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理论课“引导探究式”教学探讨

2019-03-14 22:42江春明
关键词:理论课师生思政

江春明

(皖江工学院,安徽 马鞍山 243031)

“引导探究式”教学是以引导探究为主的教学方法,是指教师组织和引导学生通过独立的探索和研究活动而获得知识的方法。[1]“引导探究式”教学能较好推动思政课教与学过程中的主动性和主体性,具有较明显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引导探究式”教学的特点

《学记》提出,化民成俗,其必由学;建国君民,教学为先。立德树人需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教学为本。可见教学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始终居于中心地位,发挥着育人主渠道作用。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教学是育人的实践环节,目的在于实现立德树人目标。在这过程中,教与学的主体都需要设定自己的要求,达到预期效果。教师按照社会基本要求,做好传道授业引导,促进学生学习和全面进步。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学习效果直接影响到教育目标的有效实现。思政课教学帮助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升思想道德素养和法制理念,在个人发展和社会生活中做出科学的价值判断。作为成长于信息化时代的大学生群体,信息化水平高、接受知识途径广,但传统课堂教学在教学过程、教学安排、教学要求上越来越不适应他们的诉求,思政课教学必须考虑到大学生群体的特征,遵循时代和群体发展的规律。

教学核心是主动。 引导探究教学顾名思义就是教师引导,师生共同探索追究科学真理的过程,也就体现教师和学生均要主动,这对师生要求较高。对教师而言,要从几个方面开展工作。第一,要建立大思政意识。不能拿教材讲教材,照搬套路,要结合时政和社会需求,及时学习和领悟,强调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把思政要求落实到学生生活世界。第二,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导探究式”教学是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教师要以新媒体等多种手段形式,结合学生经历经验,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善于设计问题、设计活动,引导学生参与思考、探索,使学生从被动到主动,从自发到自觉。第三,要学会把控现场。课堂教学有课时要求和教学规律,给学生一定的自由支配时间,不是放任自流。要乐于听取学生不同意见,但不是喜见学生的奇思怪想而没有归整到思政思想中去。从学生主动角度来看,也需要注意几个方面。第一,高校条件不一,学生要主动认同校园环境,配合教师创造好学深思、互尊互敬的氛围。第二,要积极思考、主动参与。问题的探究不是调侃打趣,需要的是知识点的积累和逻辑的形成,要学会提前准备、独立思考和自主探究,让自己得到锻炼提高。

教学根本是创新。时下高校课堂“到课率”、“抬头率”等都是纠结不休的话题,原因之一就是课堂缺了新意,少了吸引力。在课堂教学中,教材、教师、学生是基本要素,如何把这三者有机结合,让课堂出现点头、微笑的效果,教学方法创新是根本。一是提出的问题是否大家都有兴趣,问题背景和内涵是否达到共识,这对师生能否从认知、情感和行为上都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去都是关键。二是结论由谁演绎。学生参与、自由探索、探究,由师生共同反思、归纳总结出来的结论应比“纸上得来终觉浅”来得深。三是结果是否对学生人生发展有帮助。教学根本就是通过方法的创新,把学生了解的鲜活事例、一知半解的案例与书本的理论思维相结合,将事实融入理论,将理论融入现实,将教学内容逐步转化为自己的需要,使每个学生主动从“要我学”变成“我要学”。

教学关系是互动。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思政课就要根据教师的职业性和学生的个性特点着力打造“引导探究式”教学范式,师生人格上互爱,学习上互动,生活上互敬。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学习的引导者,学生是理论的探索者、意义的建构者。在教师的话题建构语境中,通过师生对话、生生交流,使每个学生身居其中,通过互动碰撞思想的火苗,通过探究体会思维的成果。

二、思政理论课教学存在的问题

传统教学中,思政课是按照“教材、教师、课堂”为中心,以教学大纲为依据,通过理论讲解、价值输入、知识传播完成教学过程。虽然传统教学方法也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事物发展和受教对象变化也越来越显示出不足。

(一)教材内涵未能充分挖掘

思政课教材是众多马列领域专家学者集体智慧结晶。从教材的文字来看,通俗易懂,娓娓道来,每个学生都能理解;从理论内涵高度来说,教材每一字、每一句、每一段都有出处,没有匹配的教学功底和社会阅历的人一定不能理解透彻。教材每次修订或调整,相关部门也只是有计划安排极少部分骨干教师去接受培训,而大部分教师却没有机会去学习。在培训现场,相关修订者也只是有重点地阐述原因,理论依据或逻辑原理也是一带而过。教材发放时候,编撰者也没有提供详细解读教材的辅助材料给广大教师,增加了教师备课时间和精力。还有,教材中间出现的案例单位也没有整理出教育信息,如各地的纪念馆没有及时做好相关思想教育工作题材的内容等供师生参考。

(二)教师积极性未能充分发挥

教师的个人素养、教学态度、从教能力决定了教学活动的效果。教师需要承受来自于教学的考核评估以及职称评定等压力。因为作为高校必修课,其学时数、教学计划、教学大纲都是全国统一,教学内容一样,科研压力很大,教学效果又不能在教学期间体现出来,没有驾驭“百人课堂”的管理能力,没有让学生满意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难以实现让马克思主义理论更好地“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此外,较高的生师比也让教师教学方法的选择余地不大,并且学科投入、学科建设难度较大,这直接影响教师的主动性。外界认同和学生认可也是思政教师主动性的助推力,这是激发教师价值感和成就感的主要渠道。

(三)理论与实践未能有效结合

教育不仅在于从“不知”到“知”的跨越,更在于要实现从“知”到“行”的落实,正如马克思所说,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以思政课程中《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材为例,里面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学习课程就是引导和帮助学生学会认识、理解和解释我们生活的世界和环境。但是由于这是一门教材,只能运用纯粹抽象理论来编写,和现实中的现象不可能无缝对接,需要在理论与实践应用中条分缕析,逐条对照,找出吻合点,也找到偏差,分析原因,才能让学生把理论逐步转化为自己内心稳定的规范和模式。

三、新时代思政理论课“引导探究式”教学的实施途径

(一)教学环节有效衔接

首先,明确“引导探究式”教学内容,围绕重难点,回应社会关切,选择适当切入点。教师要在统筹把握教材的基础上,立足大纲,系统结合最新社会要求、契合最新提法、回应社会热点,有针对性地把两者整合和提炼,拓展教学内容的外延。具体教学过程中,不偏离重难点,在热点问题上选择切入点,引导学生追根溯源,积极思考,探究主流价值。

第二,选择“引导探究式”教学方法中“探究”流程。回答好谁来引导、怎样参与、探究什么这三个方面问题才能达到“引导探究式”教学效果。首先,考虑师生特点。思政大课堂,教师教学素养、个人偏好、上课风格以及学生专业情况、思维习惯和家庭背景等这些都是需要思考的方面。其次,思政课重难点都是来自于不同章节,内容有侧重于宏观、微观型,有思辨、实践型,教学过程中选择探究问题也是不一样的,但是不管哪种类型,都需要考虑师生参与效果。

第三,及时评价“引导探究式”教学方法效果。教学评价对教学活动有一定指导价值,能体现出教学特点和教学要求,最大限度地反映出教学过程信息。评价教师指标主要包括教学态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师素养等方面;对学生则测重于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的发挥。实现过程化评价,体现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中,通过评价及时反馈教学效果,对后续开展教学起到引导和提升的作用。

(二)教学要素有效整合

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2]思政课教师要在立德树人中起主要作用,及时并深入学习新思想,把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直至转化为学生接受的学习体系,把教材理论转化为学生认可的信仰。其他课程教师也需要加强自身政治理论修养,了解国情,丰富并拓展专业课内容,承担协同培养学生成才的重任。

其次,丰富和整合教材资源和内容。思政课要想讲得精彩,达到育人效果,需要在浩瀚的历史文化中汲取原料,需要通盘考虑。如同高考、考研一样,唯恐学生理解不清晰,相关机构对知识点的方方面面都有详细的解读。可以凭借信息技术,建立网络、数据库以及各种学习平台。

第三,发挥学生主动性。在“引导探究式”教学中,只有学生积极参与其中,效果才有保证。探究问题要选择合适的切入点,找准学生兴趣点,把脉痛点,剖析难点。教学过程中给每个学生机会,结合其特点,因人而异,因材施教,激发成才欲望。对学生的考核既关注其学习积极性,又注重其日常表现。

(三)教学过程有效贯通

通常教师课前备课三环节: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思政课教师还要备时政热点。特别重要的就是备热点,学生关注社会的积极性比对教材更感兴趣。社会热点出现的时间无法把控,但是思政课程理论要点却是早已设计到位的。这要求教师课前要未雨绸缪,把教材吃透吃深,同时做好问题设计。另一方面,及时通知学生做好探究准备,对下节课内容提前预习,做到师生呼应。课堂中间,教师需要考虑到时间、情境、热点呼应期、专业特点,及时有效组织课堂教学。课后,需要建立互动平台,及时收集信息,总结提高。

四、结语

思政理论课“引导探究式”教学中,师生都是中心,都是参与者,都是主人翁。探究过程,师生都是抱着学习提升的念头参加,探究未知世界,教学相长,共同前行。

立德树人是一项长期复杂需要着力建设的系统工程。人的社会化也是一项社会发展需要安排。青年学生的社会化不能一蹴而就,需要全社会共同关注。思政理论课作为一门塑造人的课程,其思维博大精深,其理论磅礴无边,本文所提的“引导探究式”教学方法只是对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培养方面作出一些探究,希冀这种教学方法能为高校守好渠、种好田提供一种思路。

猜你喜欢
理论课师生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初中历史教学中师生的有效互动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麻辣师生
新增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新
“721”人才培养模式与高校思政理论课改革
重视“五老”作用 关爱青年师生
医学院校基础化学理论课教学改革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