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教学的三重境界

2019-03-13 13:24刘嫦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2019年1期
关键词:古诗词文字文学

刘嫦

[摘 要]我国的古诗词博大精深,是中华的瑰宝,更是中华母语的根。教学中,我们要充分挖掘古诗词的“根性”,以绵延不绝的诗词文化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在课堂上,教师可通过文字、文学、文化三层境界的教学,夯实学生的言语根基,丰厚学生的文学底蕴,修炼学生的人格气质,使他们自觉地传承民族文化。

[关键词]古诗词;文字;文学;文化

[中图分类号] G623.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9068(2019)01-0029-02

我国古诗词博大精深、灿若星辰,是堪比欧洲建筑的文化经典,更是中华母语的根。它以凝练的语言、生动的形象、深邃的意境、丰富的内涵和独特的表现手法,在中国文坛上独树一帜。教学中,我们要充分挖掘古诗词的“根性”,以绵延不绝的诗词文化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夯实其言语根基,丰厚其文学底蕴,修炼其人格气质。具体而言,就是古诗词教学要达到文字、文学和文化三重境界。

一、文字境界——熟读理解悟诗情

文字境界是古诗词教学的第一重境界。此境界的主要任务是引导学生透过诗词表面的文字读懂诗词内在的意蕴,做到读出韵味、想出画面、悟出意境。

(一)读出韵味

古诗词语言凝练、情辞并发、意境深远,同时又兼具音乐的特质,一唱三叹、抑扬顿挫,极富韵律美。因此,教学时,我们要以读为主,让学生在读中披文入情、披文入意、披文入韵。一般而言,古诗词教学的“读”要贯穿课堂始终,可分三个层次:首先是读准字音,其次是读出节奏,最后是读出情感。读准字音和读出节奏须在初读环节完成,主要目的在于熟悉字词、疏通诗句、把握节奏;读出情感则应放在学生充分理解诗意、感悟诗情之后,重在体味感悟,具象入境,抒发情感。

(二)想出画面

“画面美”是古诗词的另一个重要特征。教学时,我们要引导学生依文而想,具象成画。具体来说,就是要引导学生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聚焦物象,展开联想,通过与原有经验的联结、与个人情感相融,把“物象”转化为一个个可观、可感、可亲、可敬的图像和图画,在脑海中形成画面感。教学中,我们可以运用联想说、联想画、联想写、联想演等策略引导学生想象画面。如,教学苏轼的《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一诗,我们可以让学生抓住“黑云、白雨、卷地风、水”等物象,联系生活经验展开联想,说说自己想到的西湖美景,描绘西湖雨前、雨中、雨后瞬息变幻的画面。这样,学生就在心中构建出具有自我色彩的诗词图景,使诗词静态的语言变得灵动鲜活,诗词画面得以再现。

(三)悟出意境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文章之妙,一言以蔽之:有意境而已矣。”因此,在古诗词教学中,我们要重视引导学生在简洁凝练的语言文字里与诗人发生情感的碰撞、心灵的感应、精神的相遇,从而使学生受到形象的感染和情感熏陶,悟出诗词的意境。我们可以通过情景再现法、意象勾连法,引导学生悟出古诗的意境。如,情景再现,就是通过创设情境,带领学生穿越时空,转换角色,再现诗中景、诗中物、诗中人、诗中事,使学生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历其情,从而领悟诗词描写的意境。在教学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时,我们就可以带领学生回到九百年前的西子湖畔,再现杨万里挽留、祝福林子方的场景,通过一番入情入理的情境对话,拨动学生的情弦,触动学生的情思,使学生深刻体会到诗人和朋友之间依依惜别之情。

二、文学境界——厚积薄发入诗境

“腹有诗书气自华”。古诗词教学的第二重境界是文学境界,就是让学生在理解感悟诗词的基础上做到诗书满腹、经典五车,而后由量变产生质变,渐入诗词佳境,丰厚文学底蕴,提升个人气质。

(一)厚积

大量诵读、积累古诗词是传承中华民族文化血脉的有效举措。语文新课程标准就明确提出小学生需要背诵古诗词160篇的要求。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有丰富学生诗词积累的意识,义不容辞肩负起传承古诗词文化的责任,让古诗词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代代相传。

1.每日一诵,日积月累。坚持每天带领学生背诵古诗词,从低年级的“每周一诗”到高年级的“每日一诗”,长此以往,学生就可达到“熟读唐诗三百首”的境界。

2.组诗教学,学一带一。组诗教学主要针对高年级古诗词教学而言,可以是学习一首带出一首,也可以是学习一首带出一组。带出的诗词或是内容相关,或是写法类似,或是作者相同。总之,都是对教材诗词学习的有益补充,既有效拓寬学生的诗词积累面,又使古诗词课堂容量达到饱满状态。

(二)薄发

有了足够的诗词积累,还要引导学生在日常学习中灵活运用。如,看到满池荷叶青青、荷花妖娆,会发出赞美:“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听到一首歌曲旋律优美、触动心弦,会不禁感叹:“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写作时,表达遇到困难后又峰回路转的境况,会巧妙引用:“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当古典诗词已镌刻在学生的生命中并成为他们一种表达习惯时,我们的古诗词教学也就达到了第二重境界——“不会做诗也能吟”的文学境界。

三、文化境界——熏陶感染炼诗性

中华古诗词蕴含着崇高的人格美和深刻的理性美,沉淀着一个民族的不灭精魂,折射出一个民族的处世文化。古诗词教学的最高境界,就是引导学生理解并传承这种文化,使其在诗词的熏陶感染中启迪心智、修炼诗性,成为品味高雅、人格高尚的人。

(一)领略自然之美,修炼雅性

古诗词中不乏赞扬自然之美的佳作,如杨万里的《小池》,贺知章的《咏柳》,孟浩然的《春晓》,杜甫的《江畔独步寻花》等。这些诗或描绘四时之景,或吟咏幽境别趣,无不生动形象、美不胜收。教学时,我们要利用这一类诗词滋养学生的心性,使其热爱自然、欣赏自然,在与自然的对话中逐渐修炼出淡雅的气质。

(二)领悟生活哲理,修炼理性

哲理诗是小学古诗词教学常见的类型。此类诗词的特点是寓理于诗,告诉读者为人之理、处事之道等。如,朱熹的《春日》,苏东坡的《题西林壁》,陆游的《冬夜读书示子聿》,于谦的《石灰吟》等。这些诗词以生动的形象和浅显的手法阐发了生活的哲理或自然发展的规律。教学时,我们要带领学生通过这些诗词的学习受到辩证唯物主义的启蒙教育,从而修炼出勤于观察、理性思维的品性。

(三)感悟民族气节,修炼血性

寓民族精神于语言文化之中是古诗词的固有特色。无论是借景抒情的名篇还是托物言志的精品,无一不是诗人情深意浓的喷涌之作。如,李清照的《夏日绝句》,王昌龄的《出塞》,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陆游的《示儿》等。这些诗词有的表达抵抗异族入侵的报国决心,有的倾诉战争离乱的思乡之苦,有的抒发收复失地的爱国情怀,作者坚强不屈、忠贞不贰的民族精魂跃然纸上。教学中,要以此类诗词唤醒学生的正气、勇气,培养学生作为一个中国人该有的血性与气节。

总之,古诗词教学不能仅仅停留在文字层面,要充分发挥其文学价值,深掘其文化价值,通过构建文字、文学、文化三层境界的教学模型,使学生在古诗词的学习中受到涵养、成才成人。

[ 参 考 文 献 ]

[1] 曾小霞.小学古诗词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考试周刊,2014(36).

[2] 王瑞珍.小学古诗词教学中学生情感的培养[J].散文百家,2014(12).

(责编 韦 雄)

猜你喜欢
古诗词文字文学
踏青古诗词
我们需要文学
“太虚幻境”的文学溯源
我和古诗词
趣读古诗词
古诗词中的新年
我与文学三十年
种出来的“逍遥居”
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