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文明,袁 峰,左永平
(南京科润工业介质股份有限公司,江苏 南京 211100)
渗碳钢齿坯终锻结束后,一般采用堆冷方式进行冷却,由于冷却缓慢,晶粒异常粗大,混晶严重;对于Cr、Mo含量高的钢材,堆冷会出现粒状贝氏体组织,导致硬度过高,难以进行机加工[1]。为了细化晶粒,避免非平衡态的组织出现,降低硬度,需对锻坯进行正火处理,目的是为了获得均匀的平衡态组织(铁素体十片状珠光体)和合适的硬度范围(160~190 HB),以提高切削加工性,并为后续热处理做好组织上的准备[2]。
常规正火处理,一般采用堆冷方式,会造成不同工件之间或同一工件不同部位的冷速、组织、应力和硬度存在较大差别[2],同时难以消除粒状贝氏体,二次带状级别较高,导致切削加工性能恶化,增大热处理变形。
采用等温正火处理,工件加热保温结束后,采用强制风冷,由于存在迎风面、背风面的问题,同样造成不同工件之间或同一工件不同部位的冷速、组织、应力和硬度存在较大差别,恶化加工性能,增大热处理变形[2]。而且风冷速度有限,不能有限改善二次带状。另外,常规正火、等温正火,均要将齿坯重新加热,进而增加了能耗,生产成本提高。为了降低能耗,可以考虑将锻造余热充分利用起来,利用锻造余热直接进行齿坯的等温正火处理。但前提必须将齿坯快速、均匀地冷却到珠光体转变温度区间进行等温:一方面可以防止停锻后发生静态再结晶,发生混晶;另一方面,快速通过两相区,可以有效改善二次带状偏析,同时在珠光体转变区间等温,能够充分发生珠光体转变,获得平衡态组织。为了能够快速、均匀冷却,本文采用一种冷速均匀、且快于风雾冷的正火液,工件终锻结束,立即浸入正火液中,工件各个部位均与正火液接触,冷却均匀性提高,冷却至珠光体转变区间出液,迅速转移至等温炉中等温。
渗碳钢齿坯,采用中频炉加热,通过锻压机锻打成型,终锻结束后,一般在空气中冷却,而且是放置在料框中堆冷处理。其金相组织见图1。
渗碳钢齿坯在锻造过程中,受到较大锻压力的作用,发生动态再结晶过程,晶粒细化,且锻压比越大,晶粒越细小。但停锻后,外力撤除,工件在高温作用下,会迅速发生静态再结晶过程,使得细化的晶粒发生二次长大,且由于合金元素偏析的原因,不同部位晶粒的长大速度不同,最终导致晶粒粗化,存在混晶,如图1(a)所示。含Cr、Mo合金元素较高的渗碳钢,淬透性高,使得C曲线右移,温度降低到珠光体转变温度以下、上贝氏体转变温度以上,容易生成粒状贝氏体组织,导致齿坯硬度过高,难以进行机加工[1,4],如图1(b)所示。同时粗大的粒贝会带来后续热处理粗大组织遗传,致使马氏体针异常粗大,工件机械性能下降[4-5];而且淬火时,粗大晶粒的淬透性会大于细小晶粒,导致淬火内应力分布不均,使得工件热处理变形量增大[6]。
(a) 20CrMnTi; (b) 18CrNiMo7-6图1 渗碳钢锻后堆冷组织Fig.1 Microstructure of carburized steel after stack cooling
采用常规正火,重新奥氏体化后,可以细化晶粒,但改善不了二次带状,且对于淬透性高的渗碳钢,容易出现粒状贝氏体。采用等温正火,由于风冷速度有限,也不能有效改善二次带状。同时,常规正火、等温正火,均需将工件重新加热,电耗成本增加,同时生产周期较长。
齿坯停锻后,工件温度很高,一般都在900 ℃以上,若将这部分余热利用起来,便可节省大量能耗,降低生成成本。同时要保证工件的组织、性能满足预热处理的技术要求,有利于机加工,降低热处理变形量。
齿坯终锻结束后,快速冷却到650~750 ℃,迅速转入650~680 ℃的等温炉中等温,使之发生充分的珠光体转变。工件转移入炉的温度,最低不能低于600 ℃。
为了保证工件快速、均匀冷却,建议采用正火液冷却。齿坯终锻后直接浸入正火液中,冷却至650~750 ℃出液,迅速转移到等温炉中等温,锻后余热等温正火工艺路线见图2。所用正火液为水溶性高分子聚合物,环保无污染,高温冷速均匀一致,可保证工件各个部位均匀冷却,正火液的使用范围见表1所示。正火液推荐使用温度10~60℃,最佳使用温度20~40℃,正火液的冷速随着温度的升高而降低,不同温度下的冷却特性曲线如图3所示,当液温超过60 ℃以后,整体冷速降低幅度较大。
图2 锻后余热等温正火工艺路线Fig.2 Isothermal normalizing process by residual heat after forging
KERUN®匀速冷却介质浓度/%使用温度/℃适用范围适用炉型KR128010~3010~60用于合金钢锻后控冷,代替空冷、风冷、雾冷等,提高组织均匀性。如用于齿坯的锻后控冷,可代替等温正火工艺,改善二次带状;用于轴承套圈、滚子的锻后控冷,可改善网状碳化物。连续炉、井式炉、台车炉等。
图3 不同温度下正火液的冷却特性曲线Fig.3 Cooling characteristics curve of normalizing liquid at different temperatures
为了保证锻后余热等温正火工件的组织与硬度满足要求,需按照以下工艺参数执行:1)建议始锻温度为1050~1150 ℃,终锻温度为≥900 ℃;2)齿坯停锻,转移到正火液,所用转移时间以30 s为宜,最长不超过1 min;3)工件出液温度控制在650~750 ℃;4)工件出液,转移到等温炉时,温度最低不能低于600 ℃;5)在等温炉进行650~680 ℃保温,保温结束后,出炉空冷。
1) 22CrMoH钢齿坯
22CrMoH钢某型号齿坯,终锻温度950~970 ℃,转移时间50 s以内,经12% KR1280控冷,冷却至650~750 ℃出液,迅速转移到箱式炉中680 ℃等温3 h。金相组织为片状珠光体+铁素体,晶粒大小均匀,晶粒度7级,无明显混晶,无明显带状,见图4。齿坯硬度均匀,在165~170 HB,满足技术要求(160~175 HB),见表2。
2)20CrNiMo钢齿坯
20CrNiMo钢某型号齿坯,终锻温度980~1000 ℃,转移时间30 s以内,经15% KR1280控冷,冷却至650~750 ℃出液,迅速转移到箱式炉中680 ℃等温3 h。金相组织为片状珠光体+铁素体,晶粒大小均匀,晶粒度6~7级,无明显混晶,无明显带状组织,见图5。齿坯硬度均匀,在165~170 HB,满足技术要求(160~175 HB),见表3。
3)20CrMnTi钢齿坯
20CrMnTi钢某型号齿坯,终锻温度980~1020 ℃,转移时间30 s以内,经15% KR1280控冷,冷却至650~750 ℃出液,迅速转移到箱式炉中660 ℃等温3 h。金相组织为片状珠光体+铁素体,晶粒大小均匀,晶粒度6级,无明显混晶,无明显带状,见图6。齿坯硬度均匀,在160~165 HB,满足技术要求(155~175 HB),见表4。
图4 22CrMoH钢齿坯锻后余热等温正火组织Fig.4 Microstructure of 22CrMoH steel gear blank with isothermal normalizing by residual heat after forging
工件状态布式硬度/HB22CrMoH钢齿坯12% KR1280冷却,650~750 ℃出液,680 ℃等温3 h165、167、169
图5 20CrNiMo钢齿坯锻后余热等温正火组织Fig.5 Microstructure of 20CrNiMo steel gear blank with isothermal normalizing by residual heat after forging
工件状态布式硬度/HB20CrNiMo钢齿坯15% KR1280冷却,650~750 ℃出液,680 ℃等温3 h167、167、170
图6 20CrMnTi钢齿坯锻后余热等温正火组织Fig.6 Microstructure of 20CrMnTi steel gear blank with isothermal normalizing by residual heat after forging
工件状态布式硬度/HB20CrMnTi钢齿坯15% KR1280冷却,650~750 ℃出液,660 ℃等温3 h161、161、165
综上所述,22CrMoH、20CrNiMo、20CrMnTi渗碳钢齿坯终锻后,采用锻后余热等温正火处理,晶粒大小均匀,无混晶,晶粒度在6~7级。采用合适的温度进行等温,可获得适宜的硬度160~175 HB。锻后余热等温正火处理的齿坯,相较于传统等温正火,铁素体晶粒较为粗大,塑性降低,脆性相对较大,切削加工时容易断屑[3];且大小均匀的晶粒,使得切削受力均匀,机加工表面质量较好。同时,晶粒大小均匀的平衡态组织,能够切断粗大的组织遗传[4,6],且无明显带状组织,在后续渗碳热处理时,组织转变同时性较好,淬火内应力分布较为均匀,从而可降低齿轮的热处理变形量。
1)渗碳钢齿坯采用锻后余热等温正火,在正火液快冷至650~750 ℃出液,迅速转入等温炉650~680 ℃等温,组织为铁素体+片状珠光体平衡态组织,无粒状贝氏体,无明显带状组织,晶粒大小均匀,无混晶,可降低热处理变形。硬度在160~175 HB,有利于后续机加工。
2)渗碳钢齿坯终锻后,应快速转移到正火液中,转移时间以30 s为宜,最长不超过1 min,可防止发生静态再结晶,避免晶粒粗化,产生混晶。
3)渗碳钢齿坯经正火液冷却,高温出液后转移到等温炉时,齿坯的温度不应低于600 ℃,可避免非平衡态组织的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