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影
[摘 要]儿童文学类文本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学这类文本,教师要根据课程改革的新理念,对教材的文本内容进行分析,从儿童心理诉求、个性知识建构、多元化问题等方面,制定更加有效的教学组织方案,为学生提供科学有效的教学指导,使学生深入理解文本的思想内容,获得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的全面提高。
[关键词]儿童文学;教学策略;个性知识;文本
[中图分类号] G623.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9068(2019)01-0021-02
在小学语文统编教材中,儿童文学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儿童文学包括童话、寓言、童诗等。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重视对儿童文学的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遵循学生学习的内在规律,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以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那怎样进行儿童文学的教学呢?
一、观照心理诉求,摆脱传统理念的束缚
小学阶段的学生对童话故事具有一定的敏感性。低年级的学生具有好奇的天性,对童话充满着渴望。因此,在开展童话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心理诉求,摆脱传统教学理念的束缚,真正按照学生的心理需求对教学活动加以调整,在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同时,使他们在主动学习和探究的过程中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认识,取得理想的学习效果。
例如,在学习统编教材的寓言《狐假虎威》时,教师要把握学生的心理诉求,为他们创设生动形象的教学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学习活动中,提高学习的效率。在学生初步阅读课文并了解故事内容的基础上,教师将学生分为多个学习小组,让他们排演《狐假虎威》课本剧,将他们对寓言中不同角色的理解在情境演绎中表现出来。在表演的过程中,教师引导他们发挥自己的想象和联想,对故事情节进行适当的补充。如,一个小组的学生就发挥他们的想象,在故事创编的过程中塑造了老虎妈妈的形象,以妈妈的身份向老虎说明了大家都害怕狐狸的原因,教育老虎要认真思考,并让老虎对狐狸进行惩罚。这样,不仅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得到了培养,还能使他们对《狐假虎威》的寓意产生了深刻的认识,让学生意识到借权威欺压弱者是错误的,这样的教学收到较好的效果。
可见,在小学阶段对儿童文学的教学,要根据儿童文学本身的特点,观照学生的心理诉求,并突破传统教学理念的束缚,增强教学活动的生动性和形象性,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这样才能增强教学实效,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二、建构个性化的知识,突破灌输的窠臼
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要认识到素质教育背景下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性,并根据先进的教学理念对教学的组织形式进行创新,以有效避免向学生生硬灌输知识情况的产生,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在具体教学中,教师要认识到不同学生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只有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性,注重学生个性知识体系的构建,才能实现对学生学习潜能的激发,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如,在教学编版教材的《青蛙卖泥塘》童话故事时,课前教师向学生展示泥塘的图片,然后引导学生想象一下如果自己是小青蛙,要怎样对泥塘进行装饰才能将它卖出去。在导入环节,教师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和探究兴趣。学生纷纷提出装饰泥塘的意见:引入清澈的湖水,在湖邊铺上漂亮的小石子,在湖中装一个喷泉等。在学生回答后,教师充分肯定学生的不同看法,然后指导学生阅读课文,让学生分析:“在课文中青蛙是怎样做的?青蛙为什么这样做呢?”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纷纷阅读课文,并对青蛙的做法进行评价。在把握课文主要思想后,教师继续引导学生结合问题进行深入思考:“从青蛙的做法中,你受到什么启发?”在教师的帮助下,学生纷纷表达自己的观点。有的学生说:“只要不断地装饰,再丑的地方也能变漂亮。我们学习也是如此。即使现在我的学习成绩不好,但是我不断地努力,学习成绩肯定会提高。”有的学生说:“我们要听取别人的意见,即使是不好的意见,在不断改正后,可能就会变得更好。”虽然学生的理解相对稚嫩,但是都是学生自己的学习观点。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肯定学生的观点,并鼓励他们发表不同的看法,这样能有效地促进学生个性认知的形成,促进教学效果的提高。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尊重学生的差异,并按照学生的差异调整教学策略,增强教学的针对性,从传统的知识灌输转变为素质培养,这样才能有效提高教学效率,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发展。
三、设置多元化的问题,摆脱定势思维
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要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设置引导性的问题,这样既能增强教学的趣味性和生动性,还能引发学生的思考,使学生从多角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避免思维定式对学生的学习产生的不良影响。在儿童文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创设多元化的问题情境,多角度地对学生实施有效的引导,以增强课堂教学的吸引力,促进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
例如,统编教材的《雪地里的小画家》一文,既是一首儿童诗,也是一篇将科学知识融入生活的童话故事。因此,在教学时,教师注意体现童话教学的生动性、形象性的特点,设置不同的问题,对学生实施多元化的问题引导,使学生能够按照教师的思路进行思考。如,在指导学生阅读完“小鸡画竹叶,小狗画梅花,小鸭画枫叶,小马画月牙”一句后,教师适当地提出问题:“你们知道他们为什么这样画吗?他们是怎样画出来的呢?”在学生读到“青蛙为什么没参加?他在洞里睡着啦”一句时,教师提出拓展性的问题:“你知道青蛙为什么睡着了吗?还有哪些动物也和青蛙一样睡着了呢?”在学生完成阅读并对故事的内容理解后,教师还可以提出更深层次的问题,为学生提供参与实践学习活动的机会,深化学生的情感体验。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可为学生发放带有小动物脚印图案的简单印章,然后让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实践探究学习:“同学们,现在你们就是小鸡、小狗、小鸭和小马。如果现在将白纸作为雪地,你们能在上面作画吗?怎样配合才能让所画的画最漂亮呢?”这样,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进行实践活动。在问题的引导下,学生不断地学习和探究,获得深入的学习体验。这样,在丰富学生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实现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也能得到明显的增强。
对童话故事的教学,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循序渐进地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主动的思考和实践,这样不仅能促进学生深入理解文本的内容,而且使学生形成阅读思维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综上所述,在儿童文学类文本的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新课程改革的先进理念,根据学生学习的内在规律,通过各种途径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指导,逐步实现对学生学习潜力的激发,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都能得到全面的发展。
(责编 韦 雄)