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学习情绪体验 助力学习活力提升

2019-03-13 13:10陈杰
数学教学通讯·小学版 2019年1期
关键词:好奇心归属感情绪

陈杰

摘  要:数学学习不只是接受知识那么简单,还得重视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诸多方面的教育。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以高昂的斗志、饱满的热情去学习,去思考,从而提升学习的活力。教师要创设问题情境,满足学生的好奇心,诱使他们主动学习;要满足学生的归属感,使其爱上数学学习;要努力挖掘教材的内在美和知识的美,有效刺激学生的感官,促使其更加主动地学习。

关键词:情绪;归属感;好奇心;学习活力

“爱和归属感(Love and belonging)、尊重(Esteem)”是马斯洛需求层次论中两个重要组成部分。这两个理论对我们的教学也是有着极其重要的指导作用的。试想一下,如果数学教学中只有学科本位意识,而忽略学生的主体人格,那学生的数学学习还能生动起来吗?学生的学习生活还能是幸福的体验活动吗?显然,这些是都不能达到的 [1]。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就得重视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体验学习,通过创设合适的情境、良好的氛围,让学习知识的过程演变為学生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积极的情感体验生活,从而使学生有一种美好的归属感,进而加倍努力地学习数学,充满激情地学习数学。

一、满足好奇心,以激发探究动力

好奇心人皆有之。在小学生的心理表现中好奇心尤为明显,所以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就要善于利用学生这一心理特点,灵活地采集学生身边的数学资源为素材,采取故事开篇、童话引路、比赛活动等形式的数学活动,诱使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到学习中去,从而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动力,让学习更具主动性。同时,教师还得在刺激学生好奇心的同时,不断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去猜想、去提问、去验证,让数学学习充满理性。

例如,在“公平性”教学中,教师就得利用已经学习过的“可能性”方面的知识,采取比赛的方式引入课题,诱发思考,从而让学习更具吸引力,让学生对学习更加投入。

师:下面我们将进行一场比赛,分男生、女生两队,从布袋中谁摸出的红球多,谁就是赢家。

投影出示活动规则:每一次只能摸出一个球,记录下颜色,再放回袋中摇一摇。每一小组各摸10次。

生:进行小组内摸球比赛。

生:我们小组女生全是红球,而男生是4次红球,6次黄球。女生赢了。

生:我们小组女生也全是红球,男生红球5次,黄球5次。女生赢了。

生:女生10次红球,她们赢了。

……

生:老师,不对啊!怎么每一个小组女生都是10次红球,而男生不是,这是不是有猫腻啊?

师:想知道原因吗?打开袋子看看,再想想,是不是发现了一些蛛丝马迹。

生:啊!原来是这样,女生袋子中全是红球,而我们的是3个红球,7个黄球,这不公平吧!

生:老师欺负人,不公平。

师:哦!那怎么样放球你认为就公平了呢?

……

竞赛活动本身就带有竞争性,它的出现会吸引学生的眼球。案例中教师设计小组活动比一比,既为公平性的引入打下伏笔,又能刺激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充满兴趣地去试一试。当结论出现时,它超乎了学生的期望,进而引发了质疑。我想,这种质疑就是学生继续学习、深入探究的原动力。当揭开袋子时,学生发现了问题所在,这就为教师引入设计公平性游戏规则提供了便利,也能促使学生围绕问题去思考、猜想和实践,从而让数学学习充满活力。

二、满足归属感,以释放探索活力

归属感,就是学生需要得到班集体成员的认可,得到老师的认可,并被接纳成为群体的一员。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关注学生归属感的形成,并利用这份感受诱使学生更好地参与到学习研讨之中,小组互动之中,成为课堂的主人,成为学习的主人。

例如,在“认识图形”教学中,教师为达成学生通过具体的包装盒、积木等认识到长方体的形状,形成一种感性认识的教学目的,一方面安排学生课前收集一些包装盒;另一方面在课堂上教师利用这些具体的物品,引导学生学习观察,旨在通过一定量的学习感知,使学生建构长方体的表象,学会从不同的物体中认出长方体。

师:课前小朋友都准备了一些包装盒类的物品了吧!拿出来,介绍给小朋友,好吗?

生:这是牙膏盒。

生:这是魔方。

生:这是香皂盒。

……

师:小朋友们真棒!老师也带来了一个包装盒。猜猜它是什么形状的?

生A:这是个装衣服的盒子。

师:仔细看看,它的形状是什么样子的呢?

生A:是长方形状的盒子。

师:知道这样的盒子叫什么名字吗?

生A:长方形。

师:不对!再好好想想。

……

生B:这样的盒子是长方体。

师:你真棒!你看B同学的表现多好……

这则案例,也许我们经常会遇见,甚至已经对它视而不见了。然而,它却给我留有一种遗憾:生A也许在以后的数学学习中不太敢站起来回答问题,可能对一些模糊的认识再也提不出质疑了,因为他感受到了老师的排斥,让他心生畏惧。从中我们应该想到什么?笔者认为,学生是什么?是学习者的生命体,是活生生的人。他需要同伴的友爱、教师的呵护。生A多次回答不到点子上,这不是学生的错,而是教师的期望值太高的问题,是教师没有履行好引导者、合作者的职能。学生是来学习的,教师就得把学生看成一个探索者、一个求知者,而不是一个已经掌握知识的孩子,所以教师要多一份包容,多一份关爱,让学生有一种集体的归属感,体会到教师的爱,从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三、满足审美感,以保持探究活力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同样,在数学学习中学生也具有一种较为强烈的寻找美的冲动,他们会对数学中的美产生浓厚的兴趣,愿意去尝试、实践,更愿意接受这方面的知识熏陶。细看当下小学数学教材,我们能够欣赏到美丽的图案、可爱的卡通、艳丽的色彩,图文并茂的场景,面对这些,学生会生出亲近之情,愿意去翻翻课本,读读文字。我想这就是学生在寻找美,感受美,接纳美。当然,在这种美好的状态下,学生的数学学习一定是兴趣满满的,一定是充满活力的 [2]。

例如,在“两、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练习课教学中,教材中就有这样的一道习题:这道习题,图文并茂,处处给学生以美的享受,让学生对数学习题充满了兴趣。

师:请大家仔细地观察第18题,看看自己有什么发现?

生:图中是一个美丽的校园,还有3个漂亮的花坛。

生:花坛里都种满了红、黄两种郁金香,一共有108棵。

生:问我们“平均每个花坛中红郁金香有多少棵?”

生:我们可以先把108棵郁金香平均分到3个花坛中,108÷3=36(棵),这36棵中一半是红色的,所以红色郁金香是36÷2=18(棵)。

数学学习是学生主动的,富有个性的学习。的确如此,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到学生不只是欣赏习题的画面美、鲜花美,更有一种创造的美。学生没有满足单一的解题思路,而是把自己的思考融入学习之中,不仅能解答出来,更能清晰地阐述自己的思维过程,让数学多了一份理性的美,一种智慧的美 [3]。同时,教者留有时间,给学生自我创想的机会,当一个学生抛出自己的设计时,其他学生惊讶之余,也能激发其学习活力,诱发创新意识,使得我们的数学课堂平添一份竞争之美。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利用有利资源,创设合适情境,营造和谐氛围,让学生对数学学习充满好奇,充满兴趣,从而能够运用所学积极思考,快乐学习。同时,教师还得重视启发、激励、维持、调控等课堂催化剂作用的发挥,让学生拥有一颗火热的心去探寻知识的奥秘,去体味成功的快乐,感受合作、创新所带来的幸福体验,让数学学习深深地烙印在心灵深处,在人生的学习旅途中留下震撼。

参考文献:

[1]  傅伟炜. 关注学生的学习情感让学习更具活力[J]. 数学教学通讯,2018(13):68,78.

[2]  范林伟. 数学实景学习让课堂展现生命活力——关于两节数学实景学习课的行与思[J]. 小学数学教师,2018(3):54-57.

[3]  孙蓓. 让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浅谈小学数学合作学习策略[J]. 数学教学通讯,2017(34):46-47.

猜你喜欢
好奇心归属感情绪
价值感与归属感
蒋佩琪 在大陆打拼更有归属感
总量增加,平均收入上涨,城镇归属感较稳定——这代农民工,就是不一样
小情绪
小情绪
小情绪
谈幼儿创造力的培养
如何培养孩子的创造能力席成金
浅谈如何培养初中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浅谈如何做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