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娟
[摘 要]小学体育“新常态课堂”要求教师具有创新意识,根据教学实际及学生的运动实际,从不同维度、不同视角展开教学创新,对教学情境创设、教学方法引导、教学训练形式、教学评价体系等方面进行探索,激发学生的运动热情,促进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
[关键词]体育教学;核心素养;新常态课堂
[中图分类号] G623.8[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9068(2019)06-0056-01
“新常态课堂”这个富有创新意味的提法被引入小学体育课堂,给体育教学带来全新的挑战,也为体育教学带来新的发展契机。因此,小学体育教师要有与时代接轨的意识,以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为基础,展开多种教学实践,为构建体育“新常态课堂”创造良好条件。教师可从教学情境、教学活动、教学引导、教学训练等方面展开教学设计,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创新情境,启动核心素养培养机制
创新课堂教学情境,这是最为常见的教学发动手段。教师可利用多种教学辅助方法,为学生创设适宜运动训练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教师示范、媒体展示、课堂演绎、游戏竞赛、质疑讨论等途径,都可以提升学生运动的热情,使之形成良好的运动习惯。
课堂教学发动阶段,教师不妨将体育游戏作为教学导入的手段。如在篮球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为学生设计运动性游戏:将学生分为若干组,每组两人,每个组分别用身体夹着篮球移动,看哪一组在规定的时间内移动的距离最长。这个游戏需要两个人通力合作,具有极高的挑战性,学生很感兴趣,纷纷积极参与。又如,在羽毛球训练中,教师给学生设计端球跑的游戏:在羽毛球拍上放一只羽毛球,让学生持羽毛球拍移动,看谁在不碰掉羽毛球的情况下最先到达终点。为增加游戏的趣味性,教师还增加了一个环节:可以想办法碰掉同学的球,这样可以加分。游戏开始后,学生活跃起来,积极参加对抗运动。
二、创新活动,体现核心素养基本理念
小学生的直观思维比较发达,喜爱趣味运动,将游戏和竞赛相融合,能够大幅度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在课改大背景下,课堂教学发生重大变化,为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角色实现转型。如课堂中,学生可以参与训练活动的设计,提出自己的建议和意见。
同时,教师要对传统的运动进行升级,对运动形式、运动规则、运动评价进行创新。如在短跑运动中,教师发动学生展开分组对抗活动:学生自由组成小组,每个小组都可以向其他小组发出挑战;每组队员同时起跑,以每组最后一个成员到达终点的时间为小组成绩,根据成绩排出班级名次。比赛开始,整个课堂沸腾了,教师及时跟进展开教学指导和运动保护,确保竞赛活动顺利展开。
上述教学,教师利用比赛激发学生的运动热情,成功实施教学,使学生在训练中身心都得到了历练。从学生的实际表现可以看出,教师的运动设计是比较成功的,促进了学生運动素质的提高。
三、创新引导,追求核心素养培养效果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可采用多种引导方法,对学生的运动基础、运动悟性和运动习惯有到位的了解,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展开针对性辅导,以扩大课堂教学的覆盖面,真正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这也是构建“新常态课堂”的要求。特别是改进教学评价方式时,教师要注重学生的运动态度和运动情况,促进学生学科素养的形成。
体育教学互动性较强,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参与情况,大胆吸收学生的意见,优化课堂教学。如跳高训练,学生感觉比较难,甚至不敢进行跳高尝试。为此,教师改进训练方式:教师先做示范,然后让胆子较大的学生跟随训练,最后让全体学生自由训练;训练过程中,可以降低或升高横杆,训练次数也不做限制。有自由操作的权力,这对学生来说是比较新颖的体验。学生纷纷进行实践,逐渐提升运动水平。在学生操作的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参与情况进行科学调度,确保跳高训练目标快速达成。
为提升学生运动的主动性,教师应充分放权,让学生自由探索。学生成为运动的主人,有更多自由支配的权利,就会提高运动训练的自觉性。学生对一些运动项目存在畏惧心理是正常的表现,教师应改进教学设计,为学生提供更多参与的契机,使教学设计体现“新常态课堂”的要求。
小学体育课程有其自身特点,在创新教学设计时,教师要遵循其规律,观照教学实际及学生的运动实际,从不同维度、不同视角展开教学创新,为“新常态课堂”的构建提供支持。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是当下课堂教学的热点,教师要围绕这一热点展开教学研讨,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特约编辑 木 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