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羽佳
[摘 要]对话教学的终极目标是提升阅读质量。鉴于目前阅读课堂对话低效的现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巧妙把握话题,让对话指向明确;设计阅读“主问题”,让对话更具深度;让对话关注全体,使学生获得全面发展;让师生共同走进文本,奠定对话的基础;通过适度引导,提升对话实效。这样就能全面提升语文教学质量。
[关键词]阅读课堂;对话教学;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 G623.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9068(2019)04-0061-02
自从新课标实施以来,对话教学在阅读课堂中得到了普遍应用,但与此同时,由于教师对对话教学的实质把握得不够,以至于在对话教学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下面主要就这些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应对之策。
问题一:目标虚泛,对话随意
在阅读教学中,经常有教师提出“把自己喜欢的句子或者段落读一读,并说说自己从中读懂了什么”,以此来引领学生展开对话交流活动。这样的对话看似提出了具体要求,其实是目标泛化,只能放,不能收,让对话成了有形无实的讨论交流。
对策:巧妙把握话题,让对话指向明确
怎样才能提升对话的实效性呢?教师要巧妙把握阅读话题,尽量从一些覆盖面广,贴近学生生活的方面提出话题。这些话题的提出既有利于学生把握对话的方向,又可以避免对话没有明确主题现象的产生,从而使学生的对话质量得到明显提升。
如教学统编教材二年级下册《蜘蛛开店》一课时,为了使学生通过阅读明白无论做什么事情都不会是一帆风顺的,只有坚持不懈才能取得成功的道理,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提出问题:“蜘蛛,先后开了三次店,分别卖了三种商品,但最终都关门歇业了,这是为什么呢?”这样的话题目的明确,指向清楚,使学生在对话中明白了蜘蛛开店失败的真正原因。这有助于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做事习惯,为学生一生的成长与发展奠定基础。
问题二:问答琐碎,流于形式
在阅读教学中,对话“问答化”就是说把对话片面地理解为一问一答,在这种“问答式”的对话教学中,学生大都没有对问题进行真正意义上的思考,往往都是直接脱口而出。如在《小公鸡与小鸭子》一课的教学中,教师与学生进行对话:“小公鸡帮助小鸭子做什么?”“捉虫子。”“小鸭子帮助小公鸡做什么?”“过河。”对话至此结束,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仍处于浅层次,不能真正走向閱读的深处。
对策:设计阅读“主问题”,让对话更具深度
问题是课堂对话的核心,没有问题就没有师生之间友好的交流与对话。但需要指出的是,在对话课堂中,教师只有构建出一个大的阅读话题,才能引领学生在对话中交流思想,从而真正实现与文本内容的交流与碰撞。
如教学统编教材三年级上册《掌声》一课时,为了使学生真正走进小英的内心世界,教师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引领学生与文本进行密切对话:“课堂中响起了几次掌声?第一次发生在什么时候?此时的掌声对小英有何帮助?第二次掌声是在什么时候响起的?这次的掌声对小英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如此教学,紧扣掌声与小英的变化引领学生与文本进行对话,使学生真正感受到了小英由自卑、忧郁到活泼、开朗、自信的变化过程,从而真正获得了对文本的深刻理解。
问题三:漠视差异,对话失衡
对话教学的主要目标是让全体学生都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其中,但在实际课堂中,对话则更多的是优等生展示自己的舞台,大部分学生显得无所事事,无所适从。如在教学《树和喜鹊》一课时,教师问学生:“树和喜鹊为什么会感到孤单?”在几个优等生回答以后,教师没有对其他学生的阅读情况进行关注,就直接进入到下一个环节的教学中,这就导致了对话的严重失衡,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对策:关注全体,全面发展
在阅读教学中,对话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要尊重学生的个性,把个性资源与共性资源有机地融合在一起,给予学生充分的静默思考的时间与空间,以使所有学生都能享受到对话教学所带来的无限乐趣。
如统编教材二年级下册《画杨桃》一课,主要以画杨桃为例,让学生明白同一个事物从不同的角度看会有所不同,使学生受到科学思想的熏陶。但通过阅读,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能够明白这一道理。因此,为了使每个学生都能够获得认知的发展,教师可以这样引领学生与文本进行对话:“(大屏幕出示文中的两次对话)请同学们仔细阅读对话部分,然后说说自己有什么发现?”这样教学,每个学生都有了充足思考的时间,经过与文本的密切对话,他们从标点符号的不同用法中真切地感受到了其他同学一开始答得很简单,很干脆,很坚定,有的还在嘲笑,后来,他们说话的语气就显得支支吾吾、吞吞吐吐了。这是因为他们知道自己错了。如此教学,学生的对话得到了质的提升。
问题四:对话内容浮浅,表面形式热闹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实施,阅读课堂“满堂灌”的现象有了很大改变,但与此同时,在对话教学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课堂只有表面的热闹,对话内容却十分肤浅,教学也变得低效。如在《比尾巴》一课的教学中,有教师在学生读完课文以后问学生:“你觉得它们的尾巴怎么样?”当学生回答以后,教师只是敷衍地说:“你看得真仔细!”“你真聪明!”“你真棒!”这样的对话不能真正切中问题的本质,只是表面的哗众取宠,形式热闹,教学效果甚微。
对策:共同走进文本,奠定对话基础
在阅读教学中,师生共同走进文本,是高效对话的基础。在学生与文本进行对话的时候,教师一方面要鼓励学生把课文读好,读正确,读流利,另一方面,还要鼓励学生读出自己的独特感受、见解,读出对话的品质。
如在教学统编教材一年级下册《小蜗牛》一课时,在学生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教师可就以下问题引领学生与文本进行对话:“小蜗牛每次出去,都看到了什么?它是如何对妈妈说的?从小蜗牛与妈妈的对话中你知道了什么?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这样教学,有效避免了学生游离于文本之外的现象的产生,而且在与文本深入对话的过程中,学生不仅赏析了文本语言,还体会到了小蜗牛爬得慢的特点,增长了知识,提升了语文能力。
问题五:放任自流,偏离主题
新课程提倡“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由于一些教师对这句话的错误解读,致使对话教学中出现了忽视、偏离教材本意,放任学生自流等现象。在这种教学背景下,学生缺乏对文本真正的理解、感悟,也就无法真正的与文本内容产生思想共鸣,导致对话质量低。
对策:适度引导,提升实效
教育的本源意义就是引导,对于阅读教学中对话过程游离化等现象,教师应结合具体情况给予学生必要的引导,不能一味地顺从学生,认为学生说什么就是什么。如此教学才能真正提升对话教学的质量。
如在教学统编教材一年级下册《小猴子下山》一课时,在学生读完课文以后,教师问学生:“通过阅读,你们读懂了哪些内容?”有学生说:“我知道了小猴子先来到了玉米地掰玉米,看到桃子后就扔掉玉米去摘桃子……它看见什么就要什么。”有学生说:“我从小猴子下山的故事中明白了人们应该努力追求自己想要的,不想要的要果断舍弃。”这个学生的发言明显脱离了作者和编者的意图。在这种教学情形下,教师就不能一味地尊重学生的多元解读,而要对学生进行必要的点拨与引领。教师可以这样引导:“在生活中,你们有经历过类似的事情吗?谁能把自己的经历说一说。你们觉得小猴子回到家以后,妈妈问它今天都干了什么,小猴子还会理直气壮吗?为什么?”从而使学生明白,像小猴子这样看见一样好东西就丢掉原有的东西,最终将一无所获。
综上所述,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认真总结分析对话教学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并采取恰当的教学策略,激发学生对话的兴趣,全面提升学生对话的质量,最终提升语文教学效果。
(责编刘宇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