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升美 李吉波
暑假里,几位同事小聚。A老师谈起当天发生的一件事,颇为郁闷:
A老师今年刚送走一个毕业班,那天上午路遇其中一位学生的家长,他本欲打个招呼,可那位家长却拿手包将脸一遮,侧身而过,A老师尴尬地只能将已经举起的手挠到了头上。A老师自认为和班中的学生及家长相处得都很好,和这位家长和学生也没有什么冲突,甚至对这位家长的孩子也颇为赏识。为此A老师愤愤不平。
从家长的行为来看,确实有些功利,并且有点儿市侩。从A老师的郁闷来看,他自认为从来也没有什么不当的行为和言论,在教育中也尽心尽力。但到底是什么让这位家长如此功利,如此市侩?又是什么让我们的老師倍感受伤?我们不得不思考:教师和学生家长之间到底应该保持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呢?
教育最大的弊端是功利化。教育行政部门对学校的评价是以分数量化的,学校对教师的评价也是以分数量化的,社会和学生家长对学校和教师的评价还是以分数量化的,最终落实到学生身上,必然也是以分数量化的。于是,学生便成了教师体现自己教学业绩、追求各种名利的工具,教育便只剩下了“教”而没有了“育”,成绩好的成了“优生”,成绩差的便成了“差生”。再加上社会不良思想的影响,于是学生成了教师与学生家长交易的筹码,教师成了学生家长眼中的一种投资,自然教自己孩子时靠前,不教自己孩子了便靠后。
教师最大的误区是把别人的孩子当自己的孩子教。中国式的家庭盛行“棍棒教育”和“溺爱教育”,更盛行“我打得你打不得,我说得你说不得”。家庭不同,孩子个性不同,家长的育儿观念也不同。你可以把别人的孩子当自己孩子来爱,但千万不能把别人的孩子当自己孩子来教。倘若你真的把别人的孩子当自己的孩子教,自以为“为了孩子好”,那就大谬特谬了。
距离产生美,也产生安全感。当然,强调教师和学生家长之间要有距离,并不是完全否定教师和学生家长不能成为朋友。人与人相识是一种缘分,教师和学生家长之间未尝不能成为知心朋友,但仅限于“惺惺相惜““志趣相投”,不能混淆为“酒肉朋友”,更不能堕落为相互利用。学生是联系教师和家长的一条纽带,大家在一起谈教育,谈孩子,始于学生,止于学生,唯有亲密有间,方能其乐融融。
教育是一项充满幸福感的事业,更是一项不受外力侵染的纯粹的公益性事业,是一批富有教育情怀的教育者和一群满怀希望的父母亲倾心而做的一项神圣的事业。唯有去除功利,准确定位,把简单的事情做简单,方能交往有度,和谐相处。
[责任编辑:白文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