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标据本,把美德“种”进学生心田

2019-03-13 13:24王全梅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2019年2期
关键词:立德树人课程标准教材

王全梅

[摘 要]立德树人是党的教育方针,也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在实施课堂教学时,要以语文课程标准为准绳,明确德育目标;要以教材为依据,强化美德渗透;要以活动为链条,在生活实践中内化美德;要以评价为火种,点燃学生向美向善的信念。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获得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的全面提高。

[关键词]立德树人;课程标准;教材;活动

[中图分类号] G623.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9068(2019)04-0017-03

“立德树人”是如今教育界的热词。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再次提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可以说,“立德树人”这四个字已在每个教师的脑海中留下了印迹。不过,仅仅这样还不够,还要落实到具体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去。一个“德”字,范围之广、内容之多难以计量。在日常教学工作中,到底该落实哪些德呢?又如何落实呢? 下面,我以阅读教学为例,具体谈一谈如何依标据本,把美德“种”进学生心田。

一、以课标为准绳,明确学科德育目标

翻开《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每一部分都有对德育的详细要求。如,“课程基本理念”部分这样阐述:“注意课程内容的价值取向,要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作用,突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培养良好思想道德风尚,同时也要尊重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再如,在“课程目标与内容”中这样指出:“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发展个性,培养创新精神和合作精神,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在“实施建议”部分中强调:“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观念、科学的思维方式、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积极的人生态度。”除了这些大段的陈述外,在每一个小项的培养要求中,也有关于德育的要求。整体梳理课程标准提出的德育要求,宏观上包含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培养爱国主义、民族精神、集体主义的精神;二是继承优良传统,坚守并弘扬真善美;三是勇于创新,善于合作,崇尚科学;四是热爱生活,珍爱生命,追求身心健康。这几个方面的内容既是小学语文“立德树人”的宏观框架,又是任务目标。教师应在这一框架内实实在在地展开教育教学活动,同时优化教学设计,不遗余力地去完成任务,以达成德育目标。

二、以教材为依据,在教学中强化美德渗透

“一千个读者眼中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教师在积极倡导学生对教材解读个性化、多元化的同时,要引导学生正确理解教材的价值取向,注重内容的前后联系,不以偏概全,不断章取义,不偏离正确的德育目标。

(一)确定目标,预设问题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精心备课,正确解读教材,准确制定德育目标,充分预设教学生成中可能偏离德育目标的问题,提前想好对策。在解读教材时,教师要细心寻找教材中适宜的德育点。这样的点不必多,两三个就可以。借助这些点“牵一发而动全身”,触动学生心中的情感之弦。

例如,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的《一面五星红旗》一文就有许多这样的点。“在国外读书的第一个假日,我决定做一次漂流旅行。收拾好背包,我把它系在筏子上,手举一面鲜艳的五星红旗,便出发了。”一个人举着国旗去漂流旅行,这与司空见惯的常态游行显然不同。平常外出旅行,人们携带的都是生活必需品,作者为什么会“一个人举着国旗去漂流”呢?借助这个问题,引发学生思考讨论。最后,学生结合全文得出以下结论。一是这面国旗代表中国。作者举着国旗旅行,无论走到哪里,外国朋友看到国旗就知道“我”是中国人。二是“举着国旗”说明国旗在“我”心中非常重要,我非常热爱、敬重国旗。三是说明“我”为国家感到自豪,为自己是中国人而自豪。像这样的德育点,就隐藏在文章的字里行间,抓住了它就能牵动全文。

(二)把握方向,及时纠偏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心中要有一把标尺,及时纠正偏离的道德认知。

文章来源于作者对生活的观察、理解、感悟。很多内容需要读者具备一定的社会经验或生活常识,才能正确解读。小学生受年龄、阅历的局限,往往会望文生义,而忽视隐藏在文字深处的思想内涵。仍以《一面五星红旗》为例。文章第四自然段写道:“我向老板说明了自己的处境。老板听懂了我的话,却把双手一摊,表示一脸的无奈,说:‘我讲究平等交易,我给你面包,你能给我什么呢?”读了这段文字,学生都觉得老板缺乏爱心,对中国人不友善。有的学生甚至恨恨地说:“奸商。”在他们单纯而善良的认知世界中,保护弱小、帮助有困难的人是理所应当的事,自然无法理解老板的做法。其实,老板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与本文想表达的爱国主题并不相干,可以置之不理。然而,我不希望学生形成错误或者模糊的道德认知。于是,我以课堂生成为切入点,调整了教学思路,进行了下面的教学。

师:老板不愿意施以援手的理由是什么?

生1:老板说交易要平等,而‘我什么也给不了老板。

生2:老板给了‘我面包,‘我却什么也拿不出来,老板觉得这样吃亏。

师:老板觉得吃了亏,也就是觉得这场交易不——

生:平等。

师:看来,这里的关键问题是“平等交易”。那如果你是生意人,顾客来买你的东西,你是做平等的交易还是做吃亏的交易?

生:当然是希望平等交易。但是,此处‘我的情况太特殊了。

师:好。这是一个特殊情况。通常情况下,老板要求‘平等交易有没有错?

生:(齐)没有。

师:这是一个特殊情况。特殊情况应该特殊对待。下面,请同学們认真默读课文,看看老板是怎么处理这一特殊情况的。

读完全文,学生对面包店老板的看法有了变化。有的说:“老板是善良的人,能主动把‘我送进医院,还垫付医药费。”有的说:“老板想用面包换中国国旗,说明他喜欢中国。”也有的说:“这是作者的一种写作手法,通过老板对‘我前后态度的转变,突出‘我的爱国精神。”我发现学生的思想之窗已彻底打开,只差我的点睛之笔了。于是,我提笔在黑板上写道:“君子有所为,有所不为。”然后说:“古代称品德高尚的人为君子。文章中的‘我和面包店老板都有所为,有所不为。下面,请同学们再读全文,想一想:‘我和面包店老板都‘为了什么,又有哪些‘不为。”

学生读了文章,然后通过小组讨论,充分厘清了“我”与面包店老板的“为”与“不为”,对“我”和面包店老板的精神品质也有了基本定位。于是,我趁热打铁:“文中的‘我宁可挨饿,也不用国旗换面包。这种‘不为中包含了对国旗和祖国的爱,‘我是不是君子?”学生异口同声:“是!”我接着说:“面包店老板和‘我国籍不同,且素不相识。当‘我希望他无偿提供面包给‘我时,他断然拒绝。他拒绝是‘不为。之所以‘不为,是因为他要遵守‘平等交易的经商法则。他这样做难道有错吗?”学生们轻轻摇头。我继续说:“然而,当他看到‘我晕倒时,他没有置之不理,没有乘人之危拿走国旗,而是送‘我去医院,主动垫付医药费,精心替‘我保管国旗,还热心安慰‘我。这样做事的人,他难道不是君子吗?”“是!”学生的回答整齐而响亮。我笑了:“因为‘我是爱国的君子,才赢得了面包店老板的尊重;因为面包店老板也是君子,才获得了我们大家的谅解。因此,大家也是君子。”有的学生瞪大了眼睛问:“为什么?”我一本正经地说:“古人说:君子相惜。就是说,只有君子才能体谅君子。你们这样体谅面包店老板,不也是君子吗?”学生们都开心地笑了。

三、以活动为链条,在生活实践中内化美德

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这是教育的一个原则。学生在课本上获得的都是浅层次的感受,即便当时明了理、动了情,但这并不是他们自己的切身体验,时间一久,这种感受就淡了,“理”就很自然地变成挂在嘴上的标语。要想把嘴巴上的美德内化入心,烙进灵魂,成为自觉和本能,就得去做,而且做得越长久,效果越好。因此,语文教学要多安排一些德育实践活动,让学生把从课本上学到的“理”借助活动还原到生活中去,实实在在地做一做,产生切身感受,这样才能解决德育“说做两层皮”的问题。

语文教材是按一个单元一个主题的方式编排的。德育体验活动要扣住单元主题设计,每次体验的时间可长可短,也可以交叉进行。一册书七八个主题连接起来,就构成了一条德育体验活动的链条,环环相扣,有效地落实了德育目标。下面是我对人教版三年级下册主题德育实践活动的设计。

四、以评价为火种,点燃学生向美向善的信念

没有评价就没有教育。立德更需要用不同形式的评价来肯定、激励学生。肯定学生身上的美德,让他们知道做好的事、做对的事就是美德,拥有美德的人大家都喜欢他、都尊敬他。当学生感受到“德美人就美”的幸福感时,内心会迸发出向善向美的动力。如果教师能让一个孩子在整个学生时代都保持着向善向美的动力,当他心智成熟后,他就会拥有坚守美德、完善自我的人生信念。

评价的方式有很多种,如口头表扬、拇指点赞、发喜报或奖状、上光荣榜等。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灵活使用,哪一种适合就选哪一种。不管是哪一种评价,都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评价要及时。看到了、知道了,立刻表扬。二是能当众表扬就当众表扬。大家的赏识是让美德扎根心田的最好养料。三是当众说优点,单独说缺点。缺点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秘密。教师担当了“保密角色”后,学生立刻觉得老师成了“自己人”,亲切感、信任感油然而生。四是家校联手,共同评价。教育学生永远都不是教师一个人的事,没有家长的配合,“德”是很难立起来的。通讯如此快捷,一个微信留言就能让家长了解学生的在校情况。教师和家长是德育的两只手,要两只手都硬,才能抓好学生的德育工作。五是多样评价,体现进步梯度。比如,看见学生自觉捡拾费纸,教师可以抚摸头,口头表扬一下;当学生改掉了做小动作的毛病,教师可以发给他一颗星;当学生把一周的实践作业完成得非常出色,则可以发给学生一张喜报;当学生被评为周守纪标兵时,教师可以给他发奖状,并在光荣榜上展示。六是奖励晋级制。具体实施中,我们会发现这样的现象:一些学生永远只能获得最普通的评价奖励,如“星星贴”等。这些学生进步比较缓慢,做不出最出彩的事,就像一只慢慢爬行的小蜗牛,默默地跟在集体后面。奖励晋级对这些学生是最有作用的。如,贴满十颗荣誉星,就可以获得一张喜报;贴满二十颗荣誉星,就能上光荣榜。奖励晋级让班级中的一些“小蜗牛”不再只羡慕地仰望着光荣榜唉声叹气,诱发了学生的上进心。

除了以上所讲之外,还有一点也很重要,即教师自身要品端德正。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教师的一言一行都是活的教材。只有教师内外兼修,德才兼备,才能成为一面最亮的镜子。有这样的镜子比照提醒,学生才能走出亮堂堂的人生。

(責编 韦 雄)

猜你喜欢
立德树人课程标准教材
落实《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实践反思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立足《课程标准》优化一轮复习
稳中求进,不断替身
——依托《课程标准》的二轮复习策略
谈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
学校体育器材管理自助化
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