起,围绕着一个主题展开。所以我在每篇课文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就贯穿着讲了本单元作文写法,课后的作业或周末的作业都会特意为本次作文作铺垫。比如:三年级有一个单元的作文是写观察日记。我一开始上这一单元的课文时,就布置孩子们回家做一件事——生豆芽,并且要每天记录豆芽的变化过程。从第一天如何向家人讨教生豆芽的方法及注意事项,到豆子是怎样破皮出芽,经过多长时间会长到5厘米长的豆芽。记得成果展示那天,早上去教室,窗台上那一丛丛的豆芽,好清新可爱。那次孩子们的作文完成得也相当漂亮,因为他们亲自去做了,说了,感受了,又怎么可能不会写呢?
还记得四年级有一个单元的习作是写导游词,而那单元就安排了《长城》《颐和园》等介绍名胜古迹的课文,在学这些课文时,我就让孩子们和我一起模仿导游将课文改成导游词,还进行了小组间的比赛,这样在课堂活动中就把本单元的习作教学兼顾着完成了。
4.重视课后的小练笔。
从三年级开始,有些课文就有“小练笔”这样的课后作业。如三年级上册第6课高尔基写的《小摄影师》,課后的小练笔是这样的:我想接着往下写这个故事。意思就是续编课文故事。我在课堂上用了10分钟的时间让孩子们自己和同桌一起编,然后指名汇报。我也会把自己编的和他们交流,然后,将续编的故事写在家庭作业本上。就拿前一周,我在上辛弃疾的《清平乐·村居》这首词时,课后的小练笔就是将古诗词改成一篇短文。而完成这个小练笔的关键就是要对“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这句话有深入地理解与体会。于是,我让学生用5分钟的时间和同桌一起揣摩交流,然后让学生站起来对诗句情景进行描述,你别说,孩子们的世界顿时让我眼前都亮了!
经过这一次课堂活动,孩子们对这个“小练笔”的完成个个都信心满满,热情高涨。
5.和孩子们比写作文。
有时候我会和孩子们比写作文,我QQ空间有些文章就是和孩子们比着写出来的。如:去年三月,我让孩子们周末写故乡的李子花。在周一的作品交流中,我就跟孩子交流了我写李子花的词:
霜花尽,燕归来,又是百花春一帘。
花意浓,雨亦愁,花雨醉相逢。
魂洒冷地雪满楼,何处悟春秋。
孩子们听了觉得好高大上哦!再如去年端午,我让孩子们回去写端午节,我也写了一篇《粽香忆童年》和孩子们交流,他们看后很有感触。我想和孩子们一起写作,想起到互相鼓励互相督促的作用,也有点以文促学的意图。不仅是让孩子们在文字上有一定的触动,更是让自己在写作上不懒惰,大有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