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希雯
[摘 要]目前,一些教师对课堂提问没有清楚的认识,导致传统教学的“满堂灌”演变成为“满堂问”。阅读教学的课堂提问应该从文本的特点出发,抓住文本的留白处、矛盾处、细节处等进行提问,从而构建课堂结构、启迪学生思维、深化学生体验情感,真正促进学生语文核心能力的不断发展。
[关键词]文本特质;课堂提问;思维;情感
[中图分类号] G623.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9068(2019)01-0047-01
目前,由于一些教师对课堂提问的认知不到位,导致提问质量相对低下,使传统教学的“满堂灌”演变为“满堂问”。笔者认为,阅读教学的课堂提问应该从文本的特点出发,架起教学内容和学生思维的桥梁,以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全面发展。
一、紧扣文本留白,在提问中构建课堂结构
课堂教学结构,是指借助教师的提问,让学生及时洞察教学的内容,明晰文本解读的重难点的课堂框架。因此,阅读教学中的提问绝不是一个简单的环节,而是学生梳理教学内容之间内在逻辑关系的途径。为此,教师要紧扣文本的留白处进行提问,引导学生和文本进行深入对话,真正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高效发展。
如,寓言《一路花香》一文的开头,作者描写了好水罐嘲笑破水罐的情节,但在破水罐认识到自身的价值之后,作者却没有再次交代两者之后发生的事情。这样的留白就给读者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间,这有助于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对留白的内容进行补充。教学时,教师紧扣这一留白,将教学的重难点设定为:“破水罐发现了自身的价值之后,与好水罐之间会有怎样的对话呢?”为了探寻这一问题,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这样的探究。首先,洞察故事情节,了解好水罐与破水罐在挑水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不同状态;其次,聚焦对话细节,对文章开头好水罐和破水罐的对话进行感知,为后续的补白寻找基本的依据;最后,洞察核心语句,即对挑水工所点拨、引领破水罐的过程和语言进行深入理解。只有这样,学生才能进入文本,完成对文本的解构与补充。
在教例中,教师紧扣文本中的留白处引导学生进行感知与体验,让学生对文本进行深度理解,构建了文本解读的立体化结构,让课堂教学效率更高。
二、关注文本矛盾,在提问中启迪学生思维
语言是思维的工具。皮亚杰说过:“语言是思维的载体。”课堂提问就要紧扣文本的语言,尤其是语言中的矛盾之处,以唤醒学生的思维。为此,教师要抓住文本中看似违背常理又在情理之中的矛盾处进行提问,以促进学生的思维向深处发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如,《二泉映月》一文,阿炳先后两次来到二泉。但是,对二泉的景色,阿炳的感知却完全不同。第一次小阿炳什么也没有听到;十多年之后,他似乎了听到了“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从什么都没有听到到让他颤抖,这里看似矛盾,其实正是伟大艺术作品的伟大之处,也是作者想要表达的核心所在。为此,教学时教师紧扣矛盾处进行提问:“阿炳为什么两次来到二泉,会有如此巨大的反差?这十多年里,究竟发生了什么让阿炳有了这样的变化?而这些变化对《二泉映月》这一音乐作品的诞生又有着怎样的影响呢?”
这些问题让学生感受到阿炳从懵懂无知到饱尝生活艰辛的过程,理解了阿炳的生活遭遇与成长经历,走进了阿炳的生活世界,强化了学生对人物的体悟、对文本的感知,同时更有效地训练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聚焦文本细节,在提问中深化体验情感
阅读教学既是师生之间围绕文本进行对话的过程,也是彼此进行情感交流的过程。科学合理的教学不仅让学生获得文本知识,更获得思维能力的提高。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从文本的细节入手,帮助学生透过文本的表面直抵文本的核心,引领学生领悟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情感,促进学生核心能力的高效發展。
如,《九色鹿》一文,调达为了表达对九色鹿的救命之恩,作者进行了一系列的细节描写,如“连连叩头”“郑重起誓”“千恩万谢”等,但当他看到皇榜时,却一下子将自己的誓言抛之脑后。教学时,教师要紧扣细节引导学生进行横向联系,相机提问:“得救之后的调达是怎么说的?但他又是怎么做的呢?”在对比的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够快速地获取到文本的核心信息,而且对调达的卑鄙无耻产生了憎恨之情,深化了他们的情感体验。
在这一案例中,教师紧扣文本的细节提问,引领学生探究人物的内心世界,为深入理解文本的内容奠定了坚实性的基础,有效地促进了学生认知能力的高效发展。
课堂提问虽然方法很多,但都需要从文本内容的特质入手,选择合适的方式。我们应以促进学生思考、启迪学生思维、唤醒学生情感为出发点,巧妙地利用提问来建构课堂框架,使学生深入文本、对话文本,促进学生语文核心能力的发展。
(责编 韦 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