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敏敏
[摘 要]有效提问对于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创设问题情境时要抓住时机,抓住“文眼”,可通过填补空白、创设矛盾的方式来提出问题,让问题有效地为语文课堂教学服务。
[关键词]语文教学;中高年级;有效提问
[中图分类号] G623.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9068(2019)04-0067-01
提问是语文课堂教学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之一,是课堂教学中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诱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发掘学生的潜力;它可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它可以培养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究的习惯;它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有效提问对于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那么,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做到有效提问呢?
一、抓住时机,及锋而试
掌握提问的时机,往往对课堂教学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如《去年的树》一文中写道:“鸟儿睁大眼睛,盯着灯火看了一会儿。接着,她就唱起去年唱过的歌给灯火听。唱完歌儿,鸟儿又对着灯火看了一会儿,飞走了。”当学习到这里的时候,我抓住第一个“看了一会”问:“此时的鸟儿在想什么?”抓住第二个“看了一会儿”又问:“这时候的鸟儿在想什么?想对已经变成灯火的树说什么呢?”这时,学生结合故事内容,抓住树与鸟之间的朋友之情,说出了鸟儿对树的思念、不舍等,同时也体会到了友谊的珍贵。
二、填补空白,锦上添花
课文的空白指的是作者在作品中有意留给读者的想象空间,它能够使读者产生审美情趣,具有“言虽尽,意未止”的艺术效果。在教学中经常指导学生根据作者所描绘的内容去补充课文中的空白,不仅能培养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能力,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如在教学《地震中的父与子》一文时,当教学到“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在经历了这场巨大的灾难后,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这一部分内容时,我借机向学生发问:“这对父子重逢时,他们会说些什么呢?”又如《穷人》一课,在分析理解课文之后,我向学生提问:“当桑娜拉开了帐子以后,会发生怎样的故事呢?”学生通过对当时社会背景的思考,凭借自己丰富的想象力,悟出了作者留下此处“空白”的真正用意。也许他们想象的内容会各种各样,故事的结局会五花八门,但无论怎样,学生的思想感情得到了陶冶,求异思维得到了训练。
三、抓住“文眼”,至关重要
“文眼”是窥看主题思想的窗口,是理清全文脉络的章节,是掌握文章各部分内容间关系的关键。抓住“文眼”,即抓住了作品中表现作者感情的画龙点睛之处,从而使学生能够细细品味,好好体会,感悟到文章浓烈的感情。如《詹天佑》一文一开始便道出了:“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教师可以抓住此点睛处,进一步挖掘:“詹天佑的杰出体现在什么地方?爱国体现在什么地方?”进而引领学生去体会全文的主题。再如《丝绸之路》一文中外国使者说的话:“没想到,一条道路将远隔千里的我们联系在了一起,这真是一条伟大的路呀!”教师可以抓住此句,引导学生思考:“‘我们是怎么联系在一起的?为什么说这条路伟大?”这样,学生在寻找答案的过程中了解了西部的历史,体会到了丝绸之路的重要價值,增强了民族自豪感。
四、创设矛盾,抽丝剥茧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深入钻研教材,抓住突破口,有意给学生设置矛盾,使学生形成心理冲突,从而产生解决冲突的欲望,教师再抓住这一有利时机适时提问,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如《乡下人家》文中写道:“有些人家,还在门前的场地上种几株花,芍(sháo)药、凤仙、鸡冠(guān)花,大丽菊,它们依着时令,顺序开放,朴素中带着几分华丽,显出一派独特的农家风光。”在教学该部分时,我抓住“朴素”“华丽”两个词提问:“这是一组反义词,同时用于对乡下人家场地上花儿的描写,不是矛盾了吗?”又如《有的人》一文的开头写道:“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在教学时,我抓住这节诗中的两个“死”和两个“活”来提问:“明明活着的人,为什么说他死了?已经死了的人,为什么又说他还活着?这不是矛盾了吗?”这样的提问势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迫使他们急切地研读课文,寻求答案。学生顺着这一线索,去体会这两个词各自的意思以及所表现出来的景象,也就掌握了文本的主题。本来一篇看似难以理解的文章就变得简单易懂了,课堂教学的效率也自然获得了提升。
提问是一门艺术,是一门学问,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反思,不断总结,不断积累,我们才能让问题有效地为我们的语文课堂服务。
(责编 刘宇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