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谋宏
[摘 要]语文课程是一门人文性和工具统一的课程。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将读、写、思结合起来,让学生在读中练说、读中练情、读中练思、读中练写,以促进学生内化语言、丰富情感、深化认识、发散思维,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和核心能力都能得到有效的发展。
[关键词]阅读教学;读写结合;发散思维
[中图分类号] G623.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9068(2019)04-0042-02
语文课程作为一门基础课程,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具有工具性、人文性统一的基本特点,以自主、合作、探究为基本的教学方式。但是,目前的语文教学,无论是课文内容的深究还是知识内容的拓展,都将听、说、读的训练作为重点,不同程度地忽略了写的训练。阅读教学中,将写的训练贯穿其中,可以强化学生的语言实践能力,促进学生表达能力的有效发展。那如何处理好读和写的关系,使学生在随文练笔中获得乐趣,并提高表达能力呢?
一、读中练说,内化自己的语言
萨特曾经说过一句话:“阅读就是自由的夢。”这句话告诉我们,阅读是一种活动,是一种感悟、一种体验。因此,在课堂上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积极的思考,让学生在思维和情感活动中不断加深理解和体验,并把语言文字变成鲜活的、看得见的画面,将文本语言内化成自己的语言。
在教学《田忌赛马》一文时,我让学生研读课题后,带着三个问题——“田忌跟谁赛马?是怎样赛马的?结果怎样?”开始阅读;同时,要求学生在找到上述问题的答案的同时,用自己的语言来对文中人物的性格特点进行评价。在阅读过程中,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更深层次的体会,并对田忌、齐威王、孙膑等人物形象做了评价。如,田忌做事没有信心,孙膑观察仔细、分析认真……学生从研读课题入手,从题目中知其内蕴、窥其文义、得其意趣。在阅读实践中,学生学会了思考,抓住人物描写的特点,进行概括、分析,感悟了人物的思想性格,并通过自己个性化的语言表达出来。这样,在读中练说,开放了思路,拓展了说话的空间,使探究的活力和智慧的火花充盈着整个课堂。
二、读中练情,丰富自己的情感
特级教师丁有宽提出:“教文和教做人是统一的,练语言和练思想感情也是统一的。语文教学中练思想感情主要在以情感人,以理育人。而情和理又是寓于文章之中。”语文教材的文章都蕴涵着真、善、美的元素,需要教师去挖掘,引导学生去感受。教学是就要教会学生咬文嚼字,品味词句的深意,沉入作者的思想深处,体会其激荡于心而倾泻于笔端的汩汩情感。
如,教学《燕子》一文时,可带领学生通过朗读、品读、感悟等方式来体会美妙的春天,通过创设多种情境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入情入境,走进文本。如,读到长句“青的草,绿的叶,各种色彩鲜艳的花都像赶集似的聚拢来,形成了光彩夺目的春天”时,教师可让学生尝试着自己去解读。先引导理解“赶集似的聚拢来”的内涵,想想它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景象;再让学生仔细观察插图,领会花、草、木争先恐后赶来的特点 ,体会它们迎接春天的形态。作者通过“赶集”这一词,将这一情景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在阅读中练情,使学生的情感得到激发、受到感染,并与作者的情感有机融合,并真切地感受到春天的生机和活力、美好与丰盈。
三、读中练思,充盈自己的感受
由于年龄较小、生活阅历有限,学生在阅读活动中难免会产生一些错误的解读。而读中练思,能很好地引导学生思考、理解课文的内容。
如,《燕子》一文,虽然全文不到四百字,但燕子的外形、飞行和停歇时的特点在作者灵动的笔端一一展现,律动和节奏也不时显现。它的语言凝练、素净,意境隽永,是爱春、颂春的精品之作。如,“几只燕子飞倦了……多么像五线谱啊!停着的燕子成了音符,谱出一支正待演奏的春天的歌。”如何理解“正待演奏的曲谱”呢?在教学中,我先出示五线谱,让学生复习或了解五线谱的基础知识;再让学生对照插图,仔细观察,反复品读,理解这句话的形象性。这样,让学生体会文章中运用比喻手法所带来效果。
这样的读中练思,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符合学生理解知识的特点、接受知识的规律。在这过程中,教师更多地作为一个指导者、点拨者,注重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四、读后练写,发散自己的思维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在学习课文时,不仅仅要学习作品的具体内容,体会其中的情感,更重要的是要学习语言、品味语言、运用语言。教材中的课文都是经过专家精挑细选的佳作,人文精神丰富,语言生动、规范,文质兼美,构思立意独具匠心。丁有宽老师说:“阅读和写作是个互逆的过程。阅读是理解吸收,写作是理解表达。只有吸收得充分,表达才更加有力。”在阅读训练中,教师要通过不同的途径对学生进行语言积累、运用的指导。补写、续写、扩写、改写等,能极大地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同时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一)根据课文内容进行补写
如,《小英雄雨来》一文的“雨来脱险”这一情节,作者有意省略不写。教学时,教师可引导学生进行想象,补写雨来枪口逃生的内容。《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一文对实验前人们的议论写得非常具体,但实验后人们的议论,则省略没写。学完课文,教师可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以“实验之后”为题,写一写人们是怎样议论的。
(二)根据课文结尾续写
如,学完《巨人的花园》后,可对结尾进行挖掘,引导学生就“没有围墙的花园”后面发生的故事进行续写;学完《凡卡》后,可让学生写“凡卡醒来之后”等。
(三)扩写文中概括的内容
如,《草原》一文的结尾仅概括地写了小伙子套马等几个场面。教学时,可以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展开想象,通过神态、动作、侧面烘托等,将这几个场面更生动、更具体地描绘出来。
(四)进行文体或人称的改写
改写的方式很多。教师可根据课文教学的目标要求,引导学生变体裁、人称、结构、表现手法等进行改写,如将诗歌可改为散文,倒叙可改为顺叙等。如,学了《金色的草地》一文,让学生以“我是一棵蒲公英”为题进行改写;学了《红树林》一文,让学生以“我是一棵红树苗”或“我是一片红树林”为题进行改写……这样的训练,能让学生更深入地走进文本,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提高他们的语言运用能力。
长期以来,语文课堂教学的低效一直困扰着一线的语文教师。“语文为何?语文何为?”的困惑一直未得其解。福建著名特级教师刘仁增老师在《让语文回家》一书中明确告诉我们:“语文教学的‘本然,其实就是言语应用,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必须定位在‘语用上。”在阅读中,读写结合是有效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写作能力,进而提高综合能力的重要方式。读、写、思的有机结合,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发展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为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奠定良好的基础。
[ 参 考 文 献 ]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 萨特,施康强. 为什么写作[A].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
[3] 丁有宽.丁有宽与读写导练[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4] 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5.
[5] 刘仁增.让语文回家——刘仁增语用教学新思路[M].福建:福建教育出版社,2009.
(责编 韦 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