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用视角下语文味的指向与落实

2019-03-13 13:24李思源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2019年2期
关键词:语文味品味

李思源

[摘 要]“语文味”是语文课堂教学的本色。在课堂上,教师要让语文味体现在琅琅书声里、词语教学中、自读自悟里、探寻文本秘妙中和畅快的个性表达中,让学生在扎实而灵动的课堂上学语习文,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获得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

[关键词]语用视角;语文味;读味;品味;思味;索味;写味

[中图分类号] G623.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9068(2019)04-0015-03

语言是文章的生命。任何情感都需要通过语言来表达,任何情感的熏陶都需要通过对语言的理解感悟才能获取。《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这是对语文课程的性质做了明确的说明,它将语言文字的运用提到核心的地位。语文教学的本质是借助语言文字,培養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在这样的语用视角下,“语文味”指的是什么?又如何落实呢?

一、读味——在有声有色的琅琅书声里

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说:“语文教学如果离开一个‘读字,就什么都没有了。”朗读是语文课堂的灵魂,是课堂教学的主旋律。琅琅书声,是语文课上最美妙悠扬的声音;在琅琅的书声中,文章的音韵美、节奏美、意蕴美,有如一股股甘洌的清泉,流淌进学生的心田, 滋养着他们的精神和血脉。

(一)想象引路,声音作笔,绘出七彩画面

我国的语言文字内涵丰富,如诗如画。在指导朗读时,教师要激活学生的想象,让学生将静态的、枯燥的语言文字在头脑中幻化成立体的、动态的场景或具体可感的形象;然后,借助声音这支画笔,将文字涂上斑斓的色彩,描绘出一个个多姿多彩、层次丰富的画面。经历文字—想象—声音的过程,是不一样的朗读,是绘声绘色、兴味盎然的。在这过程中,学生会沉浸在美妙的朗读境地中,陶然乐然。

如,教学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燕子》一课的第二自然段,我先让学生通过朗读找出文中的景物——“细雨”“微风”“柳丝”“草”“叶”“花”“燕子”,再找出文中的颜色——“黄”“青”“绿”“各色”。文段中没有描写声音,但烂漫无比的春天怎能没有声音呢?于是,我引导学生细细地品读文字,发挥自己的想象,把藏在文字中“调皮”的声音逐一找出来。学生寻找到了淅沥的细雨声,喃喃的微风声,啁啾的鸟鸣声……原来这个文段中有这么多的景物、这么多的色彩、这么多声音,“赶集似的”,让人目不暇接!而小燕子迫不及待地“赶”来,是和我们一样想欣赏这绚烂的春景吗?殊不知,它自己却成了这春色中锦上添花的浓重一笔。这时,再引导学生通过有声有色的朗读,让文字站立起来,还它以鲜活的生命,相信“光彩夺目的春天”一定会在学生的脑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二)入情入境,切己体察,读出真切情味

叶圣陶先生说:“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我们应创设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的教学情境,让学生拾级而上,心驰神往,使他们如沐暖阳,渐入佳境,想作者之所想,和作者感同身受,充分理解作者或悲或喜的情感。这样,学生朗读时才会由衷地读出真诚的、不做作的、不浮夸的感情来。

如,人教版三年级下册《荷花》的第四自然段,写作者陶醉于眼前如诗如画的荷景而浮想联翩的景象。这种想象,学生理解起来是个难点,他们很难体会到作者内心的情感。为解决这个难点,我通过课件展示一池姿态万千、色彩明艳的荷花。在舒缓的轻音乐中,学生仿佛置身其中,全身心投入地去欣赏荷景。接着,我再引导学生把自己和大自然融为一体。这时,他们惊喜地发现自己有了特别的感受,并纷纷表达出来。

学生沉醉于荷景中,自然而然地产生了美妙的想象。这样,他们就有了与作者相似的体验,情感上与作者产生了共鸣。这时,学生再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朗读课文,脑海中自然浮现出一大幅活的图画,和作者一样触景生情,情景交融,进而能读得有情有味。

二、品味——在扎实灵动的词语教学中

词语是能够独立运用的最小的语言单位,是语言的基本存在。苏霍姆林斯基说:“让词在儿童的意识里活起来,欢蹦乱跳,使词成为儿童借助它去掌握知识的工具。”这道出了词语教学的重要性。我们要让学生亲近语言,触摸文字,涵泳重点词语的内涵,悟出文字的独特魅力,达到叶圣陶先生说的“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的境界。

(一)融情想象,焕发词语的亮度

维果茨基说:“词语只有在获得了感性的个人含义,而不是单纯作为概念存在的时候,它才能成为个体生命活动中一个生气勃勃的细胞。”我们应引领学生放飞自己的想象,复活词语的本来面目,让词语变得具体可感,鲜活盈润,散发出形象的光芒。

如,人教版二年级下册《雷雨》一文,有这样一句话:“蜘蛛又坐在网上。” 教学时,教师这样引导。

师:把自己想象成蜘蛛,雨后阳光灿烂,你“坐”在网上有什么感受?

生1:我坐在网上,懒洋洋地晒着太阳,感到非常惬意。

生2:雷雨、暴风的危险过去了,现在是风平浪静的,我非常淡定地坐着,感到非常悠闲。

师:一句话,让我们想象到很多的内容。这就是我们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

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大胆想象,具体描述,将单薄的、抽象的、模糊的词语变成一幅幅多层次、饱满的、鲜活的画面,让词语充满了张力。

(二)换词对比,度量词语的精度

词语运用得精当与否,可以通过替换近义词的方法进行感悟。教学时,把它们放一起比照推敲,高下立现。

如,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的《雷雨》一课有这样一句话:“一只蜘蛛从网上垂下来,逃走了。”教师这样引导学生感悟。

师:(播放蜘蛛垂下来的动画)谁来说说蜘蛛是怎么下来的?

生:蜘蛛是顺着一根丝下来的。

师:这里的“垂”,能否换成“掉”,或者“落”?为什么?

生:不能,因为如果是“掉”下来或“落”下来,那么蜘蛛就会摔死或摔伤。

师:是啊。这几个字都有往下的意思,可 “垂”的上方还连着,而“落”“掉”表示与上面是分开的。请你再读读这句话,看看从“垂”字中你还能感受到什么?

生1:我感受到大风来了,蜘蛛非常害怕,正慌张地逃跑。

生2:我感受到蜘蛛的体态是很轻盈的,动作是很灵敏的。

师:可见作者用词是多么精准!一个“垂”字,就能把蜘蛛逃跑时的心情与动作展露出来。

(三)言语表现,提升词语的效度

词语教学的终极目标是“表现”,即能灵活地运用积累的词语来表现自己的所思所想、喜怒哀乐。因此,我们应巧妙地创设语用情境,让学生现学现用,把词语转化成有生命的、有活力的、信手拈来的积极词语。

如,教学人教版《酸的和甜的》一文中的“迫不及待”一词,我这样引导学生运用词语。在学生理解“迫不及待”一词后,我创设了以下语用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运用词语。课件出示:

(1)期中考试得了满分,我迫不及待地;

(2)媽妈做的蛋糕香气四溢,我迫不及待地

;

(3)终于来到我向往已久的北海银滩,我。

这样,在教师搭建的语境平台上,学生活用新学的词语进行语言训练。不知不觉中,词语已经内化到学生的语言系统中,提升了词语教学的效度。

三、思味——在静思默想的自读自悟中

当前,不少的语文课堂为了所谓的“高效”,教学内容繁杂,教学节奏快,这样使学生跟着教师转,一刻没有停歇,更别说有时间静静地潜入文本进行思考了。其实,简单的课堂才是高效的课堂。简单的课堂里,学生会有更多的沉入文本的机会,他们能静心读书、默默思索,自由地行走在文本的沃野中,与文本进行深度对话。在自我琢磨和体味中,文本的滋味变得醇厚绵长,韵味无穷。

如,在广东省阅读教学大赛中,王婷老师执教了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的《天鹅的故事》。在学生观看了天鹅的图片和视频,从外在形象感知它的美丽、高贵、纯洁后,王老师摒弃了烦琐地讲讲、问问、答答的教学形式,让学生有充裕的时间潜心默读3~7自然段,用心揣摩文中的词句,并把自己的感受写在书本上。通过这样实实在在的阅读实践,学生产生了独特的阅读体验,并纷纷表达自己的看法。

生1:从老天鹅“腾空而起”“重重地扑打”、多次起起落落中,我感悟到老天鹅非常的顽强!

生2:老天鹅拿自己的血肉之躯来搏击坚硬的冰面,全然不顾巨大的疼痛,毅然决然地一次次奋勇破冰,这是多么坚强的毅力啊!

这种对文字的敏感、体悟是教师的讲、问无法给予的,它只能在学生独自阅读中逐步形成。因此,请给学生多一些自读自悟的空间,让他们或在个人的精神世界中策马奔腾,或徜徉在文本的山野中随意采撷。相信,在这样广阔的思维空间里驰骋,学生的思想境界会逐渐变得高远起来。

四、索味——在努力探寻文本秘妙里

(一)关注结构,品谋篇布局之方法

结构是文章的骨架,是运用材料表现中心的方法。我们应以典型的文章为例子,引导学生把握作者的写作思路,发现文章的架构之美。

如,人教版三年级下册《荷花》一课的第二自然段是按照总分结构来写的。“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起到统领全段的作用。教学时,我并没有干巴巴地直接灌输给学生,而是采用形象生动的演示方式向学生展示出来。我说:“孩子们,你们现在坐的这一片地方就是荷花池。”接着,我走进学生当中,用手演示有的荷花从这里冒出来的情景。通过情境演绎,学生明白了原来这一句是总起句,起到概括全段、引起下文的作用,进而理清了文段的内在结构。

在叙事性的文章中,把握结构上的详略显得尤为重要。要做到详略得当,就要具有“中心”意识——对表现中心起重要作用的要详写,对表现中心起辅助作用的要略写,两者结合,恰到好处。

如,《落花生》一文写了四件事:种花生、收花生、吃花生、议花生。而本文的主题是通过叙事说明“人要做有用的人”这一道理。据此,作者将“议”的部分作为关键内容详写,“种、收、吃花生”的部分略写。这样的安排,显得主题突出,中心明确。在教学时,我们应该引导学生自主发现课文的结构特点,让学生明白这样主次分明的安排更能突出文章的中心。

除此之外,结构方面还包括承上启下、前后呼应、铺垫、悬念、虚实结合等方面。我们要善于引导学生探寻结构完整、严谨、自然、匀称、灵动之美,让学生的表达不仅言之有理(主题)、言之有物(材料),还要言之有序(结构)。

(二)领悟技巧,明表现手法之精妙

文章常用的表现手法有想象、对比、象征、烘托、借物喻人等。不同的手法,产生不同的表达效果。在阅读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掌握这些技巧,启发学生运用到写作中去,以增强文章的表现力与感染力,让文章生动活泼、富有灵气。

如,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的《山中访友》一文,想象奇特,具有浪漫色彩。作者把古桥想象成历经悠悠岁月的老人,把自己想象成一棵充满活力的树,把雷阵雨想象成侠客、醉酒的诗人……大自然的一花一草一木,都是作者的朋友。作者一面领略着大自然绰约的风姿,一面与它们互诉衷肠。

又如,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的《草原》一文,运用了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法。开篇紧扣色彩写草原的宁静美。作者先用“一碧千里”突出主色调——绿;接着写“绿”的层次感、渗透感和流动感。有意思的是,这静态的“绿”中蕴含着作者臆想的动态——“翠色欲流”。可见,这是多么生机勃勃的“绿”啊!而这无边的绿中又星星点点地缀着褐色的牛马群、奶白的羊群、明如玻璃的河流和各色的衣裳,色彩丰富,观之赏心悦目。作者还通过声音描写动态:小鸟忽飞忽落之声、鞭子的轻响声、车声、马蹄声等。这样就写出草原逐渐由静过渡到动的变化。这样动静结合的描写,给人留下真切鲜明的印象。

五、写味——在恣意畅快的个性表达中

阅读是吸收,表达是倾吐;阅读是源泉,表达是升华。教学中,教师应领着学生在言语的园子中行走,让他们得意、得法、得言,恣意酣畅。

如,教学《荷花》一课的第二自然段,在学生充分感受荷花三种不同的姿态美后,我用课件演示荷花百姿图,请学生用生动的语言具体描述荷花还有哪些姿态。

生1:有的昂着头,好像在欣赏天边的云彩。

生2:有的手挽着手,肩并着肩,好像相亲相爱的姐弟。

生3:有的低着头,正对着清澈的湖面照镜子。

……

这样的训练,充分拓展了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的语言在交流展示中变得丰富活泼。

为了学生的学习更加扎实有效,我还鼓励学生到公园里去实地观察荷花,充分调动自己所有的感官,观其色、听其言、闻其香、触其肤,让荷花的形象立体、丰满起来。经过多维度的观察、想象,学生的笔尖下流淌着一段段美妙的文字,荷花在他们的脑海中变得具体可感、栩栩如生。这样的活动,提升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语文课上,要让语文味氤氲课堂,就要褪去浮华、删繁就简、返璞归真,让语文课堂汩汩流淌着简约而不简单、平实而不平凡的“原生态”之美;要从“读味”“品味”“思味”“索味”“写味”入手,让学生浸润着语文素养真淳的雨露,在丰美广袤的语文世界里得到精神的濡养、情感的润泽、思想的提升,最终因语文而充实幸福起来。

(责编 韦 雄)

猜你喜欢
语文味品味
品课 品味
品味桂峰
当现实性遇到语文味:2016年高考语文全国Ⅰ卷评析
试析小学语文教学中“语文味”的追寻
让高中语文课堂充满浓浓的“语文味”
品味四季
品味“翻译六步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